足部哪些穴位有日常保健功效,走鵝卵石可以按摩穴位嗎,如何正確泡腳?小編為大傢俱體介紹。
按摩足部,疏通氣血
我們的腳上分佈著豐富的血管和神經末梢,冬天腳容易感到冷,踩到小石子時腳底感覺非常靈敏,這都說明了足部的血管和感覺神經細膩且豐富。若要細數足部的穴位,可謂星羅密佈,因此經常按摩足部能起到疏通全身氣血,刺激大腦活動的作用。
從經絡看足部穴位
足部的穴位不侷限於足底,足背、足踝處也布有很多穴位。人體的經絡分為陰陽兩大類,陰經止於手足,陽經起於手足,所以足部是陰陽經絡交會的部分,是經絡的根本,簡而言之,經絡猶如一條河流,手足部是經絡開始,河道較細,水流稀疏但很湍急。在經絡這一條河流中航道漸漸變寬,水流更為富足平穩,最終接入大海,也就是我們的五臟六腑。經絡就是這樣匯聚了每一滴源頭的水,逐漸匯聚而成,可見足部穴位在日常保健中可以起到很大作用。
腎經
湧泉穴
腎經行走於足部,在足底有湧泉穴,“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湧泉位於腳掌前三分之一,第2,3足趾縫直下。是腎經起始的第一個穴位,腎經之氣如湧泉之水,來自足下,涓涓細流逐漸匯聚,灌溉周身四肢各處。經常按壓能豐盈腎經,疏通全身氣血,是防病、養生、治病保健要穴。
我們可以用手心搓湧泉穴,此時手心的勞宮穴與足底的湧泉穴相對,心腎相交,摩擦產生的熱量加速足部血液迴圈,經常按揉對於防治慢性病有益。
太溪穴
腳踝處有腎經的太溪穴,太溪位於腳踝,在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腎也,其原出於太溪穴。”太溪猶如大溪,顧名思義腎經水液在此匯聚成較大的溪水,也就是腎經氣血逐漸旺盛之處,是滋補腎陰的保健要穴。用大拇指與食指捏住跟腱內側同時施壓,行拿捏手法,能同時刺激太溪穴及崑崙穴。
脾經
脾經的三陰交在內踝處,位於內踝上三寸,約四根手指的距離,在小腿內側骨面的後側緣。三陰交是三條陰經的交會,可以健脾補脾,疏通肝氣也可補益腎精。
三陰交
每日入睡時,體內的陽入於陰,我們就能漸漸熟睡。若陰不斂陽或是陽太過於興奮,都會導致夜間失眠多夢。此時按壓三陰交,疏通聚集了三條陰經流域的交界處,同時滋腎陰、脾陰,收斂肝氣,有助於緩解失眠症狀。同時三陰交也是傳統的婦科要穴,對於痛經、月經先後不定期等有很好療效。用圓潤的點穴筆或手指按壓穴位,以痠痛為度,每日一次,每次5-10分鐘。特別是在月經前一週加強刺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肝經
太沖穴
太沖屬於肝經,在第一、二蹠骨結合部的凹陷處。肝為“將軍之官”,主怒。肝經可以息肝風調節肝氣,太沖就好似人體肝氣的開關,若肝氣上衝為怒,人就容易發火、血壓升高、頭脹痛、眩暈等症狀,這時按壓太沖穴就像鑿出水渠,引導河道內過高的流量,將肝氣下引,舒緩緊張情緒,經過適當引流後自然恢復正常水位,整條河道運作如常,因此人也心情得以舒暢,耳聰目明。按壓太沖時刺激量宜大,可以用點穴棒或是圓潤的細長的棒如筷子等重按,以穴位感到酸脹為宜。
膀胱經
至陰穴
膀胱經的至陰穴對準媽媽來說是個特殊的穴位,它能有效調整寶寶在子宮內的胎位,寶寶的臀位會增加生產的風險,可以在合適的條件和時機下刺激至陰穴,調整胎位,但這個穴位建議在專業醫生指導下使用。
走鵝卵石可以按摩穴位嗎
從足趾到足跟,分佈著內臟的足部投影,由上往下大致與內臟排列一致。日常行走的時候就能刺激到很多穴位,赤腳走在有光滑圓潤鵝卵石的路面更是增強了對於穴位的刺激,能起到一定的保健效果。
行走時若覺得過於疼痛不可強忍,選擇曲面光滑面積大的鵝卵石、穿厚襪子均能一定程度緩解疼痛但保留穴位按摩的效果。適度的行走確實能達到全方位按摩的效果。或許你會問:按壓足底如果有明顯的疼痛能說明身體的內臟生病了嗎?這一點還有待考證,但一年一次的常規體檢一定是早發現、早治療的科學手段。
泡腳也有講究
日常除了穴位按壓最為熟悉的就是泡腳了。泡腳養生的風尚已經瀰漫到了90後,泡腳確實是好,也小有講究。
❖注意泡腳桶的清理
市面上種類繁多的養生桶能很好的控制水溫,避免頻繁加熱水的燙傷風險。但也要注意使用完後必須清潔乾淨,桶底不規則的表面很容易藏汙納垢,加上大家喜歡在桶裡放各種各樣的保健藥包,這些藥包裡的成分可能成為細菌滋生的培養基。
❖腿腳上有傷口不適合泡腳
如果腳上及小腿處有傷口就不適合泡腳了,浸泡在水裡不利於傷口癒合也會增加感染風險。
總之,夜間泡腳能舒張足部血管,讓你暖暖和和睡個好覺。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足底的穴位除了對全身有益外,對足部也是很重要的。足踝是一個薄弱的環節,日常容易出現各種扭傷。晨起活動踝關節,整體揉捏喚醒雙足,讓我們的雙腳做好迎接新一天的準備,有了健康的雙足和健康的身體,才能行萬里路,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