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記憶中的那些長輩好像都更偏向於喜歡那些活潑的小孩,而那些老實內向的,由於不善言辭,所以也就沒有逗弄的樂趣。
再長大些,身邊那些好友三五成群的,那些可以在班級裡當班幹部的,那些可以和老師打成一片的,也都是那些性格開朗的人,他們很會處理人際關係,而那些性格內向的,要麼被遺忘在角落,要麼都根本不記得有這麼一個人。
性格開朗,是很多人用來形容一個女孩性格的好的詞彙,這意味著這個女孩不怯場,落落大方,為人處事的能力也不落俗套。
於是,我們便覺得性格開朗比較好,最起碼會來事,那麼,那些性格老實內向、不善言辭的女人又該怎麼辦?
她們好像不知道該怎麼處理人際關係,在一些榮譽面前,好像也不知道該怎麼維護,印象中,總會不自覺地把內向和好欺負掛鉤,那些遭受校園暴力的女孩子,也大多是那些老實巴交的人。
如此看來,老實內向好像不太好,需要改。
但是,真的需要改嗎?
老實內向的女人,是否需要改變
電視劇《歡樂頌》裡面的關雎爾就是一個老實內向的女孩子,由於家教甚嚴,所以從小到大她都是按照一個框架來成長的,所以當她看到無拘無束、不受刻板教條束縛的曲筱綃的時候,她由衷地羨慕,覺得對方敢愛敢恨,不用在乎別人的眼光。
關雎爾想要改變,但是她卻沒辦法改變,為什麼?
因為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而且在人生前二十幾年形成的言行舉止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改變。
關雎爾人生的前二十幾年就是老實內向的,如果她猛然推翻所有再重新建立一個新的為人處世的方式,那麼勢必會帶來不好的結果,例如削足適履。
再者,內向的人如果強行變得外向,那麼她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也會很怪異,甚至,還會讓她們覺得不快樂,不像以前的自己了。
所以,如果內向沒有讓我們覺得有什麼不好的地方,也沒有損害我們的根本利益的話,那麼就沒必要改變,有時候,學會接納自己,學會做最真實的自己才是最好的、最快樂的。
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學會接納自己
如果不是傷害了他人,那麼一個人如果想要改變原本本平常的事情,那麼就說明了這個人不懂得接納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完美,要變得完美才比較好。
但是,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世界的多樣性就是由個體的差異性組成的,假如每個人都一樣了,那麼這個世界也只會是千篇一律的,沒有任何新鮮感可言。
內向怎麼了?不擅長交朋友怎麼了?沒辦法在短時間內融入新環境又怎麼了?
這些好像都沒有耽誤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一切都不過是心理因素在作祟罷了。
演員俞灝明曾經說過:“我們這一生都在被各種東西綁架,以前我被顏值綁架,後來被勇敢綁架。這麼多年,我終於想明白,我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接納自己。”
所以,不要只看別人的長處,而要學會接納自己,這樣才會體會不一樣的美好。
性格內向也有專屬於自己的快樂
海倫·麥格拉斯在《隱形人格》中提到:“外向人透過不停地說話來理順自己的思緒與感受,他們處理事情是說出來商量著解決。”
但是內向的人就不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因為不需要處在一個群體當中,所以內向的人只需要沉默思考就可以了,她們遇到往往是思考然後再做出的決定,由於不需要別人地參與,所以內向的人做出的決定往往很難被人動搖。
再者,一個人之所以內向,就是不善於去處理人際關係,那麼如果強迫內向的人去改變,那麼每一次換新環境交新朋友的時候,這些人的內心都會經歷一次思想鬥爭。
而讓一個人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自然是得不到快樂的,哪怕是融入了一個集體當中,也是無所適從的,與其這樣,倒不如學會去尊重自己,學會去接納自己,學會去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存。
內向的人不需要去刻意的合群,內向的人可以在沒人打擾的環境下專心致志地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她們可以和自己靈魂對話,也可以和自己對話。所以,性格內向也有專屬於自己的快樂,性格內向也沒必要去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