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義
1、心臟驟停
(1)、心臟射血功能突然終止。
(2)、由於腦血流突然中斷,10秒左右病人即可出現意識喪失。
(3)、心臟驟停常為心臟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2、心臟性猝死
(1)、指急性症狀發作後1小時內發生的以意識驟然喪失為特徵,由心臟原因引起的生物學死亡。
(2)心臟驟停與心臟性猝死的區別在於前者透過緊急治療有逆轉的可能性,而後者是生物學功能不可逆轉地停止。
二、病因與發病機制
1、絕大多數心臟性猝死發生在有器質性心臟病的病人,其中以冠心病最常見,尤其是心肌梗死。
2、心肌梗死後左室射血分數降低是心臟性猝死的主要預測因素;
3、頻發性與複雜性室性期前收縮亦可預示心肌梗死存活者發生猝死的危險。
4、各種心肌病引起的心臟性猝死約佔 5 %~15%,是冠心病易患年齡前(<35歲)心臟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5、心臟性猝死主要為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所致,如室撲、室顫和室速;
6、其次為嚴重緩慢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頓,較少見的是無脈性電活動。
7、非心律失常性心臟性猝死所佔比例較少,常由心臟破裂、心臟流入和流出道的急性阻塞、急性心臟壓塞等所致。
三、臨場表現
1、前驅期
(1)、在猝死前數天至數月,有些病人可出現胸痛、氣促、疲乏、心悸等非特異性症狀;
(2)、亦可無前驅表現。
2、終末事件期
(1)、指心血管狀態出現急劇變化到心臟驟停發生前的一段時間,自瞬間至持續1小時不等。
(2)、典型表現有嚴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難、突發心悸或暈厥等。
3、心臟驟停
(1)、意識喪失為該期的特徵。
(2)、心臟驟停是臨床死亡的標誌,臨床表現為:
①、意識突然喪失或伴有短陣抽搐;
②、呼吸斷續,喘息,隨後呼吸停止;
③、面板蒼白或明顯發紺,瞳孔散大,大小便失禁;
④、頸、股動脈搏動消失;
⑤、心音消失。
4.生物學死亡
(1)、從心臟驟停至發生生物學死亡時間的長短取決於原發病的性質以及心臟驟停至復甦開始的時間。
(2)、心臟驟停發生後,大部分病人將在4~6分鐘內開始發生不可逆腦損害隨後經數分鐘過渡到生物學死亡。
四、心臟驟停的處理
(一)、心臟驟停搶救成功的關鍵是快速識別和啟動急救系統,早進行心肺復甦和復律治療 心肺復甦又分為初級心肺復甦和高階心肺復甦。
(二)、處理順序
1、識別心臟驟停
(1)、當發現無反應或突然倒地的病人時,首先觀察其對刺激的反應,如輕拍肩部並呼叫“你怎麼樣啦”,判斷呼吸運動、大動脈有無搏動(10秒內完成)。
(2)、突發意識喪失,無呼吸或無正常呼吸(即僅有喘息),視為心臟驟停,呼救和立即開始 CPR 。
2、呼救 高聲呼救,請求他人幫助。在不延緩實施心肺復甦的同時,應設法呼叫急救電話,啟動急救系統。
3、初級心肺復甦,即基礎生命支援主要措施包括胸外按壓、開放氣道、人工呼吸、除顫、前三者被簡稱為 CAB 三部曲。首先應保持正確的體位,病人仰臥在堅固的平面上,提倡同步分工合作的復甦方法。
(1)、胸外按壓(compressions, C):是建立人工迴圈的主要方法。
①、成人在開放氣道前先進行胸外按壓。
②、胸外按壓透過增加胸膜腔內壓和直接按壓心臟產生一定的血流,配合人工呼吸可為心臟和腦等重要器官提供一定的含氧血液,為進一步復甦創造條件。
③、胸外按壓的正確部位是胸骨中下1/3交界處。
1)、用一隻手的掌根部放在胸骨的下半部,另一手掌重疊放在這隻手背上,手掌根部橫軸與胸骨長軸確保方向一致,為保證每次按壓後使胸廓充分回彈,施救者在按壓間隙,手可以放在病人胸上,但是不能有任何力量。
2)、按壓時肘關節伸直,依靠肩部和背部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壓, 成人使胸骨下壓至少 5cm ,但應避免超過6cm,隨後突然鬆弛,按壓和放鬆的時間大致相等。
3)、按壓頻率在100~120次/分。
4)、胸外按壓過程中應儘量減少中斷直至自主迴圈恢復或復甦終止,中斷時間儘量不超過 10秒,除非特殊操作,如建立人工氣道、除顫時。
5)、胸外按壓的併發症主要有助骨骨折、心包積血或心臟壓塞、氣胸、血胸、肺挫傷等, 應遵循正確的操作方法,儘量避免其發生。
(2)、開放氣道( airway , A ):保持呼吸道通暢是成功復甦的重要一步。
①、採用仰頭抬頦法開放氣道,即術者將一手置於病人前額加壓使病人頭後仰,另一手的示指、中指抬起下頦,使下頦尖、耳垂的連線與地面呈垂直,以暢通氣道。
②、迅速清除病人口中異物和嘔吐物,必要時使用吸引器,取下活動性義齒。
(3)、人工呼吸( breathing , B ):
①、開放氣道後,先將耳朵貼近病人的口鼻附近,感覺和傾聽有無呼吸,如確定呼吸停止,在確保氣道通暢的同時,立即開始人工通氣,氣管內插管是建立人工通氣的最好方法。
②、當時間或條件不允許時,常採用口對口呼吸。
1)、術者一手的拇指、示指捏住病人鼻孔,吸一ロ氣,用口唇把病人的口全部罩住,然後緩慢吹氣,給予足夠的潮氣量產生可見的胸廓抬起,每次吹氣應持續1秒以上。
2)、每30次胸外按壓連續給子2次通氣,通氣頻率為10~12次/分。
3)、口對口呼吸是臨時性搶救措施,應爭取儘快氣管內插管,以人工氣囊擠壓或人工呼吸機進行輔助呼吸與給氧,糾正低氧血癥。
(4)、除顫:
①、室顫的是心臟驟停常見和可以治療的初始心律。迅速除顫是首先的治療方法。
②、對於室顫病人,在倒下的3~5分鐘內立即施行 CPR 和除顫,存活率最高。
1)、自動體外除顫儀( AED)除顫可作為基礎生命支援的一部分,應先進行。
2)、當不能立即取得 AED 時,應立即進行 CPR ,並同時讓人獲取 AED 進行除顫。
3)、取 AED ,檢査心律,室顫者,除顫1次後,立即繼續 5 個週期的 CPR (約2分鐘)後分析心律,如有指徵則再一次除顫。
4、高階心肺復甦,即高階心血管生命支援是以基礎生命支援為基礎,應用輔助裝置、特殊技術等建立更有效的通氣和血液迴圈。
(1)氣管插管與給氧:
①、若病人自主呼吸沒有恢復,應儘早行氣管插管,以糾正低氧血癥。
②、院外病人常用簡易球囊維持通氣,醫院內病人常用呼吸機,開始可給予100%濃度的氧氣,然後根據血氣分析結果進行調整。
(2)除顫、復律與起搏:
①、心臟驟停時最常見的心律失常是室顫因此迅速恢復有效的心律是復甦成功至關重要的一步。
②、一旦心電監護顯示為心室顫動或撲動,應立即除顫。
1)、對於單相皮除顫,成人推薦電擊能量360J ,若無效可立即進行第2次和第3次除顫。
2)、雙相波除顫可選擇150-200J能量,1次150J能量雙向波除顏的有效性>90%。
(3)藥物治療:儘早開通靜脈通道,給予急救藥物。 外周靜脈通常選肘正中靜脈或頸外靜
脈,中心靜脈可選用頸內靜脈、鎖骨下靜脈和股靜脈
①、血管升壓藥:
1)、腎上腺素,作為擬交感類藥,是 CPR 時首選藥物。可用於電擊無效的室顫、
無脈性室速、無脈性電活動、心室停搏。
2)、血管加壓素與腎上腺素作用相同,也可作為一線藥物,只推薦使用1次,40U靜注。
3)、嚴重低血壓可用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
②、抗心律失常藥:
1)、胺碘酮,2~3次使用腎上腺素後仍存在無脈性室速或室顫,在繼續CPR 的過程中可靜脈給予抗心律失常藥胺碘酮。用法:胺碘酮首次150mg緩慢靜注(10分鐘),可重複給藥總量達500mg,隨後先按 1mg / min 靜滴,然後0.5mg/ min 持續靜滴,每天總量可達2g,根據需要可維持數天。
2)、利多卡因,沒有胺碘酮時考慮使用。用法:利多卡因1~1.5mg/kg,3~5分鐘內靜注,若無效可每5~10分鐘 0.5~0.75mg/ kg 重複1次,總劑量達3mg/kg。
3)、硫酸鎂,適用於低鎂血癥、電擊無效的室順。低鎂血癥的室性心動過速,尖端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地高辛中毒。用法:硫酸鎂1~2g, 5%葡萄糖10ml稀釋,靜注,10~15分鐘後可重複。
4)、阿托品,適用於緩慢性心律失常、心室停搏、無脈性電活動。用法;阿托品1~2mg靜注,每3~5分鐘重複使用,最大總量(不超過)3mg。緩慢心律失常,有條件者及早施行起搏治療。
③、糾正代謝性酸中毒藥:
1)、碳酸氫鈉,適用於心臟驟停或復甦時間過長者,或早已存在代謝性酸中毒、高鉀血癥者。
2)、用法:初始劑量 1mmol / kg ,在持續心肺復甦過程中,每15分鐘重複1/2量,最好根據動脈血氣分析結果調整補給量。
3)、復甦過程中產生的代謝性酸中毒透過改善通氣常可得到改善,不應過分積極補充碳酸氫鈉。
五、復甦後處理
腦復甦是心肺復甦最後成功的關鍵。主要措施包括:
1、降溫:
(1)、復甦後的高代謝狀態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體溫增高可導致腦組織氧供需關係明顯失衡,從而加重腦損傷。
(2)、應密切觀察體溫變化,積極採取降溫退熱措施。
(3)、自主迴圈恢復後幾分鐘至幾小時將體溫降至32~34℃為宜,持續12~24小時。
2、脫水:
(1)、可選用滲透性利尿藥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快速靜滴,以減輕腦水腫;
(2)、可聯合使用呋塞米(首次20~40mg,必要時增加至100~20mg靜注)、25%白蛋自(20~40ml)或地塞米松( 5~10mg,每6~12小時靜注),有助於避免或減輕滲透性利尿導致的“反跳現象”。
3、防治抽搐:
(1)、應用冬眠藥物,如氫麥角鹼0.6mg、異丙嗪50mg稀釋於 5%葡萄糖100ml中靜滴;(2)、可用地西洋10mg靜注。
(3)、高壓氧治療:透過增加血氧含量及彌散,提高腦組織氧分壓,改善腦缺氧,降低顱內壓,有條件者應儘早應用。
(4)、促進早期腦血流灌注:如抗凝以疏通微迴圈,鈣通道阻滯藥解除腦血管痙攣。
六、預後
1、心臟驟停復甦成功的病人,及時評估左心室功能非常重要。
2、和左心室功能正常病人相比,左心室功能減退的病人心臟驟停復發的可能性大,對抗心律失常藥物的反應差,死亡率較高。
3、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原發性心室顫動是由非血流動力學異常引起,若經及時除顫易獲復律成功。
4、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併發的緩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搏所致的心臟驟停,預後良好;
5、急性廣泛前壁心肌梗死併發房室或室內阻滯引起的心臟驟停多預後不良。
6、繼發於急性大面積心肌梗死及血流動力學異常的心臟驟停,即時死亡率高達59%~89%,心肺復甦不易成功。即使復甦成功,亦難以維持穩定的血流動力學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