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專稿(山今/文)迷霧劇場2.0的最後一部存貨《淘金》,似乎也沒能達到預期。
昨天已經完結,雖然沒有爛尾,但平淡地開播,又平淡地播完。
影帝廖凡坐鎮、淘金題材、被傳是“全村最後的希望”……各種期待加持之下,依舊沒能挽回《淘金》的熱度。
同時,《開端》成為新的話題劇。
某種程度上,《淘金》和《開端》來自兩個體系,兩者的優缺點正好相反。一個電影質感,一個普普通通;一個循序漸進,一個簡單直給。
而這兩部幾乎同時播出的懸疑短劇,似乎也解答了“迷霧劇場”過去一年的低迷。
都尊重內容、用心打磨,但什麼樣的劇集更容易成為爆款?
01 精緻的《淘金》
《淘金》並不是糊弄劇。從演員到劇情細節,從服化道到攝影,都顯示了劇組的用心。
劇中一共有兩條線索。一條是以陳保金(陳飛宇 飾)為首的新人,一條是以武建超(廖凡 飾)為代表的老人。
陳保金不貪財,他有比當亡命淘金客更好的出路,去淘金只是為了找哥哥。陳飛宇的表演不算差,他本身的形象也比較符合“局外人”陳保金。
另一邊以武建超為首的金場老人,目的更單純,就是淘金、賺錢。
矛盾來自於被壟斷的金價。工人們淘的金子,只能以極低的價格被僱傭公司收購。如果想要賣出更高的價格,可以“走私”,賣給一個叫“貓頭鷹”的組織。
只不過“走私”並不符合公司規定,抓到了會被懲罰。
整個故事發生在80年代,地點是K國木廠河流域,從劇中的展示來看,可以簡單理解為“蠻荒邊境”。
《淘金》可以用“精緻”形容。主創去到了雲南實拍,密林樹叢、泥濘的土地、接近乾枯的河床、潮溼的洞崖,都非常真實。
人物的膚色無一不是黝黑、乾裂的,很符合每天風吹日曬的淘金工作。
在視覺風格方面,《淘金》整體採用了低照度攝影。
這種風格在夜戲部分更為明顯,光源比較單一,基本上都來自黃色的燭光,很多場景甚至直接採用自然光,比較昏暗,但很符合80年代蠻荒邊境的氛圍。
好看、精緻、有風格,但有用嗎?
某種程度上,《淘金》的精緻是合理的,它和邊境題材以及主題表達相輔相成。
所有的風格化,最直接的目的是塑造環境。遠離文明的淘金區,那是一個邊境的、封閉的、蠻荒的、炎熱的法外之地。
也正是在如此惡劣、封閉的環境之下,淘金客們對於金子的瘋狂追求,更加合情合理。
雖然某些場景的人物對話確實略顯做作,但《淘金》的“錯”,並不在精緻。
02 註定小眾的《淘金》
“看不進去”,是很多觀眾對於《淘金》的感受。
精緻無罪,《淘金》也並不差。只不過從冷門的西部冒險題材,到複雜的劇情,註定了它不會成為拯救迷霧劇場的爆款。
劇中角色眾多,且關係錯綜複雜。陳保金找哥哥那條線比較簡單,人物動機也很明確。
問題在於金場那條線。這條線上,有老禪、礦姐、武建超、瑪德堡、老歪、老六等人,分了三派勢力——老禪派、武建超派,以及護礦隊。
其中除了武建超和礦姐是熟臉,其他演員對於觀眾來說都比較陌生。要在短時間內,讓觀眾把臉和角色對上號、理清人物關係、交代角色動機,並不簡單。
《淘金》花了五集才完成這個任務,要求觀眾擁有十足的耐心。
其實大部分觀眾對“淘金”都不熟悉,更通俗、保險的做法是單線敘事,以陳保金的視角作為切入點。
他是淘金場的新人,也是一個局外人,觀眾可以跟著他去慢慢窺視金場的權力結構、運作規則。
在複雜的人物和劇情之外,《淘金》的節奏也比較慢。
多線敘事,人物又多,每天兩集,每集的資訊量都比較分散,留給觀眾的討論空間比較小。
前六集主要就講了一件事,老六為了自己的利益,挑唆瑪德堡炸金場。金場被炸,老撣和武建超的金子被搶,多年努力終成空。
為了繼續淘金,眾人決定去兇險的姊妹嶺,故事由此轉場。
《淘金》屬於漸入佳境。高能劇情發生在第六集,主角團去姊妹嶺的路上,發現森林裡有大量的動物屍骸,並遇到了“鬼打牆”,在夜晚的大霧中走散。
進入姊妹嶺的劇情更有看點,所有人物的目標都非常明確——挖到最值錢的狗頭金,一切戲劇矛盾都圍繞“淘狗頭金”展開。
只不過花了六集的時間鋪墊,這個代價似乎有點高。
實際上,《開端》的節奏也不算快,第一集就講了一件事:女主陷入了迴圈,其中充斥著大量和警察對話、錄口供的情節,敘事效率較低。
前四集基本處於前情提要階段,直到第五集才開始找兇手。
但《開端》首日就放了六集,劇情已經展開,有“二次元少年”這種比較討喜的角色,留給觀眾很大的討論空間。
第二天更新的第八集更是高能,找到了兇手、被鍋姨殺了、殺了鍋姨……全都是戲劇性十足的情節。
03 水逆的“迷霧劇場”
某種程度上,《開端》的走紅回應了《淘金》的遇冷,甚至是“迷霧劇場”過去一年的低迷。
大家的製作都很用心,都不是糊弄劇,但什麼樣的劇更容易受到觀眾的青睞?
比起所謂的精緻、質感,那些簡單的、直接的、普世的,更能走進觀眾。
《開端》的主線劇情就比較簡單。主角明確,就倆人;人物動機明確——找炸彈犯、救人;劇情的推進明確——不斷進入時間迴圈。
劇中甚至沒有那些繞口的物理學術語,不解釋迴圈為什麼出現,就是一個硬設定。
迴圈的規則也很簡單易懂——每迴圈一次,時間就提前一分鐘,直到炸彈上車,就會停止提前。
實際上,《開端》的節奏也不算快,第一集就講了一件事:女主陷入了迴圈,其中充斥著大量和警察對話、錄口供的情節,敘事效率較低。
前四集基本處於前情提要階段,直到第五集才開始找兇手。
但《開端》首日就放了六集,劇情已經展開,有“二次元少年”這種比較討喜的角色,留給觀眾很大的討論空間。
第二天更新的第八集更是高能,找到了兇手、被鍋姨殺了、殺了鍋姨……全都是戲劇性十足的情節。
對比《淘金》播了三天才勉強擁有一個高能劇情,顯然《開端》的播出策略更適合在短時間內發酵。就算是大規模營銷,也能夠找到發力點。
另一方面,《開端》的主題輸出更加普世。那些努力生活的小人物,那些可憐又可恨的小人物,網路暴力,公交車色狼……更能引發現代觀眾的共鳴。
《淘金》的格局倒是很大,迷失在金錢和慾望中的人心,只不過離日常生活太遠,無法產生強共情。
所以,儘管《開端》並不強調質感——公交車上的構圖雜亂無章、攝影無風格、警察線拍得像法制節目,卻仍然成為了開年爆款。
因為那些粗糙的部分,並不影響主線劇情,以及普世價值觀的輸出。
比起有野心、精緻的《淘金》,接地氣的《開端》天然擁有更廣闊的受眾,也更容易成為爆款。
從《八角亭迷霧》到《誰是兇手》,過去一年的“迷霧劇場”一直嘗試不同題材的創作,在質感、演員陣容方面下足了功夫,卻持續低迷。
在口碑上,《淘金》終於扳回一成。《淘金》算是“迷霧劇場2.0”的集大成,儘管沒爆,總歸質量還是在的。
只不過,現階段的“迷霧劇場”,更需要的也許不是曲高和寡的《淘金》,而是那些能走進觀眾的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