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成立後不久,中央軍委日常工作在彭德懷的領導下,羅榮桓、宋任窮、徐立清、譚政等領導幹部,首次開始軍銜的評定與實施工作。
隨後不久,毛主席簽發了《軍官服役條例》,裡面有明確的規定,將現役軍銜分為帥、將、校等14級。
1955年初,面主持了軍委座談會,對各類名單進行審議,此事事關重大,也是軍隊高層對於將領人選的第一次集中審議。
9月前,《將級軍銜名冊》最終成型,那年被授予將帥軍銜的軍人共計1048名,他們是中國革命史的重要見證。
截至2021年,當年的千位將帥中,還有兩位將軍依舊健在,他們是誰?
梅州籍的長征老紅軍:楊永松
1919年7月,楊永松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看到這個出生年份,便能知道,他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的時候,也是年輕的那一批。
青少年時期,他的革命歷程受到了其二哥楊鶴松很深的影響,那會,哥哥參加了“百侯暴動”,自己也在後勤上幫了哥哥不少忙,可由於國民黨當局的反撲,這場轟轟烈烈的暴動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楊永松
國民黨當局自然不會這麼輕易地放過他們,於是開始了四處尋找革命黨人的下落,楊鶴松和楊永松都沒辦法在家呆了,於是紛紛逃出百侯。
年輕的楊永松為了生計,只好在大東一帶給地主放牛。
不過,到了1930年,楊永松想去閩西發展,這正是這個時候,他找到了自己心心念唸的組織,最終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也由此開始了自己的革命歷程。
1934年,為了支援中央蘇區,擺脫國民黨部隊的“圍剿”,楊永松所在的部隊一路向福建永安地區進發,行軍路上,他卻不幸突發疾病,被組織留在後方休養。
由於前方的戰事接連不斷出現變化,所謂的“後方”也不安全了,在這種情況下,他只好和幾位戰友重新轉移,經過了漫長的路途抵達九堡醫院,可醫院早已轉移,他頂著疾病,依舊和戰友踏上了尋找部隊的路,經過了5天時間找到了紅一軍團。
原本他們會被安排到其他地方,可領導看到楊永松身上竟然有傷病,於是便把他留在了師部。
在楊永松的印象裡,當天下午的通知也就一句話:傍晚就出發。
就這樣,楊永松踏上了長征之路。
考慮到他身體健康問題,部隊有人提出在整編前送楊永松回家,可譚政聽到以後,便對其他戰士說:“他哪裡還有家?他幾個兄弟都去參加了革命,現在送他回去就等於送死。”
那會,楊永松跟著三團的隊伍走到了紅一團部的前面,一路過草地,也同時不斷掩埋著犧牲戰友的遺體,此時的他在真真切切意識到,革命竟如此艱難。
由於年紀小,他經常掉隊,就跟在部隊的後面走,走著走著,雙腿已經全部浮腫起來,可他知道,自己已經沒有了退路,只能一路咬牙堅持下去。
就這樣,他跟隨著部隊一路走到了吳起鎮,順利完成了長征生涯。
兩萬五千裡,經歷了無數窮山惡水,同樣戰勝了敵人的圍追堵截,這也讓他的革命心理更加堅定。
沒過幾年時間,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在“西安事變”的推動下,國共雙方達成一致,以民族大局為重,共同抗日。
所以,楊永松所在的紅二師也改編為343旅685團,他們也開赴山西抗日前線,由於年紀尚小,頭腦靈活,組織上也給他安排了一個好活:政訓處技術書記。
其實,這個時候他並不願意擔任這個職務,還和羅榮桓產生了一段故事。
於是在後來的回憶中,楊老提及最多的一個名字依舊是羅榮桓。
1931年,紅一方面軍在第三次“反圍剿”期間,楊永松第一次見到了羅榮桓,羅榮桓來到前沿陣地,鼓勵戰士們勇敢戰鬥,楊永松也打聽了這位幹部的名字。
楊永松到政訓處任職的時候,對“秘書”工作產生了一些想法。
這件事被羅榮桓知道了,他叫來了楊永松,對他說:“聽說你不願意?”
楊永松只好實話實說:“我想去連隊!”
聽到他這麼說,羅榮桓便解釋道:“如今的抗戰形勢下,機關非常需要秘書,你是參加過長征的老同志,組織上這樣決定,也是因為信得過你,什麼工作都需要有人幹呀!”
羅榮桓
聽到羅榮桓的思想教育如此苦口婆心,楊永松便答應了下來。
他說:“羅帥對於所有人都有相同的親切感,他就是那種平易近人的人,我從來沒有見過他文過飾非,總是會率先自我批評,和承擔起責任,他對我的影響很大。”
當時,部隊在冉莊一帶集結完畢後,楊永松迅速跟著部隊上了戰場,參加了那場赫赫有名的“平型關戰役”,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這段時間裡,楊永松一直四處征戰,隨部隊打下了很多硬仗。
1942年,組織上決定系統培養人才,楊永松由於表現突出,被調去中共山東分局高階黨校參與學習,後來又調任綏德抗大總校部秘書科科長,在徐向前司令的身邊供職。
待到抗日戰爭結束,國民黨當局不顧天下百姓的意見,悍然發動起內戰,楊永松也在這個階段擔任起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副秘書長的職務,已經著眼於中國人民軍隊的機械化和正規化的程序。
在新中國的開國大典上,楊永松的戰車師參加了受閱,坦克編隊整整齊齊地穿過了天安門廣場,接受了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的檢閱。
隨後,在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楊永松被授予了少將軍銜,還榮獲了多枚勳章,這是對他革命一生的重大肯定。
從1978年開始,楊永松退居二線,享受副兵團級待遇離休,醫療享受正大軍區職別待遇。
如今,有記者來到楊老的家中,他依舊精神很好,年過百歲的老人,一如既往關心著人民軍隊的發展和祖國的建設。
從放牛娃到鄒將軍
1915年,鄒衍出生在江西一處貧苦的農民家庭。
比其他家庭的孩子相對“幸運”的是,鄒衍的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因此從少年時代開始,鄒衍陸陸續續讀了五年的書,最終因為生計放棄了自己的學業,開始了放牛娃的生活。
1928年,對於鄒衍家來說,是一次轉機。
當時,有一批紅軍戰士來到這裡,到處貼標語,要打倒土豪劣紳,當地鄉親們對於紅軍的舉動紛紛表示支援,所以工作進展也十分順利。
鄒衍
所以,當地的不少農民在紅軍的組織下秘密組成了農民協會,要求對外保密,如果被發現,都有砍頭的風險,鄒衍的父親也參加了這個協會。
有一次,協會在鄒衍家開會,會長讓年輕機靈的鄒衍到外面放哨,並且對他說:“孩子,你幫我們做這些,也就等於加入了協會,這件事可千萬不能說出去,洩了密,所有人都活不了。”
鄒衍雖然年齡小,一下就聽出了大人們的意思。
在這種思想的薰陶下,鄒衍很快便加入了工農紅軍,開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在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紅軍被迫踏上艱難的長征之路,鄒衍則一直在中央紅軍總政治部擔任通訊班長的職務,這是一項極為危險的職務,他需要往返於總部和中共主要領導人之間,傳遞重要的情報。
1935年6月,鄒衍跟隨中央紅軍強渡大渡河,一路穿過了藏區,最終來到夾金山腳下,山腳下人煙稀少,領導要求戰士們做好過雪山的準備。
鄒衍在回憶起這段路途時,還面帶悲傷地說:在以前行軍過程中,大家為了輕裝上陣,基本都將沒用的東西丟掉了,只留下了幾件換洗的衣物,所以,在沒有棉衣禦寒的情況下,大家只好把兩件單衣縫在一起,中間再新增一些棉絮。
雪山上,大家互相攙扶著,鄒衍也感到一陣陣頭暈目眩。
回憶起很多戰士最終倒在了雪山之中,鄒老的眼睛一次次泛起了淚花。
在跟隨部隊到達了陝北地區後,鄒衍先後擔任了西北保衛局科長以及縣公安局局長等職務。
抗戰勝利後,鄒衍跟隨部隊轉戰陝北地區,參加了土改、剿匪等多場運動,隨後也參加瞭解放吉林、長春等惡戰,也參加了淮海、平津兩大戰役。
在中央領導進入北平前夕,鄒衍擔任了中央公安總隊政委的職務,先一批進駐北平,並且率部保衛了全國第一次政治協商會議和開國大典的順利舉行。
1955年,鄒衍被授予少將軍銜。
從新中國時期,鄒衍先後擔任起公安部隊政委、瀋陽軍區裝甲兵政委、瀋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等多個職務。
自從1988年退休以後,除了日常讀書看報以外,鄒衍也會經常去部隊、學校等地為後生作報告,讓大家弘揚起老一輩優秀的革命傳統。
後來,他出版了一本名為《我的回憶》的書,裡面詳細記述了他從土地革命時期到保衛開國大典、保衛主席訪問蘇聯等重大歷史事件。
這本書的語言非常樸素詳實,客觀地反映了時代精神。
其實,鄒老文采斐然,還出版了一本名為《隨感錄》的書籍,還有書畫集《老兵翰墨》。
在一千多位開國將軍中,他們內心深處都有著共同的信仰,卻有著不同的個性,他們都有著置於死地而後生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