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王永菲 冉學東 北京報道
1月21日,由華夏時報社主辦的華夏機構投資者年會暨第十五屆金蟬獎頒獎盛典在京舉行,各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高管在會上就“金融助力高質量發展”主題進行深入探討、交流。
在金融科技浪潮的發展下,新興科技也催生了許多新興產業。元宇宙、NFT已然成為2021年的年度熱詞。NFT熱火已經蔓延到全球奢侈品、網際網路大廠,成為投資者追捧的物件。不過在國內,如何合規發展成為最關鍵的問題之一。
北京紅棗科技副總裁、CPO劉國棟在《NFT潮起 BSN護航——BSN-DDC基礎網路賦能NFT基礎設施服務》主題演講中提到,NFT(Non-Fungible Token)是一種基於區塊鏈的資料集技術,主要是指非同質化權益憑證,其核心本質是儲存技術。目前NFT廣泛應用於虛擬藝術品憑證領域,但作為一種分散式資料儲存技術,它的應用範圍實際上非常廣泛:原則上,票證、身份管理、智慧財產權憑證和需流轉資料/檔案等領域均可使用NFT技術。
“為了與虛擬貨幣徹底分割,我們的NFT技術平臺就以DDC(Distributed Digital Certificate)技術,也即分散式數字憑證技術重新命名。是一種超越藝術藏品和虛擬貨幣的一種全新的底層資料管理技術。”劉國棟介紹道。
據瞭解,DDC是由區塊鏈服務網路(Blockchain-based Service Network,BSN)發起的下一代物件型、分散式、可共管、可程式設計的單體資料庫技術。BSN是由國家資訊中心、中國移動、中國銀聯和紅棗科技聯合發起的跨底層框架、跨門戶、跨雲服務框架區塊鏈基礎設施。
本報記者注意到,BSN是我國首個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全球性區塊鏈公共基礎設施網路,用於部署和執行區塊鏈應用,目的是極大降低區塊鏈應用的開發、部署、運維、互通和監管成本。BSN全面融合了國內外雲資源和區塊鏈底層技術,透過共同打造一套區塊鏈協議標準,逐步形成全球共建、共治、共識的區塊鏈價值網際網路。服務網路支援聯盟鏈和公有鏈架構,服務於工業和企業級應用。但在中國不支援公有鏈應用。
劉國棟表示,DDC公共基礎設施的特點包括長期穩定存在、多方技術融合、使用成本低廉、安全自主可控、生態公開透明、執行共管共治、監管追溯到人以及使用者自管合約等8大優勢。
BSN-DDC基礎網路搭建在BSN之上。相比傳統的NFT業務場景,BSN-DDC在基礎網路運營上有較大優勢。劉國棟介紹,一是多樣性,由BSN上至少10條基於不同技術體系的開放聯盟鏈組成DDC網路的底層區塊鏈層,平臺方或開發者有可任意選擇;二是絕對中立性,BSN-DDC只提供鏈環境服務,不會建立和運營DDC/NFT/藝術藏品平臺,與平臺方進行競爭;三是透明性,DDC網路的開放聯盟鏈絕大多數由公有鏈技術改造而來,因此類似公有鏈,DDC網路上可以使用自制瀏覽器查詢所有合約和DDC的公開資訊,完全透明。
此外,DDC網路的開放聯盟鏈都基於開原始碼,並且官方DDC合約也全面開源;在140多個城市節點中,在任意上述框架下可以查詢你的數字資產,成本足夠低,就像使用網際網路一樣方便高效便宜,保持像網際網路一樣的共治共建的思路。
DDC網路上的所有開放聯盟鏈之間會逐步實現跨鏈機制,透過智慧合約即可轉移DDC。DDC網路將會有第三方控制的外部節點,形成合理合法的分散式共治結構,官方DDC合約也會透過多籤的方式進行管理。
據悉,在所有DDC開放聯盟鏈上,部署完全一致的BSN官方DDC合約,可以生成和管理BSN官方DDC(支援ERC-721和ERC-1155)。也允許平臺方部署自己的DDC合約,該類DDC由相關平臺方自行負責。
BSN-DDC網路不直接服務終端使用者,僅允許平臺方接入,並向平臺方提供接入API和SDK。平臺方負責向終端使用者提供服務,須確保所有終端使用者的實名認證,BSN-DDC網路上不儲存終端使用者資訊DDC網路的使用費用由平臺方使用人民幣充值,按照能量值和官方DDC數量進行扣費。
平臺方可以使用自己的鏈賬戶和DID生成DDC,DDC網路均可追溯到平臺,並透過平臺方追溯到個人,方便為監管提供相關資訊和介面。
類似網際網路,BSN-DDC基礎網路平臺完整的生態是由多方構建的,為DDC基礎網路提供基礎設施,併為DDC網路上的BSN官方DDC進行背書;此外,還包括BSN開放聯盟鏈的技術方,運營NFT和DDC業務的平臺方、開發相關DDC應用的應用方以及終端使用者,各方共同組成了BSN-DDC的生態網路。
劉國棟認為,DDC和NFT透過逐步的演進,有望成為下一代分散式資料庫技術。BSN-DDC網路也秉承著合法合規、公平開放、安全可靠的原則,打造專業的服務DDC和NFT的分散式技術服務的一個全球性的基礎網路,更多的人可以創造出更多、更新、更好的數字資產或者NFT的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