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對我們中國人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但是很多人不清楚姓和氏最初其實是分開的。那麼他們彼此之間有什麼具體的分別嗎?
所謂姓,也就是女子所生的意思,這要追溯到母系社會時期。因為那時候搞不清你的父親是誰,但肯定知道你的母親是誰。
先秦時期,有上古八大姓,分別是:姬、姜、姒、嬴、妘、媯、姚、姞。大家可以看得到這上古八大姓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都帶有一個女字。後來根據這些姓,逐漸衍生出了若干其他姓。因此活在世上的諸位,你們的祖先曾經都是貴族!
所謂氏,則是父系社會出現的象徵,最初指的就是部落代號,這個時候男人開始當家做主,成為部落領袖。比如說黃帝氏,少昊氏,共工氏等等。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的這個過程中,無數男性開始扛大旗,這就衍生出了若干氏。
因此氏是在姓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產物,以姓為基礎,再次衍生出各種氏,比如說楚國的熊姓,就衍生出了羋屈景昭等四氏。所以說氏的數量,是遠大於姓的,這也是為啥後來大家也就不分姓氏了,畢竟這玩意兒在後世作用雷同,沒有區分的必要了。
一、魏晉時期,對氏族的重視程度,出奇得高。
為啥?區分氏族,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搞清楚,你是不是自己人。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自己人可以抱團取暖,合夥壟斷社會上的某些資源。比如說教育、土地、財富、官位等。
雖然自己人未必靠得住,但是非自己人肯定靠不住。這事兒至少從機率上來說是成立的。因此努力把自己的人聚攏在一起,合夥瓜分資源,這是家族壯大的重要手段。
在秦漢時期,這一點還體現得沒那麼明顯。可到了魏晉時期,以家族為單位計程車族集團,那就太猛了。
由於祖先比較努力,在朝中取得了比較高的位置,這就間接地推動了後世子孫前進的步伐。兩漢時期,以察舉制選官。
這事兒直接造成了士族集團的出現。為啥?因為察舉制的漏洞就是,官員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判斷這個人是不是適合做官。
與其選外人,為啥不選自己家的孩子呢?因此趁著察舉制的春風,大量官員子弟湧入朝堂做官。這就出現了四世三公的袁家,五世三公的楊家。
魏晉時期,廢除了察舉制度,但是啟用了九品中正制。這玩意兒和察舉制其實沒啥區別,就是換了個馬甲而已。依舊是士族集團掌握著選拔官吏的權力。
不過此時計程車族集團更聰明瞭,他們學會了合作。你選我兒子,我選他兒子,他再選你兒子。這麼一來大家都沒話說了,互惠互利,合作共贏。
此後再透過聯姻關係,把幾大家族牢牢地捆綁在一起。本著法不責眾的基本原則,重重聯姻下的各大士族集團,就更加安全了。
因此一個個大家族逐漸形成規模:弘農楊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太原王氏、琅琊王氏、趙郡李氏、蘭陵蕭氏、陳郡謝氏、滎陽鄭氏、范陽盧氏等等。
二、東晉就是被士族綁架的朝代。
東晉從一開局就帶有屈辱性,為啥?因為開國之君晉元帝司馬睿居然是個傀儡皇帝!那時候琅琊王氏比較強大,在王導、王敦的扶持下,司馬睿才有了南下建立東晉的資本。所以此後王敦執掌軍事,王導執掌政務,一外一內,徹底架空了司馬睿。
司馬睿的兒子晉成帝司馬紹稍微有點兒剛,他帶兵平定了王敦之亂,只可惜他只在位2年就駕崩了,這是東晉唯一一個有實權的皇帝,就是命太短。
緊接著外戚家族潁川庾氏浮出水面,在晉成帝司馬衍和晉康帝司馬嶽時期,庾亮、庾冰等外戚高幹執掌朝政,架空皇帝。
此後譙國桓氏又崛起了,他手裡的晉穆帝司馬聃、晉哀帝司馬丕、晉廢帝司馬奕、晉簡文帝司馬昱全都是傀儡!
好不容易出了個運氣比較好的晉孝武帝司馬曜,結果桓溫差點兒篡位,隨後又遭遇了陳郡謝氏的架空,再往後又趕上了皇族內訌。
司馬曜的倆兒子晉安帝司馬德宗和晉恭帝司馬德文,先後成了桓玄、劉裕手裡的傀儡,壓根就沒有尊嚴可言。
所以說,東晉王朝104年曆史,幾乎都是被士族集團帶著往前走的節奏。皇族壓根就沒有權力可言,可見士族集團的可怕。
三、在北方,崔浩建議北魏孝武帝評定氏族高下。
南方計程車族把皇帝玩得團團轉,北方計程車族也流了一地哈喇子啊!當年五胡亂華的時候,大量北方士族選擇南遷,史稱衣冠南渡。這幫人顯然是輕資產擁有者,那點兒商鋪、學區房放棄了,一點兒也不心疼。
而還是有那麼一部分士族力量,選擇留在了北方。比如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趙郡李氏等等。沒辦法啊,不動產都在北方,他們肯定都是房產投資商,這麼多重資產根本帶不走,放棄又太可惜,只好靜觀其變了。
北魏一統北方以後,北方計程車族總算是有了一些歸屬感。於是乎他們開始搞事情了,帶頭的就是清河崔氏的傑出後生崔浩!
崔浩實在是太聰明瞭,堪稱北魏第一謀臣。他給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出了一系列主意,幫助拓跋燾完成了北方的統一。
但是這個人也有自己的小心思,比如說他崇尚道教,所以就慫恿拓跋燾滅佛,導致了三武滅佛中的太武帝滅佛事件。
所以說他想要抬高士族在北魏的地位,也就很正常了。他位居高位以後,便建議太武帝拓跋燾評定天下氏族,非要分出個三六九等來。
你要知道,當時只有漢人才有世家大族這一說法,鮮卑人有個球啊!所以崔浩的這一建議,顯然就是為了拔高漢人世家大族們的地位。
最要命的是,他以清河崔氏為天下士族的代表家族,各種安排官職,把整個家族都推向了風口浪尖。崔浩的確很有自信,只不過他自信得有點兒過了頭。
北魏是鮮卑人建立的王朝,如今能用漢人處理朝政已經很不錯了,可崔浩還想著讓漢人士族操控北魏政權,這步子未免邁得有點兒太大了。就連他的表弟盧玄對此也憂心忡忡,常常勸他別這麼幹。
結果好了,鮮卑貴族們一合計:這貨當我們是傻子嗎?懟他!
因此在一大幫抱團取暖的鮮卑貴族的慫恿下,太武帝拓跋燾大怒,藉著國史之獄的案子,把崔浩滿門都給除掉了。除了清河崔氏外,被滅的還有和他們聯姻的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等名門望族。
當然,只是將直系後代都給滅了,旁系和漏網之魚後來又開始抱團取暖了。但是自此北方這幫士族,算是徹底老實了。想跟南方士族比?也不看看上面是誰在做皇帝。
四、宇文泰確立關隴貴族集團,新計程車族集團出現了。
北魏經歷了六鎮起義,到了分崩離析的時候,一分為二,東邊歸高歡管,也就是東魏。西邊歸宇文泰管,也就是西魏。
宇文泰所管轄的西魏,實力比不上東魏,為了發展壯大,只能採取改革措施。因此他開始進行府兵制改革。這期間宇文泰設立了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二十四開府的制度。
這八柱國和十二大將軍,共計20個家族,也就是著名的關隴集團雛形。這是一股新興的世家大族力量,有別於過去計程車族,他們將成為新時代的主宰。
八柱國分別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淵的爺爺),李弼(李密的太爺),趙貴,於謹,獨孤信(宇文毓和楊堅的老丈人,李淵的外公),侯莫陳崇。
十二大將軍就比較多了,其中最牛的是楊忠,因為他兒子楊堅取代北周,開創了大隋王朝。
所以說,以家族為單位抱團取暖,這在西魏包括北周,還是相當不錯的一種選擇。領袖向士族妥協,大家合作共贏,這才是一起渡過難關的好策略。
五、隋煬帝對關隴士族頭痛不已。
西魏和北周,那是在天下分崩離析的情況下,不得不向各大家族做出妥協。但是到了隋朝一統江山以後,皇帝們發現,這些士族已經不是幫手了,而是成了分蛋糕的人!
隋文帝楊堅,是靠著這幫關隴集團的老夥計才篡位登基的,所以他不好意思對這幫人下手。這事兒就交給了自己的兒子隋煬帝楊廣。
隋煬帝楊廣是個猛男,他可不給這幫關隴集團的功臣一點兒面子。為了打壓他們,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 第一,開創科舉。過去一直都是士族集團掌握選官的權力,選出來的也都是士族集團的子弟。透過科舉,可以逐步避免這一問題。當然由於是剛起步,所以效果不是很大。
- 第二,遷都洛陽。關中地區,那是關隴集團的大本營,隋文帝建都於此,必然要受制於關隴集團的限制。因此隋煬帝遷都洛陽,與山東士族們交好,就是為了對付關隴集團。
- 第三,開通大運河。別以為這只是為了方便玩,隋煬帝就是要透過大運河將南北方的資源聯合在一起,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擺脫在資源上受制於關隴集團的現狀,從南方攫取大量資源,以此限制關隴集團。
- 第四,啟用山東、江南士族,讓這些人走入朝廷的核心,掌握一定的權力,以此限制關隴集團刻意拔高自家的子弟。
- 第五,三徵高句麗。其實打不打高句麗,都沒什麼關係,可關隴集團一個個手握重兵,陽奉陰違,實在是可恨。為此隋煬帝不惜動用百萬之眾,三徵高句麗,大量消耗了關隴集團的實力。
這麼一套組合拳打下來,關隴集團的確損失慘重。可隋煬帝也沒得到什麼好處,反倒是太原的李淵嘿嘿一笑,向關隴集團招手示意:隋朝不要你們,你們來我這兒啊,我這個人最念舊情了!
因此關隴集團一股腦兒全都到了李淵麾下,李淵為此實力大增,順利取代了隋朝,建立了李唐王朝。
總結:李唐王朝,逐漸消磨了士族的影響力。
李淵的妥協,又讓關隴集團在唐朝嘚瑟了一陣子。可後世的君主依舊還是意識到了士族對朝廷的不良影響。
- 因此唐高宗李治發出詔書,禁止七姓十家通婚。這七姓十家也就是當時的士族集團代表,他們在唐朝出了不少宰相。不讓他們通婚,也就阻擋了這些家族聯合起來對付皇族。
- 武則天開始大力推廣科舉,又搞出了武舉,就是為了提拔寒門子弟,打壓士族子弟。同時她也對關隴集團的子孫進行了殘酷的鎮壓,讓他們一蹶不振。
這夫妻倆不簡單,一唱一和,就把山東士族和關隴集團給摁住了。當然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要不是黃巢起義、朱溫亂政以及五代十國的數十年戰亂,把士族集團給消磨乾淨了,這幫人還得繼續嘚瑟下去。
參考資料:《晉書》、《魏書》、《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