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CES上的NVIDIA與AMD正式釋出入門級的新一代GPU,兩家的消費級顯示卡序列基本完成了佈局,如果從遊戲支援能力,比如光追、幀速最佳化啥的看,它們似乎越來越接近,但事實上呢?它們的架構走向可是完全不同的,最大的表現就在頻率上。
從架構上看,AMD的RX 6000核心其實很像自家的銳龍CPU,流水線叢集類似核心、多個核心之間有類似共享快取、I/O模組的設計,而且頻率設定也像現代CPU,最高頻率已經夠到了接近3GHz。
至於NVIDIA的RTX 30系列則與之前的GPU更接近,更像是“傳統”的大規模並行晶片,主要工作就在大量CUDA核心裡並行處理,只有輸入輸出部分有配套電路。它的頻率相當剋制,當然也是這種架構的發熱與功耗讓它不得不剋制。
至於同一家的GPU,則是越大的並行規模,也就是越多的流處理器或CUDA核心,帶來的就是越不得不剋制的頻率設定。並行規模較小的GPU不僅頻率可以設定得更高,基礎/遊戲頻率與加速頻率之間的差距也很小,這一方面是再降低頻率就談不上游戲能力,甚至會影響影片加速等其他能力,一方面也是結構相對簡單,保持高頻率的功耗和發熱完全能接受。
當然,凡事無絕對,一些需要提供儘量高的效能,進行王者爭霸或突破極限的旗艦級型號,或者高階品牌、系列,則可能透過不計成本的超強的散熱與供電設定,在很高的並行規模下,仍設定為較高的頻率,以獲得最好的效能。
在不同的架構下,按理說高頻率的A卡應該響應更快,適合場景快速變化的遊戲,NV的設計則適合處理宏大的遊戲場景,在目前的遊戲應用上,這個差別還沒有明顯的表現出來。不過未來,如果兩家的GPU沿著這種不同的設計思路走下去,也許很快就會有遊戲因為不同的設計而推薦使用A卡或N卡了呢,挑選顯示卡會更頭疼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