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詞:“給電腦一顆奔騰的心”。
誠然,CPU作為電腦組成部分的一員大將,媲美一臺電腦的靈魂。細數史上各種段位的CPU,經典無數。每一代CPU的推出,都會將系統效能進行一個新的拔高。那麼,我們就選擇一款“典中典”——Intel Celeron 300 MHz A,來分享一下它的成名史。
繼承著80486大獲成功的東風,Intel推出了新一代的處理器——Pentium,並且註冊了商標名稱,此後一段時間英特爾CPU在市場上持續保持著高度領先,到了Pentium II時代達到了巔峰。Intel為了爭取普通消費者的市場,推出了其廉價版的CPU系列——Celeron。
而賽揚300A就是該系列中的一顆CPU,同時也是超頻歷史上的經典之作,誕生於1998年。
賽揚300A的“A”字字尾,意味著這是一顆自帶二級快取的高效能處理器。而它在當年的“基本操作”,就是66MHz外頻直接跳上100,到手就是一顆450MHz的“準Pentium II 400”。要知道,當年Pentium II 400的價格接近1800元,前者售價甚至不足其1/4。以超高的價效比實現了超頻的“平民化”,甚至幾乎造就了一條專門為它而生的產業鏈:主機板、轉接卡等。一時間,報紙雜誌網路媒體都在討論這款Celeron300A的超頻方式、技巧、配合主機板、記憶體等等,DIY的超頻時代掀開了新的篇章。
那麼,為什麼說它是“典中典”呢?
第一:賽揚300A採用Socket 370架構,0.25um工藝和整合全速L2 256KB Cache,同頻率下與高階的Pentium II效能基本相當。由於Slot1架構製造成本過於昂貴,後來連Intel也捨棄了這種介面,而Socket 370架構成為一代經典架構,從98年開始出現到2003年算是淡出主流市場,歷經了近5年。
第二:就是它不可思議的超頻能力和優異的效能。由於其0.25um的先進生產工藝和全速L2 256KB cache(Pentium II為半速512KB),它的效能異常強大。同頻率下與高階的Pentium II效能相當,在超頻之後更是銳不可擋!較低的發熱量可以讓它有充裕的超頻空間去發掘。
於是,無論是紙媒體還是網路上,都在討論這款Celeron300A的超頻方式、技巧、配合主機板、記憶體等等。當時的Celeron300A已經不是Celeron300A了,450MHz應該是起跳頻率,更有發燒友將其去頭超頻至600MHz.
這種情況讓Intel自己也十分震驚,低端產品超過了高階產品的效能,這嚴重影響了高階產品的銷售。雖然已經覆水難收,不過同樣的錯誤Intel沒有犯第二次,在以後的Celeron II對Pentium II時代,Celeron 4對Pentium 4時代。Intel讓高階產品的外頻持續提高,而Celeron卻依然遲遲沒有動靜,而其內部延遲也大打折扣,效能也大不如前。Celeron逐漸沒落了。
雖然如此,Celeron300A仍然作為一款里程碑一樣的象徵矗立在每位DIY玩家的心中。隨著技術的進步,處理器的價格已經不再高高在上,效能也不再是一臺電腦的瓶頸,超頻成為少數人的遊戲,但是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依然值得電腦玩家懷念。每當看到這款CPU,就會想起當時熱烈討論配合BX晶片組,PC100 SDRAM記憶體,以及挑選轉接卡等無數令人無法忘記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