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算是國內智慧手機市場的變革之年,在這一年裡,三星手機在國內市場的份額開始快速下滑,而小米走的網際網路手機模式遇到發展瓶頸,深耕線下市場的OPPO拿下了國內手機市場的銷量桂冠。
對整個全球智慧手機產業鏈而言,2016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華為P9 系列和蘋果iPhone 7系列的釋出,讓雙攝逐漸成為中高階智慧手機的標配。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2018年之後開始出現不少三攝和四攝手機,並向下普及至千元機市場。
不過,2021年的手機多攝市場出現了些新變化,四攝的推廣並不順利。TrendForce集邦諮詢的報告顯示,在2021上半年市場滲透率快速提升的四攝,在下半年開始遭遇市場需求下滑問題,廠商似乎變得更理性了。市場風向的轉變,或也說明主流廠商對四攝的狂熱追求將暫時告一段落,去年下半年釋出的小米MIX 4、榮耀60系列、iQOO 8系列和OPPO Reno7系列等產品均為後置三攝設計。
手機湊數鏡頭“退燒”
需要提前說明的是,智慧手機與相機不同,手機受限於機身體積無法直接更換鏡頭。而每一顆手機鏡頭的背後都有一套較完整的鏡頭模組,包括鏡頭、CMOS感光元件和光學防抖等元器件,這使得手機增加一顆好鏡頭的成本較高。
“湊數鏡頭”主要用來形容手機上那些無明顯作用的鏡頭,如部分低畫素的微距、景深和濾鏡等鏡頭,它們存在的意義更多的是增加手機鏡頭的紙面數量。其實,原來智慧手機增加鏡頭模組的初衷,是為提升手機拍攝畫質或是提供更多拍攝焦段,如華為P9的黑白鏡頭和iPhone 7 Plus的2倍光變鏡頭,但之後的手機多攝發展逐漸走偏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增長下滑的大背景下,廠商試圖想透過這些噱頭功能提升手機的宣傳點,進而提升手機總銷量。Counterpoint的報告顯示,智慧手機鏡頭增長最快的是2018年和2019年,鏡頭平均數量分別達到3.1和3.7個。與此同時,IDC資料顯示同年的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同比分別下滑了2.2%和5.9%,結合鏡頭模組成本和出貨量增長壓力,許多手機廠商開始使用“湊數鏡頭”策略。
到了2021年下半年,主流手機品牌的中高階產品開始強調“素質”而非數量,一些中端手機雖然仍搭載有湊數鏡頭,但湊數鏡頭的總量在減少。部分手機廠商採用2+1的模式,例如在主攝和超廣角之外,加一顆低質量的景深或微距鏡頭,而非為了追求四攝直接使用兩顆湊數鏡頭。而湊數鏡頭的減少,與以下兩個因素有關。
其一,使用者認知的提升,反感手機上出現更多無用的鏡頭。近幾年來,部分使用者已意識到許多中低端手機上的第三、第四顆鏡頭多是湊數用的,並不能提升手機攝影畫質,在網路上調侃這類湊數鏡頭為“戰術鏡頭”(寓意無用處的鏡頭)。
不僅是國內使用者,國外手機使用者也對湊數鏡頭深惡痛絕。國外媒體GSMArena在2020年發起過一項“最糟糕手機設計趨勢”調查,其中湊數鏡頭排名第一,看來在厭惡湊數鏡頭這件事上,國內國外使用者的看法是一致的。
其二,CMOS漲價或是手機廠商減少湊數鏡頭的現實原因。2021年年初,諮詢公司Omdia報告稱,2020年12月開始三星CMOS價格上漲了40%,其他CIS供應商也將產品價格提升了20%左右。更高的湊數成本讓手機廠商們不得不削減不實用的鏡頭,從四攝重新降為三攝。
筆者認為,手機湊數鏡頭的減少,也與中高階手機的對鏡頭的調整有關。以使用體驗來看,主攝、長焦和超廣角三大鏡頭已能滿足大多數使用者的日常使用需要,除了部分頂級旗艦機會搭載兩顆不同焦段的長焦鏡頭組成“真”四攝外,許多手機對“第四顆”鏡頭並沒有現實需求,不少中高階已迴歸三攝。
手機鏡頭模組的新變化
手機鏡頭的增加,總歸要以提升手機拍照質量和使用體驗為前提,充滿噱頭的設計只會流行一時。除手機四攝推廣遇阻之外,2021年的智慧手機市場在鏡頭領域還出現了不少新變化,這些改變可能會影響到2022年智慧手機鏡頭的選配方案。
首先在長焦鏡頭方面,2019-2020年潛望式長焦發展迅速,甚至像起售價僅為2K+的小米10青春版都搭載了5倍潛望長焦。但在2021年,許多主流手機廠商都在“削長焦”,支援5倍潛望式及以上光學變焦的手機在減少,轉而使用2-3倍左右的普通長焦鏡頭,例如歐加系的旗艦機。
從小米12 Pro改用2倍長焦方案(上一代為5倍),以及2022年部分新旗艦的爆料資訊來看,削長焦趨勢會在2022年繼續進行下去,5倍長焦只會用在超大杯旗艦上。
其實對於許多普通手機使用者來說,24-70毫米才是日常常用的拍攝焦段(約1-3倍光變),100-240毫米焦段(5-10倍潛望式長焦)的空間壓縮感更強,並不適合所有使用者使用。再加上潛望長焦在成本和佔用空間上的劣勢,讓廠商本不得不選擇對高倍長焦動刀。
其次在新鏡頭方面,以往的鏡頭都在比誰拍得遠、拍得廣,2021年顯微鏡和超光譜鏡頭的出現,拓展了手機攝影的新玩法。顯微鏡鏡頭勝在玩法比較新鮮,讓手機能拍攝更多微觀場景,而超光譜鏡頭可以用於AI測膚和防曬檢測,主要瞄準女性使用者。
能夠看出,顯微鏡和超光譜鏡頭模組走的都不是普適路線,但它們都有一定使用價值。像是小米11/12上採用的500萬畫素長焦微距鏡頭,均採用類似的思路,一方面手機廠商想要降低成本,但為了營銷和競爭又不想只要主攝+超廣角/長焦的“保守方案”,只好使用各類成本更低的新玩法鏡頭。
另一方面,輿論的壓力讓主流手機廠商們不太會在中端及以上的產品上使用湊數鏡頭,顯微鏡和長焦微距等鏡頭成了最好的“替代品”(擋箭牌),這類鏡頭再怎麼差,至少有一定用武之地,不至於是單純的擺設品。現在已有幾款新機採用長焦微距或顯微鏡方案,今年二季度或會有更多使用同類方案的新機型亮相。
所以說,智慧手機鏡頭髮展就像是兜了個圈,從實用-湊數-再回到實用(至少不算湊數)。回顧智慧手機發現史會發現,以往那些十核處理器和正反面雙屏等營銷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的設計,終會被時間所淘汰。
湊數鏡頭的結局也會和它們一樣,只不過這股去湊數鏡頭的浪潮才剛剛開始,並且只吹到了中端及以上的手機市場,而那些使用“一主攝兩戰術鏡頭”的百元機、千元機,還在線上線下市場馳騁,吸引三四線市場使用者購買。
在筆者看來,智慧手機鏡頭的“終局”不會是三攝,融合了主攝+長焦/超廣角的伸縮鏡頭,才會是智慧手機的未來。目前,小米、OPPO和傳音等廠商都發布了相關的概念產品,相信在未來的兩到三年內,伸縮鏡頭手機會陸續上市,而影響手機後蓋顏值的多攝鏡頭將一去不復返,多功能單攝或雙攝才是手機攝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