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文鳥,一種小鳥有一個很文雅的名字,不知當初鳥類學家為之命名時是怎樣想的。當然從拉丁文學名到中文名,會有很大差異。就以白腰文鳥而言,它的拉丁文學名是Lonchura striata ,在希臘語中lonkbe 表示矛頭,oura指尾巴,顧名思義,這個名稱在拉丁文中的意思是,一種尾巴像矛頭的鳥,著重於從尾羽的特徵來描述。轉為中文,首先是這一類鳥兒因為有相似的特徵,統稱為文鳥,就是前文所說的“很文雅”,不知何所指,形態還是色彩,但從行為而言,叢集時是嘈雜的。在我國,白腰文鳥長久以來被籠養,人們很喜歡,名字或許是由此而來。然後是物種特徵,腰為白色,所以叫做白腰文鳥。
露出白腰你看看
我國文鳥類只有少數幾種,白腰、慄腹和斑文鳥3種,其中慄腹文鳥分佈區很狹窄,另兩種比較廣泛。文鳥類屬於梅花雀科,這是一個小科類,除了文鳥之外,還有紅梅花雀和長尾鸚雀,1科3屬5種,這大概在我國整個鳥類系統中,也是很鮮見的。白腰文鳥分佈廣泛,黃河流域以南都可以見到它的身影。我在廣西著名的長壽之鄉巴馬村附近見過,在海南五指山熱帶雨林景區,這次遇見一個大群,有幾十只,在草叢中移動。山東也有分佈。梅花雀科鳥類,我國周邊主要分佈在南亞和東南亞地區。白腰文鳥和斑文鳥向北擴散,以至跨過長江到達黃河流域,因為我國南北方的分界線是秦嶺和淮河,這是一個突破,是一個物種的成功。
啄食草籽
雖然在五指山熱帶雨林景區遇到這樣一群小鳥,但白腰文鳥的適宜生境是林緣、灌木林、稻田甚至村莊周圍,並不是典型的森林鳥類。灌叢、草叢中充滿雜草穀物,是它的所愛。因為是留鳥,並不做長距離遷飛,就像棕頭鴉雀一樣,成群活動,巡著灌叢草叢覓食。以穀物為生,這是雀形目一些鳥類的突出習性。荒草種子,是主要食物來源,這在演化上是一件後來的事,也是雀形目鳥類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文鳥的喙,強大而粗壯,與其啄食穀物是密切相關的。鳥喙色彩的多樣性,是觀鳥者常常注意的。鉛灰色,比較常見。白腰文鳥如此一身裝飾色,伸展雙翅時顯露出白色的腰,搭配一個鉛灰色嘴巴,不豔不拙,也許是一種文雅。
叢集活動
白腰文鳥的拉丁文學名,強調的是矛狀尾,在中文名稱中予以忽視。在鳥類尾羽分型中,楔形尾與矛狀尾各是一種型別。矛狀與楔形的比喻,在中西文化中恰好代表了好武與農耕,顯示一種文明背景的巨大差異。農具中的榫卯,屬於木製結構中的要件,在華夏文明中歷史久遠,而矛,屬於鐵器時代的產物,是戰爭中的一種武器。以不同的物象作比喻,尤其用於鳥類,也顯示著文化與文明的差異。其實,在鳥類尾羽分型中,楔形和矛狀,很大差異。中文中以尾形命名的楔尾伯勞,它的拉丁文學名是Lanius sphenocerceus , Lanius是屠夫的意思,spben希臘語表示楔子,這個鳥名中外文是有部分統一的,但中文的“伯勞”與“屠夫”完全不相干,倒是用“屠夫”形容伯勞,還是很靠譜的。
鉛灰色的喙,帶著蔚藍
我國籠養鳥歷史悠久,“文鳥”一名是否來自於籠養,不太清楚。各地都有籠養鳥逃逸,逃逸鳥是否建立野外種群,是鳥類學家進行野鳥調查時十分注意的事。八哥,已被認為建立了野外種群。白腰文鳥,以及與之同科的禾雀(又稱爪哇禾雀),我在北京都拍到過。因為都是單隻鳥活動,只能認為是籠鳥逃逸。手上幾本不同的鳥類圖鑑或手冊,禾雀有的收入其中,有的不收。不收有不收的道理,因為是否有真正的野外種群,缺少證據。白腰文鳥就習性而言,在北方逃逸,活下來應該不成問題,只是需要建群,就沒有那麼簡單。
2015年北京拍到,矛狀尾清晰
當我在五指山熱帶雨林從密林中走出,沿著溪水拍攝幾種陌生林鳥時,最後即將走出景區時,農田邊緣荒草中,一群白腰文鳥出現,有五六十隻,嘰嘰喳喳吵吵嚷嚷,都踩在野草穗子上,忙著啄食。這是一種以穀物為生的小鳥,如若沒有野草缺少農田,它們將面臨危機。我曾經說過,海南麻雀處境瀕危,也許與農田和穀物缺少大有關係。麻雀是生活在人類聚落周圍的,白腰文鳥好像不是,它與人類的距離遠一些,但成為籠中鳥是個悲劇。
2019. 廣西
2015.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