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朝鮮的那場戰爭,在所有的中外軍事專家的評論中,都一直評論那是一場極不對稱的戰爭。在這場極不對稱的戰爭中,我軍只能用肉體去對抗敵人的鋼鐵烈焰,付出了極大的生命代價,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也只有在那場戰爭勝利後,才使世界裝備最強的美國軍人打心眼裡承認中國軍人的勇敢、毅力和戰術都是超一流的,美國軍隊從此視中國軍隊為最強硬的對手。對這支舉世無雙的英雄部隊,戰後,記者曾對志願軍老兵進行了釆訪,憨厚朴實的老兵們,並沒有什麼氣壯山河的豪言壯語,卻說出了一句出乎意料而又令人心酸的一句話:戰場上大家都是好樣的不怕死,但是,在戰場上打仗我們有三怕。”記者一時迷惑不解,連死都不怕的老兵們到底怕什麼呢?
一怕打仗沒子彈打
在朝鮮戰場上,由於我軍沒有空軍,導致美國空軍在我上空任意肆虐,我軍確毫無還手之力。我軍脆弱的補給線完全暴露在美軍千架戰機之下,天空和白天全是美國人的,那怕一輛馬車被敵機發現,馬上就會有成群結隊的敵機飛來轟炸,志願軍先期入朝的6個軍只有汽車1300輛,不到一個月就炸掉一千多輛。1951年4月,費盡千辛萬苦運到朝鮮三登庫區的的物資被敵機發現,一下就給炸了個精光。其中糧食287萬斤,豆油33萬斤,40多萬套衣服,19萬雙鞋。導致部隊幾天斷糧,餓著肚子打仗。
志願軍跨過鴨綠江時,只有一個高炮團裝備著36門日製75高炮入朝作戰,可憐還留下12門高炮掩護鴨綠江渡口。初期入朝的6個軍每軍只有18挺高射機槍防空,幾十萬志願軍就靠這24門老掉牙的高炮,和100多挺高射機槍對付上千架美軍戰機,其慘景可想而知。
美軍的狂轟亂炸給志願軍造成了極大的運輸困難,中國軍隊的後勤物資,從鴨綠江前運出幾十公里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公路不敢走,鐵路炸斷了,只能在夜裡靠原始的人力背送,和趕著騾馬駁運,山高夜黑,一不留神就會滾下山溝,馬毀人亡。
武器彈藥運輸更是困難,朝鮮大部是高寒山區,每一發子彈、每一發炮彈都得靠人肩扛背馱運上去,步兵每人只帶了80發子彈,大口徑火炮由於地勢險峻,運輸困難,全都扔在鴨綠江邊,部隊只能扛上中小口徑迫擊炮上山,可炮彈又帶不了多少,82迫擊炮只能帶90發,60迫擊炮只能帶60發,手榴彈競成了重武器。
雖說武器不是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但卻是戰爭取勝的重要因素,彈藥充足與否,決定我軍能不能贏得更漂亮,能不能殲滅更多的敵人,能不能儲存更多戰士的生命。
每一次激烈的戰鬥,部隊都需要耗費大量的彈藥。而我軍原始的後勤供應只夠維持部隊7天戰鬥,在消耗完了背在身上的糧食彈藥後,就不得不停止戰鬥。這就是被美軍將軍李奇微說的:禮拜攻勢。”
為了節省彈藥,作戰時只能把敵人放近了再打,這勢必就增加了我軍的傷亡。而使人痛心的是在許多戰鬥中,志願軍彈盡糧絕,不得不與敵軍拼刺刀,更有的拉響最後一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
1951年11月28日,在下碣隅1072高地,楊根思連面對數倍的美軍,子彈拼光了拼槍托,拼斷了槍托再拼鐵鍬,最後陣地只剩下3人,連長楊根思叫過來打光子彈的重機槍排長:“帶著負傷的射手撒下去。”然後,他抱著僅有的一個炸藥包衝向蜂擁而來的美軍。
1951年1月3月,在志願軍的的一個阻擊陣地上,全連官兵最後只剩下包括司號員鄭起在內的7個人,他們已打光了所有的彈藥!看著黑壓壓擁上來的英軍士兵,七名中國戰士端起上好刺刀的槍準備絕死一殺,這時,司號員鄭起舉起小喇叭,最後一次吹響了絕死衝鋒號,沒想到離山頭只剩十幾米的英軍士兵,早已在多次戰鬥中被中國軍號聲嚇破膽,在淒厲決死的中國軍隊衝鋒號聲下,英軍嚇得抱頭鼠竄下了山。七個只剩刺刀的戰士奇蹟般的守住了陣地。
在1951年4月3號的華嶽山戰鬥中,戰鬥英雄王學風全班在打光了子彈後,帶領全班用石頭砸向敵人,最後石頭也沒了,面向衝來的敵人扔出最後一顆手榴彈後,全部跳下了山崖。
在打得最慘烈的松骨鋒阻擊戰中,在消滅了300餘名美軍後,兩個連的志願軍也快死光了,子彈早打完了,美國人又上來了。最後,倖存的9箇中國戰士彼此道一聲別_____來世再見吧,好兄弟!然後分別端著刺刀,舉起工兵鍬,帶著滿身煙火最後一次撲向衝上來的美軍。刺刀捅彎了,工兵鍬舉不動了就用石頭砸,用牙咬,最後全部壯烈犧牲。這樣的戰例還有很多很多……
戰後,中國的將軍們無不痛心反思:如果當時我們的彈藥充足,如果武器裝備好一點,如果後勤供給有保障,就不會有那麼多可親可愛的戰士犧牲,朝鮮戰爭就會早一點結束,然而,戰爭就是戰爭,沒有“如果”可言。
二怕負傷後抬不下來
每次戰鬥都有不少傷員,由於傷員多而擔架少,大批傷員只能自已爬回包紮所,爬不了就一點一點向前挪動,有很多傷員比叫花子還難看,有的滿頭纏滿繃帶,有的用破被子套在脖子上,有的用棉花和破布包住腳,有的膝蓋和胳膊用破布爛棉花包著。有的用繩子拖著傷員往回爬,很多傷員沒爬回去的就凍死在路上,只能用雪草草就地掩埋,好多犧牲的戰士連姓名都沒留下。
有的傷員腳凍壞了,進了屋就上熱炕睡覺,因為炕熱,身上凍傷一化,結果死了。大批傷員沒有車往後方送,只能從老鄉家借來木匠用的鐵鋸,就地做截肢手術,沒有麻藥,傷員痛得嗷嗷叫,痛也得截,不然就會死。有的凍傷人員的腳,輕輕一掰就掰了下來,傷員卻感覺不到疼。一開始沒經驗,不該截肢的也截了,後來只截髮黑起泡的。
轉送傷員也非常困難,儘管運輸物資的車返回時也能載傷員,無奈杯水車薪,大部分傷員只能用牛拉爬犁運送,爬犁短,傷員的腳只能在雪地裡拖著走,上肢負傷的人只能一瘸一拐走回去,走不動也要走,不然天一亮敵機就轟炸。
由於負傷不能抬下戰場及時救治,僅27軍一個軍就有100多個傷員死亡,還有數百人因無藥品救治,得了破傷風死亡100多人,因延誤治療做截肢的也有百餘人。
宋時輪的第九兵團20軍主力58、59兩師的營、連、排三級幹部及戰士極大部分凍傷,手腳均已凍黑,多要殘廢,截肢上千人,因無車後送,只得打電報給中央,留在原地治療。其他部隊因負傷、特別是凍傷截肢的也有很多。
三怕打仗沒飯吃
志願軍入朝部隊35萬多人,每天至少也得需要50萬斤糧食,後勤中心離前線翻山越嶺300餘里,往返一次要5天,汽車只有300輛,每天最多運三十萬斤,而且美機每日幾百架次掃射與轟炸,每天損失4至5輛。雖在戰場上繳獲了2000輛汽車,因沒司機,而又被敵機發現一次炸燬1400輛。因缺少運輸工具,造成許多部隊糧食短缺,無法保證部隊每天有飯吃。有的師需要2萬斤糧食,而實際只能收入二、三千斤,最壞時3天無糧。
部隊普遍餓肚子,只能到處去找糧食,有的半天才揀回來20多個士豆和一點小米,全部隊還不夠塞牙縫的。有的部隊攜帶的乾糧一星期就吃光了。88師參謀吳大偉二斤餅乾整整吃了一星期,76師團參謀長單洪璽只有半斤黃豆,整整三天就靠這點黃豆。26軍後勤部300多人,只有20斤麵粉,只好加水熬一鍋向水一樣的湯喝。27軍軍長傅崇碧一天的糧食就是一把炒黃豆。忍飢挨餓的戰士只好到處挖野菜、啃樹皮、吃草根,王近山兵團大批戰士因吃野菜中毒死亡。
在上甘嶺戰役中,堅守在坑道作戰的部隊連續斷糧10天,僅7號坑道就餓死了14人,因負傷無法抬下陣地醫治而死亡的近百人。
據守中元山的42軍378團,阻擊任務完成後,全團幹部戰士全部奄奄一息地餓倒在陣地上,巳經沒力氣下山了!軍長吳瑞林流著眼淚把軍部所有的炒麵收集起來,讓作戰科長候顯堂、組織部長李樂之、保衛部長曹共和率部火速送上去,吃了這點炒麵後,378團才有勁下山,但包括軍長吳端林在內的軍部所有人員卻為此連餓三天。
當27軍打入只剩殘壁斷坦的興南港後,發現港內都處都是倉庫,倉庫裡全是食品,罐頭一堆一堆的,從極度凍餓中熬過來計程車兵們,見到食品好像吃不飽一樣狂吃,吃飽了還吃,結果,有的撐得彎不下腰,有好多人被撐死了。
結尾:
戰後,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官範弗裡特對中國士兵做出了客觀公正的評價:以個人而論,中國士兵是一個頑強的敵人,他們沒有防彈背心,沒有鋼盔,他們所攜帶的數枚製造粗劣的手榴彈,爆炸力不及美軍的一半。糧食是用米和雜糧磨成粉狀而成的,裝在一條長管形布袋裡,必要時可維持十六天。中國的醫療裝置簡陋,萬不能和我們的醫療隊、前線救護站及完善的後方醫院相比擬,但是,他們永遠是向前作戰,奮不顧身……
正是這些吃著在美軍看來連牲口飼料都不如,用的武器回鍊鐵爐都不值的志願軍戰士,打敗了世界武裝最強的美軍,為我們贏得了和平與尊嚴。志願軍的血,為了祖國人民而流。
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犧牲者,與青山同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