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3日,日本正式決定要將核廢水排入太平洋,這一突然決定打了我們一個措手不及。為什麼日本將核廢水排入太平洋會引起如此大範圍的恐慌,這還得從兩次7級核事故說起。
7級核事故歷史上一共有兩例,分別是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和2011年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洩漏事故。下面呢,小編就以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為重點來分析為何人們對日本將核廢水排入太平洋如此恐慌。
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建成核電站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將核電用於民用的國家。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相關領域想要一直走在前列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由於相關技術的不夠成熟,也造成了世界上第一起核電站爆炸事件,切爾貝諾利核事故。真的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啊。
雖說核電站是發電的,但是也需要用電來供應冷水,來給核電裝置迴圈冷卻,併產生水蒸氣進行發電。如果停電,那麼就無法提供冷水,水也無法進行迴圈,這樣就會導致反應堆停止工作,嚴重的還會導致爆炸事故,因此就需要斷電保護。但是如何進行呢?當時工作人員提出用柴油發電機進行臨時性的供電,但是發電機的啟動需要1分鐘的時間,這1分鐘該怎麼解決呢,這可難倒了一眾人。當所有人都在苦思冥想的時候,有一個人提出可不可以用剛剛斷電時的餘熱,進行熱力發電?也就是用餘熱產生的水蒸氣進行發電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如何將這個建議用於實踐呢,下面就開始了實驗測試環節。
這個測試分別於1982年,1984年,1985年和1986年進行了4次,很遺憾的是都失敗了,而最後一次便是7級核事故,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由於當時蘇聯政府反應的不及時,使得大家對事故發生的原因各執一詞,不過被大部分人所普遍認同的原因是工作人員的失誤:在第4次實驗開始之前,當地的發電站發生故障,無法在約定的白天進行供電,只能在晚上才能恢復供電。到了晚上以後,有經驗的工程師都回家休息了,留下的基本上都是非專業人員:廠房主管只具有燃煤發電廠的訓練經歷和工作經驗,屬於會說不會做的管理人員,留任現場的總工程師和副總工程師,也是來自常規能源廠或者只有“一些小反應堆的經驗”。這時測試本該停止,但是新上任的代理工程師佳特洛夫,也不知道是虛榮心作祟還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堅持要繼續進行測試,不想接受又一次失敗的事實,結果沒過多久就發生了事故。當時工作人員又著急進行測試,違規的將控制棒減少至6根,遠低於閾值26根,這就導致核反應堆的溫度過高,而此時又與控制冷卻水的員工失去了聯絡,無法及時降溫,最終導致了核反應堆爆炸,將反應堆上方2000噸重的蓋子以及8噸重的核碎渣送上了天空,單就爆炸威力就已經十分驚人了。
在當地居民還在欣賞不遠處的電光火花,烏克蘭群眾疑惑燒紅的雲彩的時候,殊不知他們已經面臨著遠超安全閾值的核輻射。為什麼這麼說?請繼續往下看。
在發生爆炸8小時以後,上報到克里姆林宮的訊息卻只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出現了火情,甚至說核反應爐絕對安全,沒什麼大不了。此時除了已經因爆炸殞命的工作人員以外,無一人清楚地知曉到底發生了什麼。隨後派遣毫無防護措施的消防員前去“救火”,他們朝著“起火點”噴灑無數噸的水,卻依然無法減弱火勢,而此時他們接受的輻射量,足以令4人死亡。隨後在例行檢查核電站周圍核輻射量的時候,發現事故周圍幾公里處的核輻射值達到上百倫琴,核心區的輻射值早已達到2080倫琴,人只要在這種情況下待15分鐘就足以致命,而安全值卻只有0.000012倫琴,然而政府並沒有釋出任何通知。這種情況持續了30小時之後,蘇聯政府才開始疏散遷離當地人民,但這時人們早已受到比較嚴重的核輻射了,並且由於政府對於資訊的封鎖,最終喪生的人員數量也沒有具體資料,保守估計有9萬人,致癌人數保守估計有27萬人。
在進行核汙染搶救的過程中,由於輻射值過高,溫度過高,近距離工作的人員無法穿戴防護服進行作業,紛紛成為“死士”,消防車無法派上用場,只能採用空投的方法進行核汙染的吸收與掩蓋。最終,經過兩次核汙染防護罩的建造,終於在2015年完工。民間流傳,在核爆炸之後,曾有科研隊伍前去調查,期間遭到了變異的巨鼠攻擊,僅有兩人逃生,不過並沒有官方的記錄。不過其滅絕性的影響卻是肯定的,以至於現在,仍然還會有受核輻射而誕下的畸形嬰兒。
說到這裡,再給大家解釋一下前面提到的7級核事故,也就是大量的核汙染洩露到工廠以外,造成巨大的健康和環境影響,同時也是最高級別,危害程度最高的核事故。核能發電有核裂變,核聚變兩種,核裂變我們可以想象成一個物體將另一個物體給撞碎,但是總質量變小,隨之就會放出熱,其原理就是愛因斯坦所提出的質能方程;同理我們也可以理解核聚變。不過現在基本可控的核電方式為核裂變,核聚變還不可控,目前還處在研究階段。給大家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原子彈是核裂變,氫彈是核聚變,氫彈傷害會更高,而且氫彈是需要靠原子彈來引燃的。
至此,相信大家都有一個疑惑,那就是日本曾經經歷過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洩漏事故,那麼他作為真真切切的核汙染經歷者,應該深知核汙染的危害性,為什麼還要決定將核廢水排入太平洋呢?難道真的是因為裝不下了嗎?
首先,我們可以從日本的本土特點進行分析。日本作為一個島嶼國家,先天性的優勢不足,國土面積小,自然資源儲量小,人口多,這就導致了他們具有很強的功利性心理。如何才能實現本土的經濟騰飛,提升國家實力就一直是其心中的難題。在此前提下,如何用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的利益便成為了他們的心之所向。而核廢水中的氚,雖然價格很高,一公斤價值一億美元,但是目前世界上並沒有成熟的提純技術,讓日本獨身一人去開發這項技術,很明顯代價是非常大的,而且因為國土面積很小,再多建核廢水蓄水池也是造價非常高的,在這些心理的驅動之下,往太平洋排放核廢水便成為了他們的第一選擇,不惜“有輻同享,鈾難同當”。
其次,我們可以從日本的文化特點進行分析。我們在觀看與日本有關的影視作品的時候,一定會經常聽到這句話“切腹自盡”,難道這其中的原因就是日本人的忠誠嗎?其實並不完全是這樣,日本人比較信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不過用在這裡可是要標上雙引號的。畢竟他都能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亞洲戰場上的松山、騰衝、密支那稱為三處玉碎之地,如此非正義的戰爭他們都能進行這樣的評價,可見自私自利的心結根深蒂固。
承接上面日本的文化特點,難免給人一種“我如果過不好,那就要拉你們進一起進渾水”的心思,除非你們幫我。日本自2020年10月下旬就已經計劃著向太平洋排放汙水,但是一直都沒有排放,在2021年4月13日突然公佈要向太平洋排放汙水。有訊息稱,日本這種做法是在觀察國際上其他國家的看法與態度,同時也希望能夠得到其他國家的援助,一起解決核廢水的問題。但是日本又一直以大國的身份自居,不好意思明確的請求別國的援助,所以他們選擇透過慢慢的排放汙水的方式來等待。然而,日本在國際上是不得民心的,近代以來一戰,二戰時候日本的暴行,並多次干涉他國內政,不是受人尊敬的大國,因此大多數國家也只是選擇旁觀。而日本的老大哥美國,一面支援其排放核廢水,一面又限制進口日本產品,如此矛盾的行徑,或許只有當事人日本能夠理解吧。
接下來,有小夥伴可能會害怕了,如果日本執意要將核廢水排入太平洋,而且又沒有國際援助的話,那我們是不是就會受到核輻射呢?
答案是肯定的,不過核輻射的量卻是很小的。這是因為,根據太平洋的洋流流向,核廢水會很快就抵達韓國,3年後就會汙染到美國和加拿大,隨後再會影響到東南亞,中國臺灣等地區,不過到時候的核輻射量就會非常小了,所以大家不用非常擔心這件事情。
好了,本期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