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國家很多地名跟我國的湖北是一模一樣的,你知道嗎?
它就是韓國,那麼地名高度相似的背後會有哪些鮮為人知的事情?
眾所周知,韓國的首都是首爾,而在以前首爾的名稱是漢陽,然而這個漢陽,居然跟我國的湖北省武漢市,三鎮之一的漢陽同名,漢字都是一樣的。
韓國最長的江叫漢江,而巧的是,我國也有一條漢江,而我國的漢江的集中區域正在湖北境內,不僅如此,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韓國的漢江源頭,跟我國的漢江源頭名字都叫太白山。
就說韓國的國旗吧,看上去是不是很像我國的八卦太極圖?
而太極圖發源地正在湖北武當山。然而,這並沒有結束,像韓國的黃州、丹陽、襄陽、江陵等,都在我國的湖北都能找到同名的,說到這裡,高度相識的文化跟這麼多地名的重名,你認為是某種巧合嗎?
我國有種運動叫拔河,而在2015年這項運動,在被韓國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從小就玩得“拔河”,其實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據史料記載,那時候楚國跟吳國兵戎相見,於是楚國為了訓練士兵就創辦了一項軍事專案,而楚國當時的地域,大部分在現在的湖北境內,因水域較多,就叫士兵用鉤子鉤住對方的船,相互的拉,然後“牽鉤之戲”就從這裡誕生了,後來被叫做“拔河”。
不僅是拔河,韓國還有一項叫“江陵端午祭”,而我國有一個節日也叫端午節,巧合的是不光是文字相似,就連日期都是農曆五月初五,當然,有網友會疑問,韓國的端午祭跟我國的端午節是有區別的,他們不划龍舟不吃粽子。
然而,正因如此,才充分說明韓國跟湖北的淵源。眾所周知,端午節主要是紀念屈原等歷史愛國人物,而屈原是湖北秭歸人,當初屈原投河的汨羅河是在湖南,湖南人民為了魚不去吃屈原的軀體,就向汨羅河投了大量類似粽子的食物,後來就演變成我們現在的粽子。
所以,粽子是起源於湖南的,更讓人費解的是,湖北過端午掛艾草喝雄黃酒,跟韓國的端午祭幾乎大同小異。
有人疑問,韓國與我國的湖北地名高度相識,它們相差幾千公里,讓人費解的是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說到這裡,我們要從公元1235年說起,當時的南宋內憂外患,正在這時,蒙古鐵騎舉兵南下,元軍沒用多久時間,就幾乎侵佔了大部分南宋地域,然而卻在襄陽久攻不下,在持續五年的惡戰中,孤軍無援的樊城最終失陷。
到公元1273年時,當時的將軍呂文煥為了城中百姓,不被生靈塗炭,於是就率部投降,因此立國300年的南宋王朝就此滅亡。
後來投降的這些宋軍,在元朝的重新整編以後,納入了元朝軍隊中,被稱為新附軍,然而,由於北方元軍跟南方宋軍的生活習俗的差異化,這些投降的宋軍,在元軍軍營中屢遭排擠。
後來元軍在不斷地侵佔領土中,就把這支新附軍派出去打頭陣,進攻越南、日本,遭排擠的這些新附軍就有一支被派往高麗邊境駐守,為日後進攻日本做準備,而當時的高麗就是現在的韓國,然而這支新附軍,基本都是當時襄陽本地人,後來因元朝的衰落,這支襄陽軍就在這裡開始了新的生活結婚生子。
一向受元朝排擠的新附軍,沒有了元軍的壓迫,很多在當地已經結婚生子的又不能返回襄陽,征戰多年,異常思戀家鄉,於是就把當地的很多地名改成了故鄉的地名,因襄陽軍人數太多,又把名字改成了襄陽郡。
不僅如此,很多風俗習慣及文化也在這裡得到了繁衍生息,看到這裡就能明白,韓國很多地名會跟湖北很多地名,高度重合的原因了。而韓國又為何在很多文化節日在申遺的時候,總是會溯源到中華文化,因為中華是根,本在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