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心裡都住著一個人,健康的心理是,住的那個是我們愛的人,不健康的心理是,住的那個人是我們恨的人。
住的那個人是我們愛的人,我們的人際關係通常會比較良好;如果住的那個人是我們恨的人,我們的人際關係就會讓我們特別糟心。
講兩件發生在我身邊的事兒。
一個是幾年前認識的老師,一個是我的朋友,二人都是從事心理學工作的。
老師是一個男性,我這裡主要寫的是他和女性之間的關係,為什麼不寫他和男性之間的關係呢?因為他和男性交往的數量真的是屈指可數,這更加值得我寫他和女性之間的關係了。
我仔細回想了一下他和女性交往的過程,從初識到斷交可以概括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他強烈地追求對方,對方在他眼裡簡直就是完美無缺的;
第二步:他開始和對方共生,共生的稱程度可以達到吃飯去廁所都要和對方同頻;
第三步:他對對方產生強烈的恨,然後狠狠地把對方拋棄。
我以上寫的看似是戀愛關係,但是真不是,這就是老師的普通得再不能普通的人際關係。
他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呢?以前我並不理解,只看到了這個過程,以及聽到被他拋棄的那些女性的各種抱怨,甚至是怨恨。
後來我接觸了精神分析,逐漸理解了老師。
老師出生時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醫生告訴他媽媽這孩子活不長,於是他媽媽就像很多電視劇裡演的那樣,把他拋棄了,但是這個小孩兒命大,被別人撿回去養活了,這段經歷給他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心理創傷,他會經常在不同場合說起他的這段經歷,甚至在講心理學課程時也會無意提到。
這段經歷特別能說明他和女性之間的問題:
首先,他偏愛和女性交往,而且他交往的女性有一個共同特徵,母性特強,內心特別有力量,類似於職場中的女強人那種型別,在這樣的關係裡他就可以安心地做一個小男孩,得到“媽媽”的愛和呵護。
其次,他雖然如此渴望得到媽媽的愛,但是他是恨他媽媽的,所以每個和他交往的女性最終落得的下場都是被他狠狠地拋棄,而後還逢人就說那個女人有多壞,他的這個行為是用拋棄現實中的女性來藉以拋棄那個生他的媽媽,以此表達對他媽媽的恨。
在精神分析看來,人際關係的底層邏輯就是投射和認同,我們會把成長中對我們影響最大的那個人(通常是養育者)投射給我們身邊具有同樣特質的人,為的是重複我們早期和養育者之間的關係,如果被我們投射的那個人恰好認同了這種投射,那麼不管你們在現實中的關係是同事、朋友,或者夫妻,其本質關係都是早期和養育者之間的關係。
老師對生他的媽媽既愛又恨,所以他對現實中和他交往的女性也一樣,這就構成了他現實中的人際關係。
我的這位朋友和老師卻完全不同,儘管我的這位朋友在成長過程中也有很多心理創傷,但是她成年之後自我修復得好,在她與我的互動過程中,我感受到自己被她當作家人一樣對待。
在我沒地方住的時候,她會讓我在她家裡吃住;在我生病的時候,她會介紹最好的醫生給我;在我沒工作的時候,她會推薦我到她朋友那裡工作……
我曾經問過她:“你為什麼這樣對我?”她說:“你像小時候的我。”坦白講,我當時並不是很理解她的話,但是當我成長之後,具備了愛的能力,我終於可以體會到她當時的心境。
如今在我和別人交往的時候,不管對方多大年齡,我都會懷有這樣一種心情——顧及到對方的感受、看到對方的需要,儘量照顧對方。這並不是討好,而是一種愛的能力,這和討好的區別在於,你也是這樣對待自己的。
女性天生就是一個付出者的角色,這是女性的集體潛意識,女性的生育功能決定了這種集體潛意識,所以在人際關係中,女性更樂於付出。
這個改變源於我和成長中對我影響最大的那個人(我爸)之間的和解,這個和解並非現實中的和解,而是在我心裡的和解,這就足夠了。
在我和我的朋友這裡,我們都逐漸修復了自己的心理創傷,並且隨時帶著覺知和對方相處,努力做到不委屈自己,也不傷害他人,這是健康的心理。
如何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總結如下:
首先,修復自己的心理創傷,最好的方式是做心理諮詢;
其次,和那些有著健康心理的人交往,在交往過程中,你不僅可以被滋養,還可以獲得新的人際關係經驗,這些新的人際關係經驗逐漸內化於心,有助於修復我們的心理創傷。
最後,當我們開展新的人際關係時,我們要帶著覺知和對方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