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日本的某家超市,你會發現手裡拎著 15 顆葡萄、10 顆草莓、47 根豆芽和 2 根黃瓜,還有 3 個塑膠盒、25 個泡沫防震網、5 個塑膠袋和不知道多長的保鮮膜。
這,大概是如今在日本購物的常態。
1980 年,全日本大約有 10,000 家便利店,到了 2021 年,這個數字變成了超過 55,000 家。而與此相應的另一個數據則更加顯眼:1980 年,日本塑膠產量為 7,518 噸,而到了 2018 年,這個資料變成了 8,600,000 噸。
便利店讓我們生活所需的一切都觸手可及,隨之而來的還有一大堆不知該如何處置的塑膠袋。
“袋をいりません(我不需要塑膠袋)”是華盛頓郵報記者西蒙 · 丹耶(Simon Denyer)來到日本後學到的第一批短語之一。在海外超市,蔬菜和水果通常直接堆在貨架上,沒有包裝,但在日本的購物經歷顯然顛覆了他的常識:幾乎所有蔬菜水果都裹上了塑膠,並且是一顆一顆單獨封裝。
幾乎所有蔬菜都被裝在單獨的塑膠袋裡
這正是來自日本人對食品衛生的擔憂:如果蔬菜直接堆在貨架上,便會面臨每天被幾千人觸控的風險;而店員也會在你同時購買炸雞和潔廁靈時,貼心地分裝在兩個塑膠袋裡,來消除顧客們心中潛在的牴觸心理。
更令人不解的過度包裝體現在,一顆一顆單獨裝進塑膠盒子裡的葡萄,以及需要整整五層包裝的草莓。
畢竟,一些著名品種的水果在日本售價不菲,它們常常被買來作為禮物送人,假如沒有這些包裝,僅僅是電車上的擁擠就會讓它們直接變成果泥。
除此之外,大量的塑膠包裝已經擠入了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甚至被寫進了便利店店員的培訓規章裡。
首先是大量的便當。很多日本的上班族選擇在便利店購買便當,而不是提前製作好飯食帶到公司去,便當盒當然由塑膠製成。其次,就算你想吃點零食,比如去 711 買一個貝果麵包——它有獨立的塑膠袋包裝,然後店員會再拿出一個塑膠袋包裝它,最後把兩個塑膠袋和你購買的其他物品一起丟到第三個塑膠袋中。
就算你轉而選擇網路購物,收到包裹時也常常會被這份“隆重”嚇到。
以日本亞馬遜為例,他們的包裝過度問題由來已久。推友 ACB-ILO Langues 購買了一瓶維生素和兩個烤肉叉,收到快遞的時候以為有人送了自己一臺電視。
另一位推友 ぷぷ 想買一根 USB 線,結果收到的是一根 USB 線附送六大塑膠包空氣,和一個數倍於線材包裝的紙盒。每天不知道有多少空氣,正坐在日亞的運輸車上,消耗著能源,被運往各地。
最能精妙詮釋這種無奈的,當屬網友 GO 羽鳥釋出的幾張連續圖片,故事起承轉合,從收到快遞的一臉問號,到最後找到購買物的結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日本亞馬遜的包裝工藝由此可見一斑。
上述的這一切,再加上其他方面包裝的使用,曾使日本的一次性塑膠垃圾人均生產量於 2017 年到達世界排名第二。
假如要尋找這種“過度包裝”文化的來源,或許得追溯到日本人的禮儀之道里——
那是一種被日本人稱為 Omotenashi(おもてなし)、源於日本茶道的款待文化。其中 Omote 指的是面對顧客的態度,而 nashi 是毫無保留的意思。這種文化的本質是要將客戶放在自己之前,以確保他們的滿意和幸福,從這中間,服務者能收穫到來自職業的滿足感。
譬如,舉辦一場茶會前,主任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包括為客人挑選最適合他們的茶具,讓客人從物質層面開始,感受到真誠的款待。
對商店和員工來說,用精美的包裝向顧客呈上產品,正是出於這種精神:精美包裝的產品能給顧客視覺和拆包體驗上的享受,也能最大程度地保護產品不受破壞(特別是脆弱的食品和水果)。當然,這本意是好的:沒有人能從天性上拒絕一個包裝精緻的禮物,它會讓我們覺得被用心對待,讓消費體驗變得溫柔。
但,正是這些把日常消費變成“禮物”的塑膠包裝,讓每個日本公民年均產生 37 公斤的一次性塑膠垃圾。
這些塑膠垃圾中的大部分不能得到最優解的迴圈處理,他們的最終歸宿從垃圾場變成了海洋。
能看到的垃圾可以打撈回收,而看不見的部分則更為可怕,它們經過日曬和海水沖刷,變為長度 5mm 以下的微塑膠,被魚類誤食後積聚在體內,再透過漁民打撈上岸擺上餐桌,最終傷害人類自身。
製作的“神奈川巨浪”
雖然日本以嚴苛的垃圾回收規則聞名世界,甚至被人調侃為“你得先有一個 PhD 學位才能學會怎麼在日本丟垃圾”。然而,這一規則在許多環保人士的眼中,只是鼓勵了塑膠消費的“製造——回收——廢物”的線性模式。換句話說,這並沒有減少一次性塑膠的使用。
分別是塑膠瓶、玻璃瓶、易拉罐、可燃垃圾
日本政府始終以超過 80% 的垃圾回收率而自豪,但是實際執行的效果卻不那麼樂觀。超過 60% 的塑膠垃圾在“能源回收”的過程中被焚燒,來發電或製造阻燃劑。然而,這種“熱回收”並沒有讓塑膠“迴圈利用”,反而是過程中會釋放出大量溫室氣體和其他有害氣體。
民意調查亦顯示,絕大多數的日本公眾都希望政府能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來減少塑膠垃圾。然而,假如日本和其他國家不能採取更加大膽的行動,到 2040 年,全球海洋塑膠垃圾可能增加兩倍。
而面對由塑膠和垃圾帶來的環保困境,日本國民、企業乃至政府大概都有所瞭解。雖然難說最終結果如何,但顯然,他們正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①
民眾執行嚴格分類
德島縣的上勝町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實現了垃圾回收,而非焚燒。
2003 年,這個僅有 1500 人口的小鎮成為了日本第一個做出“零垃圾”承諾的城市,這個小鎮把廢品嚴格地分為 45 類,雞蛋殼、牛奶盒都有各自單獨的分類,就連一支口紅也得分開膏體和外殼丟棄。“零垃圾”並非不生產垃圾,而是竭盡所能將舊物回收再利用。
上勝町的垃圾回收站內部,標牌上寫著“請洗乾淨,有汙漬的物品不能被回收”。其中的標牌、回收箱等也是迴圈物品。
但這畢竟只是一個小村莊的“烏托邦式”實驗。對整個日本來說,隨著經濟和城市的高速發展,日本的垃圾總量在 1960 年到 1980 年之間就翻了四倍,更不用提近年來的飛速發展背後,有多少城市的垃圾被留在填埋場裡。
②
政府提出收費法令
塑膠垃圾問題也在近年愈來愈引起日本政府的重視。
例如,從 2020 年 7 月起,商店開始強制對塑膠袋收費。而就在今年一月,日本內閣批准了一項法令,要求企業從四月起減少十二種一次性塑膠物品的使用,例如餐具和吸管。
這項法令會覆蓋到便利店、超市、餐館、酒店和洗衣店,而經營者們擁有自己的“決策自由”:可以向那些自帶環保袋的客人提供折扣,或者引進可重複使用的替代品。酒店們開始對此前免費提供的梳子和刮鬍刀收費,以變相地減少不必要的塑膠消耗。
便利店都掛上了“購物袋收費”的通知
③
企業研發環保科技
除了民眾和政府之外,大企業們也承擔起了責任。
根據《日經新聞》報道,日本的三大企業巨頭豐田汽車、燃氣公司巖谷產業和石油企業日揮公司(JGC)準備聯合起來,希望在 2025 年之前利用家庭和工業塑膠廢品生產清潔氫氣。
他們計劃將收集到的塑膠粉碎,然後在高溫汽化爐中燃燒,再透過一系列化學反應制造出清潔氫氣。製造過程或許並不複雜,但對於能源稀缺的日本來說,依然是一門重要的課題。在規劃中,JGC 公司負責工廠的設計,而巖田產業負責運輸氫氣,而豐田汽車的氫燃料電池汽車會成為這一新能源的第一個應用點。
除了大公司的雄心壯志以外,小企業們也在積極地尋求應對方式。例如,日本造紙工業公司(Nippon Paper Industries Co.)製造了一種防水紙箱,取代了傳統用來運送鮮魚的泡沫塑膠箱,它可以迴圈使用三週之久。如今,日本水產會社已經開始全面使用這種防水紙箱。
此外,造紙商 Oji F-Tex Co. 開發出了一種透明紙,來替代保鮮膜。這些紙包裝可以丟進“可燃垃圾”的分類中,被大自然輕鬆地降解。
無印良品也從去年起把瓶裝飲料改成鋁罐包裝,因為鋁的回收利用率比塑膠瓶高得多,並且鋁罐能讓飲料保質期延長 90 至 270 天。
減少那些不必要的包裝,並不會抹消人們手中收到商品的誠意。2021 年,在越來越嚴格的日本版“限塑令”下,日本塑膠產量下降了 4%,這是近十年來第一個下降的趨勢。
從“過度包裝”到“環保包裝”的改變,必然不是個容易的過程——畢竟,當人們已經習慣了即用即棄的一次性塑膠袋和塑膠盒,出門要在包裡裝上環保袋、飯盒和隨行杯就顯得有點麻煩了;對企業來說,棄用成本低廉的塑膠袋,選擇可持續的環保材料也是一筆成本上的大支出;更不用提,讓公眾充分認知到過度包裝對環保的未來,從而自覺地採取行動,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參考資料:
① Can Japan embrace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plastic?
, The Japan Times
② Japan wraps everything in plastic. Now it wants to fight against plastic pollution., The Washington Post
③Japan to cut plastic waste from April via a new Cabinet ordinance, The Japan Times
④ Imagine a Future Without Single-Use Plastics. New Security Beat
撰文:Lili、y
編輯: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