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東北亞小國,韓國曾一度憑藉超高速經濟增長震驚世界,被稱之為“漢江奇蹟”。有經濟做支撐,外加美國的扶持,韓國在很多領域頗有建樹。比如軍事領域在設計和製造上都很有特點的K9自行火炮,電信領域著名的三星電子產品及傳統制造領域的LNG船舶建造等。但隨著上世紀90年代亞洲金融危機來臨,韓國經濟遭到重創,此後雖有所恢復但再也沒能重複當年的輝煌。即便文在寅上臺後公開宣稱按照聯合國經濟標準,韓國已經成為發達國家並得到相關國際機構認可。但一個“發達國家”的名頭並不能掩蓋韓國經濟疲軟的現實,就業欠缺與出口不振讓“發達國家”的光環顯得非常蒼白無力。面對這種情況,韓國的政客們不是集中精力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反而希望藉助其他事情轉移國內注意力。在韓國新一輪總統大選進入白熱化之際,兩名候選人紛紛向中國發出強硬言論,以此增加自身社會支援力度。
據韓國JTBC電視臺2月9日報道,距韓國總統大選還有不到一個月,韓國社會突然因為北京冬奧會而出現大範圍排華、仇華情緒,其中主要焦點是“開幕式韓服爭議”和“短道速滑裁判爭議”。在韓國媒體炒作下,韓國國內的反華情緒高漲。受此影響,2名韓國總統候選人近日也接連發出對華強硬言論。
據韓國《韓民族日報》2月9日報道,韓國國民力量黨總統候選人尹錫悅於2月8日在美國《外交》雜誌上發表文章稱,“構築堅固的韓美同盟就是鞏固韓國外交的中心軸”。尹錫悅批判文在寅政府的外交安保政策,主張韓國應對追加部署“薩德”系統持開放態度。在中美大國博弈領域,尹錫悅也認為,韓國應該站在美國一邊,還應帶頭促進自由、開放、包容的印太秩序,他甚至主張韓國應積極參與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機制。另據韓國MBC電視臺2月9日報道,韓國共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李在明在接受採訪時公然表示將嚴厲打擊甚至“擊沉非法捕撈的中國漁船”。雖然這番言論引起不少爭議,但更值得關注的事情還是李在明本人的變化。因為就在不久前的電視辯論中,他還強調應繼續與中國的合作關係並反對追加部署“薩德”。對此,有政治分析人士認為,他的態度轉變應當是為適應韓國國內近段時間不斷增加的反華情緒。
事實上,韓國這些總統候選人出現這樣的言論並不意外。因為政治制度的限制,他們想要登上總統寶座就需要足夠的選票。如果不能迎合選民,那就很難獲得選票。在這種簡單粗暴的政治邏輯指導下,無論選民的觀點多麼幼稚可笑,候選人們都要“一本正經胡說八道”。但爭取選票不過是表面原因,真正讓這些頗有政治閱歷的總統候選人罔顧現實,去針對中國大放厥詞的根本原因還是韓國多年來的經濟不景氣。縱然紙面經濟資料還是有所增長,但韓國經濟和日本經濟一樣,都出現嚴重的“內部停滯”。一方面,高新技術領域的開拓很難實現盈利,投入與產出嚴重不成正比。另一方面,傳統制造領域在以中國為首新興國家擠壓下節節敗退。在如此不利環境中,大量有助於增加就業崗位的基礎產業迅速萎縮或消失,普通大眾不僅面臨就業的巨大壓力,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也有所下降。
造成韓國經濟陷入這等窘境的原因很明顯,那就是單一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這種經濟發展模式一手締造韓國的“漢江奇蹟”,也讓韓國經濟高度依賴國際市場。一旦國際市場出現大規模波動,韓國經濟就可能迅速受到影響。而且為迎合國際市場的客戶,韓國的金融領域開放程度很高且風險防控能力極差。這導致其面對國際金融大鱷們的洗劫時毫無還手之力,上世紀9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中韓國的表現就是很好的案例。此外,韓國財閥橫行。他們控制著國家所有資源,操控著社會各方面的執行,導致韓國經濟的很多弊端無法得到根本改革。無論是當前的韓國總統候選人們還是最近的幾屆總統,想透過正常手段扭轉韓國經濟頹勢無疑是天方夜譚。既然無法解決問題,那就不如製造新問題來掩蓋舊問題。很顯然,攻擊中國是個非常好的“新問題”。
首先,韓國國內長期存在濃厚反華氣氛。由於複雜歷史原因,韓國社會一直有許多奇怪的文化認知,其中大部分和中國有關。如認為歷史上的中國是“韓國的一部分”,中國文化起源於韓國及許多中國重要歷史王朝都是韓國的“藩屬國”等。這些觀點雖然可笑且不值得一駁,但在韓國社會卻頗有市場。中韓圍繞端午節出現的國家層面爭端及不久前網路上的“泡菜之爭”,背後的文化推手都是韓國奇葩的社會認知。基於這種文化認知,韓國社會自然普遍會有著仇華心態,認為歷史上中國不過是韓國的“附屬國”。可如今,由於中國日漸強大,將韓國的“古典文化全都偷走”。這樣的社會環境中,韓國的政客們只要發出一些對華強硬言論就可能獲得底層民眾積極響應。不管經濟發展怎樣艱難,只要談到仇視中國就可以讓韓國大眾暫時忘卻空空如也的錢包。
其次,韓國政客需要美國支援。國民力量黨總統候選人尹錫悅關於“韓國應該站在美國一邊”的言論很有代表性,因為親美韓國的“基本國策”。作為一個美國一手締造的國家,韓國從立國開始就被美國牢牢控制。從經濟建設到軍事指揮,完全聽命於美國,甚至是國家最重要的戰時軍事指揮權也是近幾年才提議收回。在美國操控下,韓國幾乎成為美國的“提款機”。一方面,美國屢屢操控韓國軍事裝備採購部門高價採購美國的二手軍事裝備和大量不合格零部件。文在寅上臺後曾多次要求公開相關採購資金數額與流向,可一直遭到阻撓,許多韓國軍方高層還公開批評文在寅的調查計劃。從這一系列事件中可以看出,美國對韓國各個領域控制程度之深。一個成熟的韓國政客想要在政壇立足,首先要學會的東西就是保證自身政治生涯,畢竟“活著才能打輸出”。可如果想保證自身政治生涯,最便捷的方式便是討好美國。
自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後,中美博弈日趨激烈。拜登政府上臺後,延續前任對華強硬政策,導致中美關係遲遲沒有好轉的跡象。這種情況下,總統候選人們發出對華強硬言論,既可以迎合韓國社會普遍仇華心理還能向美國“表忠心”,可謂是“一箭雙鵰”。而且他們的身份是總統候選人,並不代表韓國官方態度,也不會有太大政治風險。縱然引發中國憤怒,他們也可以將責任推給韓國國家或自身所屬的政黨。既然是如此“無本萬利”的好事,那這些唯利是圖的政客們自然不會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