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禹 姒姓,名文命,夏后氏,帝顓頊的曾孫。他的父親名鯀,母親為有莘氏女修己。禹性情仁義和善,勤勞敏捷,行為規矩。他不僅有淵博的知識,而且特別謙虛好學,據說他每當經過有十家以上的村邑,就進邑求教,聽到有益的話就拜謝。
帝堯時,中原洪水為災,百姓愁苦不堪。鯀受命治水,用了九年時間,洪水未平。舜巡視天下,發現鯀用堵的辦法治水無功,在羽山將其處死。又推舉鯀的兒子禹繼任治水之事,並叮囑他:“你去治水,可一定要抓緊時間啊!”禹接受任務以後,不敢有絲毫懈怠,立即與益和后稷一起,召集諸侯百姓前來服役。他改革治水方法,變堵截為疏導,親自翻山越嶺,趟河過川,左手拿著準繩,右手拿著規矩,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杆,規劃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九州各地,根據標杆,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從來不敢休息。他與塗山氏女名女媧的新婚四天,就離開嬌妻,重又踏上治水的道路。後來,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都咬著牙沒有進家門。禹說:“人沒有吃的就不能幹活,對老百姓沒有好處的事他們就不願意幹。這些民工之所以勞而無怨,是因為治水對他們有好處。”禹很關心百姓的疾苦。有一次,看見一個人窮得把孩子賣了,禹就用歷山的銅鑄成錢,將孩子贖了回來。見有的百姓沒有吃的,他就讓后稷勻出少得可憐的口糧,接濟百姓。禹自己卻穿著破爛的衣服,吃著粗劣的食物,住著簡陋的席篷,每天親自手持耒鍤,帶頭幹最苦最髒的活。幾年下來,他的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磨光了,手掌和腳掌結了厚厚的老繭,軀體乾枯,臉龐黧黑。經過十三年的努力,他們開闢了無數的山,疏浚了無數的河,修築了無數的堤壩,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終於治水成功,根除了水患。剛退去洪水的土地過於潮溼,禹讓益發給民眾稻種,教他們種水稻。
在長期的治水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處的地形疆域、人文戶口、習俗物產,都瞭如指掌。根據實際情況,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個州,並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禹規定:黃河從壺口到碣石的周圍地區為冀州,這裡的土壤白色,田地肥沃程度中等,賦稅為上上等,少數為中等。濟水和黃河之間是兗州,土色黑而疏鬆,草木茂盛,宜於桑蠶,田地中下等,開發十三年才可徵賦,貢品為漆、絲和綿綺。東海和泰山之間是青州,土色白而疏鬆,海邊是潮溼的鹽鹼地,田地上下等,賦稅中上等,貢品為鹽 和各種海產,泰山出產的絲、麻、鉛、松、怪石,萊夷出產的柞蠶絲,也是貢品。東海、泰山和淮水之間是徐州,土壤赤色且粘,草木逐漸增多,田地上中等,賦稅中中等,貢品是五色土、羽山的雉、嶧山之南的孤桐、泗水邊的浮磬、淮夷的 珠和美魚以及黑色的細縞。淮水和大海之間是揚州,土壤溼潤,草長樹高,田地下下等,賦稅下上等,少數中下等,貢品是金、銀、銅,瑤、琨,竹箭,齒、革、羽、旄,島夷的卉服,貝綿,包橘和柚則不常貢。荊山至衡山一帶是荊州,土壤溼潤,田地下中等,賦稅上下等,貢品是羽、旄、齒、革,金、銀、銅,杶、柘、栝、柏,礪、砥、石矢、丹,箭竹杆,纏結的青茅,黑色大紅色的絲綬,九江的大龜。荊山和黃河之間是豫州,土地鬆軟,田地中上等,賦稅有上等、有中等,貢品是漆、絲、 、苧、細綿,玉磬則不常貢。華山以南、黑水以東是梁州,土色青黑,田地下上等,賦稅下中等上下,貢品是璆、鐵、銀、鏤、石矢、磬,熊、羆、狐、狸、織皮。黑水以東、黃河以西是雍州,土壤黃色,田地上上等,賦稅中下等,貢品是璆、琳、琅玕。住在崑崙、析支、渠廋、西戎的穿毛布衣服的人都來歸附。從此,九州各處都有民居,九州名山都有通道,九州大川都順暢地流淌,九州的沼澤都有陂障,四海之內都會同一致,金、木、水、火、土、谷各種物產正常發展,各處土壤得到墾種,各地進貢地方特產,按三等九類交納賦稅。天子給各諸侯賜予土地和姓氏,大家都敬悅天子,服從天子的政令和教誨。
禹還規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中朝政教。
由於禹的長期艱苦奮鬥、耐心教誨和行動感召,治水成功了,使中朝的聲譽和政教遍及東到大海、西到流沙、北逾碣石、南過衡山的廣袤大地。在隆重的祭祀儀式上,帝舜將一塊黑色的玉圭賜給禹,以表彰他的功績,並向天地萬民宣告成功和天下大治。不久,又封禹為伯,以夏(今河南禹縣)為其封國。禹在天下的威望達到頂點。萬民稱頌說:“如果沒有禹,我們早就變成魚和鱉了。”帝舜稱讚禹,說:“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我想為民造福,你輔佐我。我想觀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繡服飾,你諫明我。我想聽六律五聲八音來治亂,宣揚五德,你幫助我。你從來不當面阿諛背後誹謗我。你以自己的真誠、德行和榜樣,使朝中清正無邪。你發揚了我的聖德,功勞太大了!”
當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時,正式將禹推薦給上天,把帝位禪讓給禹。十七年以後,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喪結束,禹避居陽城,將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的諸侯都離開商均去朝見禹。在諸侯的擁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今山西夏縣)為都城,國號夏。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改定歷日,以建寅之月為正月。又收取天下的銅,鑄成了九尊寶鼎,象徵九州大同,天下一尊。
當了天子的禹更加勤奮地為萬民謀利,誠懇地招攬士人,廣泛地聽取民眾的意見。他說:“我不怕四海之士在路上逗留,只怕他們在門外等我。”他曾經在一餐中間三次放下飯碗,一次洗頭中間三次提起溼發,隨時接見來訪計程車人、申冤的民眾或處理緊急政務。有一次,他出門看見一個罪人,竟下車問候並哭了起來。隨從說:“罪人幹了壞事,你何必可憐他!”帝禹說:“堯舜的時候,人們都和堯舜同心同德。現在我當天子,人心卻各不相同,我怎能不痛心?”儀狄造了些酒,帝禹喝了以後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給儀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說:“後代一定會有因為酒而亡國的。”
禹繼帝位不久,就推舉皋陶當繼承人,並讓他全權處理政務。在皋陶不幸逝世以後又推舉皋陶的兒子為繼承人,負責政務。
帝禹在位第十年南巡。過江時,一條黃龍游來,拱起大船,船上的人很害怕。帝禹仰天嘆息道:“我受命於天。活著靠上天的佐助,死了要回到天上去。你們何必為這一條龍擔憂?”龍聽到這一席話,搖搖尾巴,低下頭就不見了。帝禹到塗山,在那裡大會天下諸侯,獻上玉帛前來朝見的諸侯竟達萬名之眾。
帝禹在位十五年後逝世,葬於會稽(今浙江紹興),終年一百歲。臨逝世前,將帝位傳給伯益。由於伯益施政時間短,威望不足,諸侯們都離開伯益,去朝見啟,說:“我們的君主是帝禹的兒子啟。”啟於是繼天子位,為夏王。從此,夏王的位置,都是傳給兒子或弟弟,歷史上把這種情況稱為“家天下”。夏朝從禹開始,傳了十四代、十七個王,經過了四百多年,最後被商湯所滅。
評:夏禹是婦孺皆知的一位著名歷史人物。人們崇敬他,是因為他為了給天下人解除水災的威脅,全心全意,忘卻自我,竟三過家門而不入。人們懷念他,是因為他儘管貴為天子,還保持本色,親近民眾,為民謀利。作為最後一位傳說時代的領袖人物,禹的事蹟有一些誇張的成分,但他的那些優秀品德,無疑是專制制度下人們理想君主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