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舟山廣電
天氣一熱,很快又到了“空調WiFi西瓜葛優躺” 的日子,不少人不願外出運動鍛鍊,直接就“躺平”了,認為大不了東西少吃點,人也不會胖很多。但是最近有網友說,如果這樣長時間不運動,養成了一種惰性的生活方式,除了體型會走樣,還會引起骨量減少,那麼這種說法是真的嗎?記者為此向相關專家進行了求證。
舟山廣安醫院運動醫學與關節外科主任 羅軍:這個說法是對的,運動可以增加骨的強度;不去運動的話,成骨細胞沒有了,破骨細胞多了,裡面都是疏鬆的,片子一拍都是黑乎乎的,鈣不沉積都流失了,這就屬於骨質疏鬆。
專家指出:一個人從出生到年老,體內的骨量變化猶如坐過山車。20歲之前,骨量處於不斷蓄積的狀態;在20至30歲之間,骨量一般達到頂峰,稱為最大骨量階段;35歲後骨質開始流失,女性因為雌激素下降,尤為明顯;而50歲以上的男性、45歲以上的女性是骨質疏鬆的高發人群。 正常50歲以上的成年人,每年骨丟失量小於1%,但臥床一週,丟失骨量即可大於1%,以後骨量丟失速度稍變慢,3至4個月後可喪失全身骨量的20%。骨質疏鬆症是骨骼的“隱形殺手”,大部分人在早期沒有任何症狀,只有少部分人會出現腰背痠痛或周身痠痛,負荷增加時疼痛加重或活動受限等症狀,但這些症狀很容易被誤以為是腰椎間盤突出或者關節炎等退變性疾病,甚至有些病人直至出現脆性骨折,才得知有嚴重骨質疏鬆。
舟山廣安醫院運動醫學與關節外科主任 羅軍:有些年紀大的骨質非常疏鬆的,他打一個噴嚏就骨折了,有病人主訴是腰痛,反覆問他有沒有外傷史?他說沒有,他不明白這種脆性骨折,病人覺得是年紀大本來就要痛,有些人打個噴嚏就骨折了。特別是年紀大的,或者不大運動的人,要查骨密度。
專家表示,骨質疏鬆症的診斷需要進行骨密度檢測,這是確診骨質疏鬆症的“金標準”。
舟山廣安醫院運動醫學與關節外科主任 羅軍:我們分為三種測量標準,基本正常的是大於-1;中等疏鬆的,就中等風險的是-1到-2.5;那麼重度骨質疏鬆的是-2.5以下,屬於高風險,是一定要治療的。
除了老齡、女性絕經、脆性骨折家族史等常見因素,其它像吸菸、過量飲酒、飲用過多含咖啡因的飲料、蛋白質攝入不足、鈣或維生素D缺乏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也會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
而對於骨質疏鬆,可能有的人會問了:如果我們不怎麼運動,是不是直接補鈣就可以了?
看專家如何回答:
看來,長期不運動,骨量會減少,這種說法是對的,大家不能小覷。專家還提醒我們,即便是骨密度正常的人群,也不要只想著“躺平”,要加強比如跑步等一定強度的運動,保持骨質的強度;而對於已經得了骨質疏鬆症的患者,則建議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低強度的抗阻訓練,按照循序漸進,逐漸強度加大的原則,促進骨質的穩定和改善。
編輯:費繹霖 責任編輯:呂雯卉
本文來自【舟山廣電】,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及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