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衝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
1930年底,紅軍在江西龍岡全殲張輝瓚的18師,俘虜9000餘人,徹底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對中央蘇區的第一次“圍剿”。
聽到捷報的毛主席高興不已,於馬背上創作了上面這首《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因民憤極大,張輝瓚被俘後於東固群眾大會上被判槍決。
對於張手下的9000餘人,紅軍發揚自願精神:願意的留在紅軍,不願留的發路費回家。張輝瓚雖然成為過去,但是他的部屬卻有三人在解放後成為共和國開國將軍。
今天我們就帶大家來看一下這個故事。
多行不義 民憤極大終性命難保
1930年,國民黨內部的蔣、馮、閻等軍閥間爆發了超過百萬人參戰的中原大戰。
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的混亂,給了紅軍發展壯大的時機,江西蘇區紅軍甚至在此期間嘗試攻打了長沙這樣的中心城市。
張輝瓚
10月,中原大戰以蔣介石的勝利而告終。紅軍的快速發展,讓蔣介石深感不安。因此,大戰一結束,蔣介石馬上調集10萬大軍,發動了對中央蘇區的第一次“圍剿”。
羅坊會議上,毛澤東力排眾議,提出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不能採取與敵人硬拼的打法。他指出:“欲將取之,必先予之”、“不在一部分人家中一時地打爛一些罈罈罐罐,就要使全體人民長期地打爛罈罈罐罐”。
在毛澤東同志的耐心說服下,與會人員最終同意其“以退為進”、“誘敵深入”把國民黨部隊放進來打的策略。
魯滌平沒有看出紅軍以退為進的策略,只是以為紅軍見到其10萬大軍怕了,選擇避戰而已。12月中旬,魯滌平下令張輝瓚的18師和譚道源的54師,加快對蘇區的推進速度,務必找到紅軍主力決戰。
在人民群眾的幫助下,紅軍對魯滌平麾下兩師的動向一清二楚。12月27日,紅一方面軍冒著嚴寒在小別村附近設下埋伏,等待敵人的到來。這次設伏起初卻沒有收到成果,原因是譚道源非常謹慎,看到周圍地形環境恐被伏擊,遲遲不敢前進。
譚道源
但18師師長張輝瓚則完全不同,一心立功的他看不上譚道源的謹小慎微,急切地向魯滌平請戰。12月28日,張輝瓚親率18師的兩個旅和譚道源師的一個旅,快馬加鞭向龍岡推進。
12月30日,寒冷的山區剛好又起了大霧。還在從龍岡向五門嶺行軍的張輝瓚完全沒有感覺到末日即將來臨。在張部進入一條狹窄山路時,埋伏於頭頂峭壁兩側的紅軍突然發起襲擊。
張輝瓚的師部和兩個旅瞬間陷入紅軍的包圍之中,頓時亂作一團。而跟隨他來的譚道源一個旅,看到側後包抄的紅軍後,也全然不顧掩護友軍突圍的工作,扭頭便跑。困獸一樣的張輝瓚部同紅軍展開了搏鬥,戰鬥從上午10點一直打到天黑。
最終連同張輝瓚在內,共9000餘人被紅軍俘虜。魯滌平灰心喪氣但又無可奈何地在給蔣介石的戰報上寫道:“龍岡一役,十八師片甲不留”。
在根據地,毛澤東見到了淪為俘虜的張輝瓚。因二人過去在湖南打過交道,張輝瓚略顯尷尬地問道:“毛先生,輝瓚還求你饒我一命!”
毛澤東語重心長地回道:“我們可以不殺你,但你要知道,紅軍不殺你並不是因為你沒有可殺之罪,也不是害怕蔣介石來報復。不殺你,是因為我們寬大為懷”。
毛澤東最初的想法是:張輝瓚受過正規軍事教育,又有多年戰爭經驗,如能經過教育使其不再反人民,可以讓他當紅軍的軍事教員,這對當時人才極缺的紅軍是個很大的幫助。
毛澤東同紅八軍軍長何長工說道:“這個張輝瓚要好好看著,不要殺他。殺他沒有什麼益處,留著他反而對革命有好處,對國民黨官兵是個教育”。
與此同時,眾多國民黨大員也紛紛致電蔣介石,請求營救張輝瓚。南京方面甚至答應讓張師尚存的一個旅全部投降紅軍以及釋放被捕的共產黨員等。
棄暗投明 俘虜也能成開國將軍
張輝瓚麾下被俘的9000餘人中絕大多數是窮苦人家出身的孩子。在蘇區,他們見識到了紅軍與國民黨軍隊的不同。這裡官兵平等,吃睡一樣,沒有打罵和體罰,有的只是互幫互助。
因此,許多人不願回到待遇條件更好的國統區,而是留下來成為紅軍的一員。
他們之中,許多人經歷了後來的數次反“圍剿”、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其中更是出了三位共和國將軍。即,劉金軒中將、王諍中將和李治少將。
劉金軒
東固被俘後,劉金軒被紅軍的優待俘虜政策感動,不願回到國民黨軍隊中任副連長,而是甘願加入紅軍從一名普通紅軍戰士做起。加入紅軍的劉金軒,繼續發揚其作戰靈活、勇敢的特點,屢立戰功,僅2年便從一名戰士成為營長。
長征之後,劉金軒也隨隊來到了陝北。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劉金軒被任命為129師385旅769團參謀長,隨769團參加了無數大小戰鬥。
解放戰爭中,劉金軒任太嶽軍區獨立旅旅長。1947年4月6日,劉金軒率領他的獨立旅,奇襲了運城邊上的稷山縣城,斃傷國民黨守軍百餘人,俘虜一千餘人,而自身僅犧牲2人負傷3人,創造了一個堪稱奇蹟的戰損比。
1949年5月1日,解放軍第19軍成立,劉金軒成為19軍首位軍長,奉命前往西南追殲國民黨殘餘。劉金軒不負上級所託,到年底取得殲敵兩萬餘人的戰績。1955年,劉金軒被授予中將軍銜。
接下來要說的是另一位中將,王諍將軍。王將軍的一生可以用傳奇來形容,他不僅信仰堅定,且成為我國無線電領域、氣象領域、電子偵察和對抗等多個領域的奠基人。
王諍
伏殲18師後,毛澤東和朱德聽說俘虜了一個國民黨中尉報務員,親自趕來與王諍交談,問其是否願意留下為革命出力。深受感動的王諍,就同一部只能收聽不能發報的電臺一起,成為整個紅軍中的寶貝。
此戰之後不久,蔣介石又調集20萬大軍捲土重來,發動了對蘇區的第二次“圍剿”。正當毛澤東、朱德等正為如何對敵思索的時候,王諍截獲了王金鈺發給“剿匪”總司令何應欽的急電。
毛澤東、朱德抓住這一時機,馬上調集紅軍主力5個師2萬餘人包圍了處於富田的國民黨軍28師和47師。最終,紅軍成功殲敵2個師3萬餘人。此役,王諍功不可沒。
兩個師被全殲讓蔣介石惱怒不已,一個月後他親任總指揮,調集30萬人發動了對蘇區的第三次“圍剿”。6月30日,王諍截獲了蔣介石發給何應欽的急電。電文詳細說明了國民黨軍隊的部署和動向。
毛澤東得知後,利用這一情報,採取避實擊虛,專打敵人弱點的方式,五戰五捷殲敵3萬餘人。國民黨的第三次“圍剿”,再次以失敗告終。
身處井岡山區的紅軍,被國民黨勢力封鎖得嚴嚴實實,不僅戰略物資難以進出,連新聞報紙都得不到。
在毛澤東的要求下,王諍利用電臺收聽國民黨及外國電臺發出的各種新聞訊息,翻譯彙總後交給毛澤東。王諍在整理完這些電訊稿後,給它們起了個名字,《參考訊息》。這個名字,一直用到了今天。
此後的戰鬥中,紅軍又從國民黨軍手中繳獲了一部功能完整的電臺。王諍利這部電臺,播發了紅軍和共產黨人自己的聲音,並以此組建了紅軍第一個通訊社——紅色中華通訊社。
紅軍抵達陝北後,通訊社改名為延安新華通訊社,即現在鼎鼎大名的新華社前身。
1940年,共產國際援助了延安一臺廣播機。王諍利用此部廣播機,組建了我軍第一個廣播臺,將延安的聲音傳向全國乃至全世界。
這個廣播臺,日後叫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王諍將軍的功績還包括:組建了我國第一個衛星地面站,組建了我軍最早的電子戰對抗單位,建立我軍第一個通訊器材工廠,建立了我軍第一個氣象觀測網……數不勝數。1955年,王諍被授予中將軍銜。
最後一位要說的將軍名叫李治。東固被俘前,他在張輝瓚的18師中擔任上尉軍醫。此時的紅軍除了藥品奇缺以外,更加緊缺的是專門的醫療人才。醫者仁心,被俘後李治不僅表示願意加入紅軍,且要求馬上對受傷人員進行治療。
這次戰鬥過程中,有1000多名紅軍戰士不同程度受傷。儘管缺少器材和藥品,但在李治的悉心治療之下,僅有兩名腹部中彈嚴重受傷的戰士沒有搶救過來。
李治
1935年紅軍長征途中,長期的疲勞和雪山草地惡劣的環境使周恩來病倒了。吃了前線醫生所開之藥後,周恩來仍舊高燒不退。在大家束手無策之時,有人想到了李治。將周恩來送往休養連後,李治診斷為阿米巴痢疾引起的肝膿腫。
膽大心細的李治靠之前土郎中那裡學到的土法“穿刺引膿”,成功治好了後方大醫院都頭疼的疾病,使周恩來轉危為安。
但長途行軍和忙於照顧病人,卻讓剛到陝北的李治本人倒下了。他的病倒,讓包括毛澤東在內的領導人非常關心。毛澤東還專門寫了紙條,上書:“李治同志不能死!”
李治看到這張紙條時,雖躺在病床上,但心中無限溫暖,眼中滿含熱淚。他對周圍人說道:“告訴毛主席,我李治死不了,我還要給全軍將士治病哩!”
最終,在信念的支撐和眾人的關心照料下,李治重歸健康。1955年,李治被授予少將軍銜。
時過境遷 子女三人均功成名就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張輝瓚死後,留下了妻子朱性芳和三個子女。朱性芳雖然沒有上過什麼學,但是極其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
子女們也沒有再走張輝瓚的從戎之路,而是選擇根據自己的喜好發展,且在日後均有所成就。
長子張遠渠,原本是張輝瓚侄子,父母雙亡後過繼給張輝瓚為子。張輝瓚被俘之時,他正在德國漢壤醫科大學學習醫學,後又到美國學習深造。1937年回國任南京軍醫大學副教授,解放後任長沙市第一醫院兒科主任。
張遠渠不僅醫術高明,且著有多篇兒科相關論文,為人稱道。1987年,張遠渠逝世。在張遠渠的影響下,張家在長沙世代行醫。
張遠渠之子張綿幫(即張輝瓚之孫)也是終生行醫,並且開設了長沙第一家醫美診所,現該診所由張綿幫的子女打理。
次子張遠謀,在張輝瓚被俘時只有12歲。父親死後,張遠謀並沒有消極沉淪,而是更加發奮讀書,後來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西南聯大化工系。畢業後,在西南聯大擔任助教工作,又在隨後遠赴美國留學。
新中國成立後,張遠謀放棄美國優厚的生活條件,回來建設祖國,任天津大學教授。與此同時,張遠謀還是一位愛國、進步的知識分子。1952年,張遠謀加入民盟,為新中國民主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並且歷任五屆天津市人大代表。
1985年,張遠謀已成為聞名全國的化工專家。在這一年,他完成了兩件事。一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二是獲得了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張輝瓚的子女中,以張遠謀的成就和名氣更大。因此,數十年中有不少人找到天津大學甚至張遠謀家裡,想要採訪和了解張氏後人的一些事情,張遠謀一家深受所擾。
1995年,張遠謀腦溢血住院期間,還有人把電話打到張家,得到的回應是:“我們張家人永世不想再提張輝瓚,請先生尊重我們,不要再打擾他(張遠謀)”。1996年,張遠謀逝世。
張遠謀
最後要說的是張輝瓚的小女兒張遠儀,其父被俘時她只有8歲。同兩位哥哥一樣,張遠儀也是聰明好學,並且先後在西南聯大和清華大學攻讀英語。後來,張遠儀嫁給一名地下黨員,繼續為新中國建設服務。
改革開放後,張遠儀隨丈夫移居美國。2005年,自感年事已高的張遠儀,給湖南省政協寫了一封信,希望可以修繕一下父親張輝瓚的墓。接信後,湖南和長沙各級領導非常重視,研究後認為這項主張是可行的。
畢竟張輝瓚在北伐期間,是立有戰功的,對待歷史人物應該功過分明。這不僅是對後世一個負責任的交待,也是體現我黨人文關懷的事情。
知道訊息的張遠儀非黨感動,深感黨的政策良好。2008年,就在啟程回鄉為父親掃墓之前,張遠儀去世了。沒有為父親掃過一次墓,也成為她生前最大的遺憾。
結語
時間過去80餘年,當年之事早已作土,或許我們可以從毛主席之詞的最後幾句學到一點歷史教訓:“喚起農工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
張輝瓚也曾是個有志青年,反帝反袁時期出生入死立過汗馬功勞。但最終,還是走到了工農的對立面。同人民站在一起,張輝瓚沒做到,他的部下和他的子女做到了。
參考資料
[1]《毛澤東傳》(全6卷).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2]張洋.半部電臺起家,一生征戰為民——王諍的傳奇人生.《百年潮》,2012年第02期.
[3]郜合啟.前頭捉了張輝瓚.《龍門陣》,2007年第03期.
[4]李宗明,塗勝華,馮都.釋放張輝瓚:一次未能實現的國共談判.《黨史博覽》,1996年第06期.
[5]馮都,肖曉松.“剿共名將”張輝瓚的“輝煌”與哀傷.《炎黃春秋》,199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