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在明朝面臨滅亡之際率兵解救已經危亡的朝廷,面對這種無力挽救的情況,吳三桂最終選擇了投降清朝軍隊。
當時的明朝社會十分動盪不安,社會中的各種叛亂頻繁發生,起義軍在李自成的帶領之下勢如破竹,攻佔了明朝的京城。由此當時的社會中形成了三方比較強大的勢力,分別是佔據在北方地區的清朝軍隊,已經佔據明朝京城的李自成的軍隊,以及當時南方地區所存在的明朝剩餘的軍隊政權。
吳三桂被明朝統治者所安排駐守的地區是關外地區,這個地區是防禦中原地區對於北方勢力防禦的天然邊防,明朝社會在面臨三方勢力的競爭狀況下,這一地區也成為勢力爭奪的焦點。清朝的軍隊要想向中原地區進軍,拓展自己的統治領域,就必須首先佔據這一地區。同樣李自成在佔據京城之後,自然也想要穩定自己的政權,保證自己佔領地區的安定,所以李自成自然也對於關外地區這一天然邊防十分重視。此時的吳三桂處於一種孤立無援並且腹背受敵的狀況,雖然南方地區還有明朝的部分勢力,但是由於南方勢力距離自己很遠,進行聯絡十分困難,僅憑吳三桂自己的軍事實力是很難抵抗這兩方的勢力。
在最開始面對清朝勢力和李自成的勢力時,吳三桂更傾向於投降李自成的勢力,因為當時的吳三桂一直率領軍隊與清朝軍隊作戰,雙方在長期的戰爭中存在著很深的矛盾,因此吳三桂擔心自己一旦投降清軍,可能會遭到清朝軍隊的報復,所以選擇李自成的軍隊更加穩妥。在加上當時李自成也主動的向吳三桂丟擲了橄欖枝,承諾吳三桂投降之後會給予吳三桂高官厚祿的高待遇,吳三桂自然也會心動。另外吳三桂還認為,相比較清朝的這種外來勢力來說,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雖然是反叛的軍隊,但是歸根結底還是明朝的軍隊和百姓,這種傳統的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吳三桂傾向於向李自成投降。
得知李自成已經將自己的父親吳襄抓了起來,全家已經被抄,這就引起了吳三桂的不滿,吳三桂率領軍隊前來投降的時候,走到中途又折返了回去。既然不能投降,李自成自然也不能放任吳三桂的勢力繼續存在,雙方自然要進行軍事鬥爭。僅僅憑藉吳三桂自身的勢力是無法抵抗李自成軍隊的攻打的,因此吳三桂要想繼續生存下去,自然只能向清朝的軍隊進行求助。
在吳三桂選擇投降清朝之前,清朝的軍隊曾經打敗過祖大壽、洪承疇等人率領的軍隊,並且將祖大壽和洪承疇等人俘虜,清朝在將他們俘虜之後並沒有殺害他們,反而是賦予他們重任,讓他們為清朝的統治效力。
對於吳三桂熟悉的關外地區地區,清朝統治集團更是看到了其戰略位置的重要性,加上對於吳三桂本人的軍事領導能力也比較欣賞,因此清朝的統治集團經常向吳三桂進行高官厚祿的誘惑,想要引導吳三桂投降清朝。雖然前期的吳三桂面對清朝的招降並沒有同意,但是清朝所向他承諾的利益確實也讓吳三桂十分動心。後來吳三桂在與李自成統治的政權徹底決裂之後,投降清朝也就成為他的必然選擇了。
當時吳三桂在京城的父親被抓,家中的錢財也被搜刮乾淨,甚至連自己的愛妾也被搶走了。在吳三桂得知吳家被李自成這樣對待之後,自然就使得吳三桂對於李自成的統治集團十分的痛恨,吳三桂自然也就不會再向與自己有著深仇大恨的仇人投降。為了更好的報酬,自然也就會主動地尋求清朝勢力的幫助,這也成為了刺激吳三桂向清朝投降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吳三桂選擇投降是在面對明朝已經無力扭轉滅亡局面之下的一種必然的選擇,而在面對李自成和清朝雙方勢力的競爭之下,吳三桂選擇了投降清朝軍隊,也是因為自身實力的限制,以及與李自成之間的恩怨情仇的推動之下的無奈之舉。吳三桂的投降,對於明朝和清朝的發展歷程來說都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也成為後來清朝能夠入主中原統治的重要支援力量。
來源: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