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壓歲錢、年終獎到手,又正碰上平臺大升級,最近裝機的小夥伴逐漸多起來了。在準備配置單的時候,很多小夥伴不會太注意機箱這個選項,留個150~200元預算就行。但在挑選時會發現其實價格高一些的型號更多、更好看,真的有點讓人心動,這些更貴一些,或者價格翻上幾番的機箱到底有啥好?值不值得選呢?
其實如果只考慮“值不值”的話,我們可以說大部分比較貴的機箱都是值的,畢竟廠商定價不是亂來的。但適不適合自己就要考慮需求了。定位較高的機箱首先當然就是材質、做工要更靠譜,更厚的鋼板或厚鋁板以及加強的架構、精密製造技術,應該能做到更牢固而安全,比如晃動起來不應該扭曲、邊角不劃手、螺絲孔位置合理規整、安裝方便甚至無需工具等,這點所有小夥伴都有用。
然後是擴充套件性肯定要更好,比如方便的前置介面,比較昂貴的機箱肯定要比入門級的兩個USB+1個音訊要多,還應該有高速USB,500元+的機箱常配有Type-C形態的USB或雷電介面,更高階的還可能整合讀卡器、無線充電板、螢幕等裝備。手頭有很多外設,特別是要經常插拔的移動儲存裝置的話,這種設計肯定是更適合的啦。
內部擴充套件上,更貴同規格的機箱一般會給更大的顯示卡、冷排,更多的風扇、硬碟留下位置,比如同為ITX/MATX小機箱,入門級可能只支援140mm冷排,更高階的280mm冷排沒問題,再強的可能支援360mm冷排,硬碟安裝位則至少從兩個提升到3、4個。這對需要強力散熱、更大儲存空間的高階配置顯然更好。
至於一說到高價機箱就讓很多小夥伴聯想的個性外形,重要性反而低一些,更要命的是,特別顯眼的個性設計對錢包的要求比前面這些優勢高得多。比如想要外形不是傳統方正的機箱,價格恐怕得千元起了,而且因為太個性,很可能要犧牲前面提到的更牢固、更多借口、更方便擴充套件等能力哦。那麼,在準備入手更貴機箱的時候,你是選外形還是內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