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朵似白色的棉花糖鑲嵌在無際的蔚藍上,在淨透的藍色背景下,排排高樓林立,乾淨又整齊,底下鬱鬱蔥蔥的草木,散發著深淺不一的綠,層次分明。抬眼望去,還能清晰地看到遠處的群山,支起這如畫般的輪廓。我站在北京積水潭龍澤南樓九層,感受著周圍這一切的美景。
張奶奶今年103歲了,不慎在家跌倒,右側髖關節骨折。老人跌倒導致骨折,是我們必須十分重視的問題。資料顯示,跌倒已經成為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因傷致死的首位原因。老年人跌倒會出現一系列後果,輕則肌肉扭傷,重則骨折甚至顱內出血。其中,髖關節骨折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張奶奶骨折後,家裡的兒孫們心急如焚,不知奶奶能否挺過這一關。
輾轉了兩家醫院都告知因為患者歲數原因建議保守治療,家屬抱著最後一絲希望帶著老人趕到北京積水潭醫院創傷骨科急診,沒想到急診設有老年髖關節骨折綠色通道,張奶奶順利的住進了創傷骨科南九病房。南九病房在2021年7月21日正式掛牌“創傷骨科加速康復外科示範病房”,旨為患者制定全程醫療計劃,人性化與同質化醫療結相合,減少患者圍手術期生理及心理應激反應,加速患者快速康復為目的。
張奶奶進入病房,首先看到樓道牆上面的手工愛心小紅花,以及用小紅花擺出的JST造型,瞬間感覺病房並不是想象中那樣冷冰冰的樣子,心裡既踏實又暖暖的。我送給張奶奶一朵小紅花,告訴她這朵小紅花是護士親手做的,寓意積極樂觀友愛,每一朵每一針一線都表達著我們醫護對患者的愛心,希望您在積水潭醫院住院的日子裡能夠積極樂觀、早日康復解除痛苦,張奶奶雖然腿很疼,但接過小紅花時開心地笑了。
做手術的確很讓人恐懼,張奶奶和家屬術前很是焦慮不安。作為責任護士,術前我耐心地和張奶奶進行了全面加速康復的相關知識宣教,細緻地瞭解奶奶還有哪些需求。我感覺到奶奶心中的恐懼,便拉著奶奶的手溫柔地告訴奶奶不用害怕,手術很快就會完成,術後,身體很快就會好起來的。奶奶用力握著我的手,緩緩地說:“好,聽你的!”我心中瞬間開心和感動,患者的信任就是對我們最大的褒獎。
由於疫情防控的需要,醫院取消探視,採取閉環管理的管控措施。張奶奶住進醫院不能跟家人面對面交流,心情十分沮喪和不安。這時我搖身一變,就成了患者與家屬溝通的橋樑和紐帶,幫助奶奶透過手機與家屬視訊通話,減輕她的不安。張奶奶做完手術,回病房安置妥當後,我趕緊去病房門口“報平安”,告知家屬相關注意事項,讓患者家屬安心。
張奶奶術後很快就好起來了,高興地給兒子打電話說:“病房住院環境很舒適,醫生護士都很負責任,一天查很多次房,自己的高血壓、糖尿病也都處理的很好,醫生護士都特別好,現在都不讓探視,沒事兒就別來啦……”
我在一旁聽著張奶奶的誇獎,拉著奶奶的手說:“謝謝您對我們工作的配合!”張奶奶開心地笑了,百歲老人的笑臉像孩子般天真浪漫,令人感動。
我熱愛自己的工作,喜歡看著每一位患者康復後露出幸福的笑臉,我熱愛創傷骨科這個大家庭,我們護理隊伍中人才輩出,有的護士會繪畫、有的酷愛讀書、有的喜歡跑步、有的懂茶道、香道……這不僅豐富了每位護士的個人經歷,也提高了科室凝聚力。大家在休息的時候總喜歡相互學習,相互切磋,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同事。把沒有愛好,找不到方向的護士也帶動了起來,積極樂觀向上友愛的生活態度是我們科室文化的精髓。
和諧的工作氛圍,友愛的同事關係,促使我們對工作充滿熱情。我們之間的愛,傳遞給患者,患者一樣感受到愛,對我們喜愛有加,進而又促進了我們的工作動力。愛人者,人恆愛之。愛是可以傳染的,我們給予愛,我們收穫愛,讓愛永遠的散播開吧。
作者簡介:
創傷骨科 霍妍
霍妍,北京積水潭醫院創傷骨科主管護師,2008年7月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部臨床護理專業,現為北京市骨科專科護士,北京市靜脈治療專科護士,中德國際傷口治療師。參與專業書籍編寫2部、核心期刊發表4篇論文、參與市級課題1項、院級課題1項,並多次參與創傷骨科加速康復示範病系列活動全國巡講。
醫學人文點評
醫院是人生的“4S”店,它的服務領域囊括了人生的“生、老、病、死”。人文醫學就是要構建“有溫度的醫療”,讓患者在醫院中感受到人性的溫暖。
如何能夠讓老年患者在桑榆之年感受到醫療的溫度是擺在每一位醫者面前急需解決的課題。從北京積水潭醫院創傷骨科急診老年髖關節骨折的綠色通道中,我們看到了醫護人員對這一特殊就醫群體的關愛。不僅體現在精湛的醫術為患者解除病痛,也流露在科室住院環境的佈置和醫護人員及時的“報平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讓我們共同努力,讓“100歲奶奶燦爛的笑臉”洋溢在每家醫院。
點評人:趙鐵夫 | 北京安貞醫院醫患辦副主任、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