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過滄海桑田的“冰山之父”
南迦巴瓦峰,
抖落下一身精靈,
勤勞智慧的藏族人民
悉心雕琢,
讓家家戶戶的灶頭
再憶遠古的餘溫。
獨具一格的墨脫石鍋
玉龍縱橫的雅魯藏布大峽谷深處,坐落著一方悠遠隱秘的蓮花聖地,千百年來,生於斯、老於斯的墨脫人民以他們的勤勞智慧,取雅魯藏布江沿岸有“冰山之父”美稱的南迦巴瓦峰稀有的天然岩石——皂石為原料,巧奪天工。
石鍋源於新石器時代,古人以石為鍋,烹煮食物,容器、炊具、湯勺都就地取材。藏族先民靠山吃山,磨石斧以狩獵,鑿石鍋以煮食,壘石屋以避寒,佩石墜以驅邪,如此維繫著長久不衰的巨石崇拜與靈石崇拜。
墨脫石鍋的傳承經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以及現當代金屬製品的衝擊而愈顯光芒。歷久彌新,曾為松贊干布盛讚的石鍋現在已成為西藏自治區墨脫縣特產。
墨脫石鍋原料為世界上稀有的天然皂石,質地綿軟。石鍋以灰褐色、灰白色為主色調,形狀為桶形,厚2—3釐米,規格大小不等,大鍋直徑大約30釐米,中等的直徑為20釐米左右,小的直徑10釐米左右,鍋底有平底和弧形兩類。
墨脫石鍋製作原料為皂石,產自保護範圍內雅魯藏布江兩岸懸崖上,顏色為灰白色、灰褐色。墨脫石鍋含有人體所需的鈉、鎂、鉀、鋅、鐵、鈣等16種微量元素,在熬煮食物的過程中能促進蛋白質肽鏈水解為氨基酸,使得遊離氨基酸的含量增加,熬煮食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
石鍋特點
墨脫石鍋可耐2000℃的高溫,具有傳熱快、不粘鍋、不變色等優點。使用石鍋煲湯,湯汁香濃可口,味醇厚、持久。常食石鍋燉煮的食物對高血壓、心臟病、心腦血管等疾病患者具有一定的食療保健作用,是火鍋、湯鍋、煮飯、燉肉、煮菜的優良器具。
辨別真偽
如若儲存得當能夠傳承好幾代人的墨脫石鍋,真假問題便也隨之而來,那麼如何去鑑別真假?
1
2
方法一:墨脫石鍋的原材料是產自雅魯藏布江懸崖峭壁的天然皂石,皂石的主要色澤是灰白色和灰白偏青色。並且皂石還有個非常明顯的特性,就是質地綿軟,用指甲輕輕劃一下就會有明顯劃痕出現。
方法二:墨脫石鍋開鍋上油上火後會呈現出如墨玉一般的色澤,且顏色會越用越深。整個鍋體紋路清晰,一眼就可以看出是一塊石頭打磨出來的,沒有任何貼上,更不是燒製品或其他工藝製品。
質量
技術要求
墨脫石鍋的原料皂石產於墨脫縣境內有著 “冰山之父”之稱的南迦巴瓦峰。這些開採於懸崖峭壁上的石料,在每年的七八月份被集中採集後由犛牛騾馬運到山下。後經雅魯藏布江江水中浸泡一個月後才可由當地手工匠人打製。
一、品種:日用產品類。
二、主要原料:皂石產自產地範圍內雅魯藏布江兩岸懸崖上,顏色為灰白色、灰褐色,海拔400米至2000米。
三、加工工藝:
1. 工藝流程:
原料開採→鑿切加工成型→打磨拋光→包裝。
2.加工要點:
(1)原料開採:加工用原料應用地表下50釐米以下的皂石,然後2至3天加工。
(2)鑿切加工成型:採用手工或機械加工成型。
(3)打磨、拋光:對幹表面粗糙的表層進行粗磨,然後進行精磨。
四、質量感官特色:
形狀為圓形,質地綿軟,顏色以灰白色或灰褐色,石鍋厚1至2釐米,鍋底有平底和弧形兩類。
在過去和藏族以物易物的墨脫石鍋一直深受區內外廣大消費者青睞。西藏曆史上對石鍋烹煮的美食也是尤為偏愛,儘管隨著鐵鍋、銅鍋和鋁鍋的相繼傳入和普及,但石鍋仍是當地人的當家灶具。
往期推薦
筆尖上的藝術世界,藏族的“百科全書”——唐卡
藏紙:世代千年傳承的藏文化歷史/民間技藝
不學禮,無以立——您瞭解這些藏族禮儀嗎
高原傳承千年的神氣香薰——藏香
點選跳轉可查閱哦!
成都藏物天成體驗館相繼豐富各類西藏特產,歡迎各位貴賓到館參觀選購西藏特產,體驗西藏文化!
圖文來源:雲圖團隊+網路
責任編輯:林國圖 . 趙為峰
圖文校對:古雪梅
圖文稽核:向麗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