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的青龍古鎮張燈結綵,熱鬧非凡,大紅燈籠高高懸掛,遊人絡繹不絕,喜氣洋洋,這座曾經被稱作“青蒿嘴”的名不見經傳的北方小村落由於一位名為王繩中的人為大清朝的慷慨捐贈,皇家賜予了一塊“百萬繩中”的匾額和一面繡有“青龍”圖案的大旗,因而這座小村莊便也有了一個極為好聽的稱謂----“青龍古鎮”,自此王家便成為了官商巨賈,開始了他們家族的飛黃騰達。
因著這座古村落有“草原絲綢之路”的稱號,也是曾經走西口的必經之路,於是在步入古鎮的街道時,便可看到一組“走西口”的雕塑赫然立於眼前,讓人油然而生對山西商人吃苦耐勞、誠信天下的敬佩之情。待登上古鎮的第二道閣“真武閣”放眼四望,只見古鎮內各個院落鱗次櫛比,棵棵參天大樹根植其中,座座茅草棚鑲嵌於街道兩側,遊人川流不息穿梭於街上,好一派祥和的景象。
走在古鎮的街上,我會感覺古鎮的每一個物件都有著深深的時代氣息。步入古鎮,彷彿步入了任何一座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北方小村落,街道上、店鋪前宛如農家小院,成穗的玉米盤旋於門前的木柱上,門前青磚壘就的院牆、青石鑿成的石桌、石凳比比皆是,大街上的石碾靜靜地見證著歲月的流逝,井上的轆轤默默地注視著人世的滄桑,路旁的馬車無聲地再現著曾經的輝煌,深藏於小院的紡車、扇車、犁、耙、耬......雖都破舊不堪,但他們依然頑強地彰顯著自己曾經的不可或缺,“工農兵禮堂”內牆上貼著的年畫《草原小姐妹》,令我不禁想起了龍梅、玉榮這兩位奮不顧身保衛集體羊群的可愛小姑娘,“青龍鎮工農兵照相館”前的雕像栩栩如生,他們的衣著、神態盡情還原著那個火紅年代的各種人物,街上的茅草棚處處散發著濃濃的鄉野氣息,尤喜那藍底白花的碎花布,或鋪於桌上,或掛於門上,一如質樸的鄉村姑娘滿面羞澀地迎接著八方來客。
古鎮的每一家店鋪也都有著濃郁的地域氣息。“匠心染坊”中懸掛著的一條條染就的粗布,是古鎮人勤勞與智慧的結晶;“老醋坊”中一罈罈蒙著紅紙的發酵的陳醋,是酷愛吃醋的山西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調味;“古鎮人家”院中的葫蘆、飄香的飯菜是聞名中外的晉菜的標誌;“濟世傳家”作坊中的豆腐白皙細膩,入口爽滑,也是山西人舌尖上的美食;“農耕文化博物館”中陳列的農民耕作和生活的用具是黃土高原上農村特有的傢伙什;“時代記憶博物館”中展出的也是當時居家必備的生活用品;“民間藝術博物館”中山西各地的精美手工藝品是三晉人心靈手巧的直接體現......
古鎮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是古鎮的標籤,都是古鎮古今變遷的目擊者,它們渾身散發著古鎮的氣息,全力向遊人展示著古鎮的風土人情。
(原創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