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溫靜導讀:於當下影視行業,職場劇一直是最受到觀眾喜愛的型別劇之一。職場劇《盛裝》的開播,以時尚摩登的氣息、真實抓人的職場還原、緊張有趣的故事節奏使觀眾眼前一亮。最為難得的,是該劇圍繞雜誌《盛裝》的轉型,透過人物對於內容行業的堅守與思考,摒棄了大量有關職場的成功學理念,起到了為職場劇“去油”的作用。
來源:CMNC—主編溫靜
文/JY
“盛裝是一種態度。”
“穿衣的秘訣是人穿衣服,不是衣服穿人。”
“每一本《盛裝》都在做對的事。”
故事開始於紙媒行業日薄西山,傳統媒體轉型的動盪時期。雜誌主編喬治自殺後,副主編陳開怡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總部空降新主編並要求徹查賬目,萌新實習生李娜加入公司……職場劇《盛裝》開篇便設計了一系列絲絲相扣的背景,幾集播出後伴隨兩位“主編”對戰的大幕拉開,故事人物群像與立場迅速建立,劇作熱度不斷髮酵之下相關話題#南有顧裡北有宋佳#等迅速登上新浪熱搜榜。
於當下影視行業,職場劇一直是最受到觀眾喜愛的型別劇之一。職場劇《盛裝》的開播,以時尚摩登的氣息、真實抓人的職場還原、緊張有趣的故事節奏使觀眾眼前一亮。最為難得的,是該劇圍繞雜誌《盛裝》的轉型,透過人物對於內容行業的堅守與思考,摒棄了大量有關職場的成功學理念,起到了為職場劇“去油”的作用。
快節奏社會生活下,觀眾對於職場劇的需求有何變化?在描摹職場生態之外,職場劇還應承擔哪些社會思考與價值引領?我們可以在《盛裝》裡找到一些答案。
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職場劇的真實感應服務於共情力
以職場話題和職場故事為題材的電視劇,觀眾的第一訴求便是真實,而作為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影視作品,分寸的拿捏至關重要。故事伊始,副主編陳開怡從秀場匆匆離開,氣場全開邊走路邊和下屬交代著工作,一句“為什麼盛裝就一定是禮服呢?盛裝應該是一種態度,一種氣息”成為全劇第一個金句,也為整部劇定下基調。由此,無論是劇作《盛裝》,還是雜誌《盛裝》都有了思辨的、不流於當下的,有自我堅持的底色。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認知門檻與特性,職場劇能在行業之中與普通觀眾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樑。《盛裝》作為一部職場劇,藉助都市生活中的共性與時尚吸引力,在職場生活展現上主要有三點突破。
第一,專業性強迴歸行業本身。
《盛裝》的職場描繪中,大量專業的工作細節展現出一本雜誌從選題策劃、拍攝採訪、封面設計到下廠印刷的過程,也在期間透過廣告業績下滑流露出紙質媒體在新媒體時代轉型中的艱難。
劇中,一些令人稱道的細節也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真實發生著。編輯部的趙昕騎著共享單車到地鐵站口,路過報刊亭向相熟的老闆買一本雜誌,得知了明天這裡便將改成早點鋪的訊息。碎片資訊時代,電子閱讀成為人們獲取資訊的主要途徑,不斷有報紙停刊、街邊的報亭也逐漸消失,深度思考甚至成為了一種奢侈。《盛裝》在以強專業性真實展現紙媒行業工作狀態同時,借用這些普通人在生活中得以感受到的細節,真實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第二,職場生態共性開啟觀眾的心。
在《盛裝》副主編陳開怡出場之後,一個身穿白襯衣、背雙肩包、戴大框眼鏡的女孩李娜出現在辦公室大樓。由此,懵懂、坦率也十分努力的她,成為了現實生活中無數職場新實習生的縮影。初入職場的她,無編制、無工位,常負責幫大家做一些訂咖啡之類的雜事,使不少熒幕前的職場新人得以共情。
奮鬥在職場,每個人都會遇到職場停滯期、職場倦怠期,或者面臨是否要跳槽的煩惱。職場新人身份之外,《盛裝》編輯部幾個女孩為保護“嚴頭兒”集體辭職,既是職場“戰友情”的體現,也是人物真性情的流露;內容總監嚴凱與人事總監秦敏兩人聊天時,感慨著自己是“這本雜誌的忠實讀者”,表達出諸多以工作為熱愛的人的心聲。
可以說,《盛裝》的職場群像打造是十分全面且生動的,不同人生階段與生活背景的人在這裡相遇,因利益與出發點不同,便產生了天然的戲劇性,這與真實的職場生活如出一轍。
最後,天然注入的女性特質。
在《盛裝》雜誌社的職場生態中,從肖紅雪、陳開怡、秦敏到編輯部的幾位女同事,鮮明的女性氣質打造出獨一無二的職場記憶點。劇中肖紅雪來到辦公室第一天便和每位同事聊天、幫大家訂蛋糕等細微處的女性特質巧妙融入,以及趙昕在酒桌上接到孩子哭鬧的電話、說著“犧牲是理想主義者要付出的代價”的場景,令無數觀眾感懷,使《盛裝》從一部職場劇擴充套件到生活劇這一維度,一方面呼應著近兩年的女性話題熱潮,另一方面為故事建立起更細化的軟性魅力與人性特質。
迴歸於現實生活,職場生涯是漫長甚至略顯乏味的,沒有人可以永遠保持剛出發時的衝勁和爆發力,《盛裝》在嘗試告訴我們,去熱愛自己的工作、去堅持自己認為對的事,是平衡職場這一酸甜苦辣鹹的“職場五味罐”的法寶。
高能敘事啟示職場人生
職場劇高熱度之下需要冷思考
從社會大環境來看,近年來“職場”已經成為當下時代的關鍵詞之一,佔據著每個人大量的生活空間。生存壓力、職場競爭也成為了國產職場劇熱播的原因。在職場劇吸引大批觀眾,尤其是職場新人關注的時候,我們選擇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這類作品成為了一種必然。
首先,職場劇不是人際關係攻略,職場人要具備換位思考的角度。
職場劇可以使觀眾拓展視野、開啟思維,還可以幫助職場新人更好地進入職場的角色轉換。但職場劇對於職場新人來說,亦是一把雙刃劍。因為一些職場人際關係的戲劇性展現,更容易令人陷入人際關係的漩渦。
在這一點上,便不得不提《盛裝》的人物打造,不同人物性格詮釋出不同的利益角度與思考角度,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佈局工作一絲不苟的陳開怡,意識到自己是總部的一顆“棋子”後,選擇先把野心隱藏;“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肖紅雪,善用資本也有著自己的軟肋;秦敏作為陳開怡的心腹,選擇先投誠於肖紅雪;兩面三刀的魯斌斌表面處處與嚴凱作對,實則在為自己的利益做長遠考慮……
《盛裝》用充滿真實感、戲劇性的職場人際生態描繪,讓觀眾不斷帶入劇中人物。它嘗試與觀眾討論的,是當職場變成沒有硝煙的戰場,沒有任何一種“人際關係攻略”是萬能的。只有當這些所謂的“人際技巧”建立於善良的性格與生活的豐富認知之上,並懂得換位思考才更有價值。
第二,職場劇不是職場“錦囊”,職場人要有感知生活冷暖的能力。
作為一部職場劇,《盛裝》在人物服裝選擇方面,不浮誇不炫耀,尺寸把握十分精準。李娜初來面試沒剪標籤的白襯衣,是職場小白境遇的窘迫;肖紅雪到達辦公室當天,陳開怡略顯隆重的刺繡外套是她在宣誓主權;肖紅雪入職第一天在沙發上不斷更換的高跟鞋,流露出一絲她的在意與緊張。此外,從《盛裝》的辦公室佈局、雜誌封面展示空間、影棚中服裝與外籍模特等化妝細節,都恰到好處的服務於故事主題。
正如故事開篇在喬治墜樓後,陳開怡暫時履行著主編職責,拿來喬治之前送自己的酒,召集同事一起舉杯送別喬治。眼含熱淚的她,讓觀眾感受到職場中的真情。《盛裝》的描摹中有競爭、有規則也有溫暖,詮釋著職場規則背後是尊重與人情冷暖的道理。
職場亦是生活,《盛裝》的可貴之處,是它的格局角度,無論是真實職場還原還是人物群像打造,都有著更高一層的認知。它不是職場新人的指南,它希望表達的,如陳開怡在肖紅雪的就職儀式上所說:“我們應該始終給讀者傳遞的是,負責任的、正向的、優質的、嚴謹的內容”。
立意升格下的大時代縮影
理想主義精神與現實價值引領
題材型別對於一部作品來說,是吸引外界關注的標籤,是作品主題立意確定的起點,也是它看待世界的角度。職場題材這一充滿話題和故事素材的領域,具有無限的擴充套件性。從這一層面來看,《盛裝》是現代職場競爭與行業發展的一面鏡子,也是大時代發展之下媒體行業的縮影,透過展現《盛裝》雜誌在網路媒體時代,這一文字紙質媒體的興衰沉浮,凝聚出真實職場魅力與一群人對於這一行業的熱愛與理想之心。
行業價值方面,在基礎職場劇情展現、職場生活思考方面,《盛裝》是新穎且極致的。在立意思考層面,《盛裝》對於職場劇型別的突圍是值得稱讚的。我們生活於人情社會之中,劇作一方面透過精彩的劇情內容將職場冷暖與生活冷暖實現融合。另一方面,該劇巧妙透過劇中人物對於職業理想的堅守表達主創團隊對於內容行業的熱愛之心,以更高的思考格局透析當下時代的生活質感。
社會價值方面,職場也是生活,劇中不同人物對於職場的追求以及生活的多元理念,帶給觀眾思辨價值與啟發,即對自己所從事行業的熱愛,對個人理想的追求,是比所謂“職場勝負”“人生輸贏”等標籤概念更珍貴的品質,帶來積極正向的社會價值引導。
總體來看,職場劇《盛裝》緊抓媒體行業的現狀與道德情操,把握住了其中對於“抵達美、捍衛美”的核心堅守,透過極致的職場戲打造,實現了從“辦公室哲學”向“生活哲學”的跨越。它令人感懷與思考,更令人振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