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公佈了1月份的“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統計資料”,這個資料一般我們也稱之為“社融資料”。
很多人可能看不懂這個“社融資料”。
而要看懂這個“社融資料”,關鍵是要搞清楚中國的“寬貨幣,寬信用”的基本通道和邏輯。
中國的“放水”過程需要經歷兩個大環節:錢先從央行放給商業銀行,然後商業銀行再發給企業、地方政府和個人。
從“央行到商業銀行”,我們稱之為“寬貨幣的過程”,而從“商業銀行到企業個人”,則是“寬信用的過程”。
由於在2021年12月和2022年1月,央行透過“降準、中期借貸便利、逆回購”等手段,一股腦把錢都給了商業銀行,就已經完成了“寬貨幣”的過程。
接下來,央行最關心的,就是“寬貨幣有沒有帶來寬信用”。
社融資料重點反應的就是“寬信用的過程”,衡量的是有多少貨幣從商業銀行裡放出去了,究竟是錢流進了誰的口袋。
【01】
1月份社融資料創造了近三年最高
比2021年整整多了1萬億
從央行的資料上看,2022年1月份社融規模達到了6.17萬億,也就是說一個月的時間,商業銀行就放出去了6.17萬億的“錢”。
而在2021年1月份社融規模僅有5.17萬億,也就是說今年比去年同期多放出去1萬億的“錢”。
這個規模也創造了自2018年以來的“最高峰值”,那麼是不是意味著中國又要實施“大水漫灌”了呢?
其實根據我們的判斷,“大水”是肯定的,畢竟社融規模已經創造了三年新高,但是“漫灌”卻未必,並不是所有的行業都能夠獲得錢的。
【02】
居民房貸同比少增2000多億
居民“買房”不活躍
樓市回暖難度大
在1月份的人民幣新增貸款40000億規模中,有一個數據尤其值得關注,那就是“居民中長期貸款額度”,這個資料就是“房貸”。
2022年1月份,居民房貸增加了7424億元,要比2021年1月份的9800多億,減少了2000多個億。
這就說明雖然今年大規模“放水了”,但是流入房地產的“水”不僅沒有增加,反而還在減少,房地產的刺激力度明顯偏弱。
1月份新增了4萬億的貸款,而居民房貸僅僅增加了7000多億,這個比例明顯是偏低的,不到20%。
所以樓市要想有“大行情”,必須要加大“房貸刺激”力度,不然市場銷售依然上不去,房企要想“回款償債”難度依然偏大。
這個房貸規模,也說明居民貸款買房“活躍度不高”,政府還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救市政策”要早出臺。
【03】
政府債券“融資規模暴漲”
大基建爆發已經勢不可擋
今年的社融規模比去年多了1萬億,在這個多出來的1萬億中,多數都是被“政府債券”和“企業債券”給拿走了。
尤其是“政府債券”,今年1月份多融資了3600億,幾乎佔到了1萬億中的40%,這充分說明“大水”出來後,其實重點給了“政府債券”。
政府債券融資是各地大基建資金來源的核心渠道,1月份央行多給的1萬億中,接近3600億給了政府用來搞“大基建”。
這意味著“大基建”有可能將會在上半年持續“爆發”,畢竟資金已經到位,多個基建專案可以啟動了。
所有“大基建股”在上半年,我們認為依然是重要資本賽道。
【04】
企業短期“貸款”激增
主要用來“應付現金流危機”
企業爆雷破產“危機”緩解
1月份社融資料還有一個明顯特徵,那就是企業“短期貸款”出現激增,但中長期貸款基本不增長。
一般來說,企業如果是為了應對“現金流危機”,就會進行“短期借貸”;而如果是為了擴大投資,那就會多搞“中長期貸款”。
而1月份企業“短期貸款”出現激增,中長期不變。
這說明企業借債主要是為了應付“當下的現金流危機”,而不是為了“擴大投資”,所以錢應該都用來“借新債還舊債”了,重新回到了銀行系統。
不管如何,2022年房企“爆雷潮”可能會有所緩解,多數房企要麼可以從“銀行信貸”中獲得救濟資金,要麼就是“企業債券”融資。
總之,2022年房企可以“暫時緩一口氣”。
但是如果“樓市房貸”依然上不去,買房需求依然疲軟,那麼房企的危機還是無法徹底得到解決。
【05】
M1增速明顯小於M2
居民存款增加
消費依然“萎靡不振”
1月份的金融資料中,還有兩個特徵:一個是M1增速明顯小於M2,另外一個就是居民存款同比多增了2000多億。
“M1”代表了市場中隨時可以用的“活錢”,包括了現金和活期存款,M1增速的下降意味著大家都在儲蓄,反而在減少消費或投資。
M1增速低於M2,這就說明不管你怎麼“放水”,我就是“不花錢”,反而把錢給“存起來”了,這證明目前僅僅依靠放水,對經濟拉動效力在減弱。
從經濟邏輯上講,只有把需求“刺激起來”,才能讓企業下定決心“投資”,如果消費持續不振,那麼企業投資必然“不振”。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已經看到,儘管2022年1月份央行用出了“很大的力氣”,但目前看效果“有待觀察”。
放出來的“大水”,明視訊記憶體在兩個問題:第一是沒有刺激“樓市需求”出現回暖,第二是沒有刺激企業更努力的擴大投資,而僅僅是刺激了“政府的大基建”和“緩解了企業的現金流危機”。
未來有沒有其他辦法?
當然有,但是目前不讓用,那就是重新刺激樓市,鼓勵買房投資,重新回到“老路”上去,讓“房地產重新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如果能夠把“房貸”拉起來,那麼整體市場需求會“旺盛”,企業擴大投資“動力”會增強,再加上政府的“大基建”,“穩經濟”就可以完美實現。
因此,1月份雖然有“大水”,但“漫灌”遠遠說不上,中國經濟除了房地產,目前依然沒有找到“新的熱點”。
而房地產這個手段,要不要用,讓不讓用,目前依然需要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