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減肥,似乎就難以繞開“管住嘴,邁開腿”這條經典道路。然而魚與熊掌不能兼得,減肥族們常常是邁開了腿,卻管不住嘴,最終鬧出“運動反而變胖”的笑話。
究其緣由,一項最新科學研究揭示了這一“扎心”現象。
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籌)藥學院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藥所能量代謝與生殖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約翰·羅傑·斯彼克曼,聯合國際團隊研究發現,運動會降低基礎代謝水平,因此降低了運動帶來的燃脂效果。
這種現象在肥胖者和老年人中最為顯著,其中對肥胖者的影響最大。該研究於8月27日發表於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
與不胖的人相比,肥胖者運動效果更差
BMI指數即身體質量指數,是國際上常用來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一般來說,當BMI指數在20至25之間時,為正常值,超過25為超重,30以上則屬於肥胖。
中科院研究團隊透過分析國際原子能機構雙標水資料庫收集到的1750名成年人的資料,這些人的BMI值分佈在12.5到61.7之間。
分析發現,BMI較高的肥胖者,其運動燃燒的熱量約一半都被“抵消”掉了,靜息代謝竟減少了49%。相比之下,BMI正常的個體,只有28%的運動耗能被“抵消”。
人一天的總能耗由基礎代謝和日常活動能耗構成,根據研究,當肥胖者運動消耗每消耗100卡時,靜息代謝就會減少49卡,其結果是,他的總能量支出只增加了51卡;而一個不胖的人運動消耗每消耗100卡,其總能量支出會增加72卡。換句話說,與不胖的人相比,肥胖者的運動效果較差。
對此,包括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約翰·斯彼克曼和英國羅漢普大學的路易斯· 哈爾西教授在內的國際科學家團隊,一起調查了運動對能量消耗的影響,以及產生個體差異的原因。
研究表明,造成運動效果個體差異的原因,可能就是所謂的運動的補償效應所致,即運動增加了能耗,但機體會從其他方面補償總能耗的增加。
在日常生活中,運動是人們保持健康生活狀態重要方式之一,而“運動反而變胖”的現象卻時有發生。約翰·斯彼克曼說:“不同的人都透過運動來減肥,其中大多數人會輕微減重,一小部分人大幅減重。不幸的是,也有一小部分人的體重不減反增。”
“造成這種補償效應有兩種可能性,一種可能是由於運動增加了食慾導致吃的更多,另一種可能是運動減低了人體其他方面的能量支出,比如靜息代謝,以降低運動的能量成本。”約翰·斯彼克曼說。
肥胖者減肥更難,可能更容易儲存脂肪
路易斯· 哈爾西說,運動減肥的效果因人而異,對於肥胖者來說,減肥難度更大,這和補償機制的差異性有關。
研究人員對BMI進行了分層研究,發現胖的人比瘦的人補償效應更大。此外,他們還在不同BMI人群中,將脂肪量作為連續變數進行了互動分析,發現脂肪量確實與補償效應有互動作用,即脂肪量影響了補償效應的程度。
“肥胖水平決定了補償機制的個體差異。肥胖的人運動量越大,靜息代謝水平越低。比如,肥胖者運動時每多消耗1卡路里能量,就會在靜息時減少大約半卡路里。”路易斯·哈爾西說。
約翰·斯彼克曼表示,這對肥胖者來說可能是一個“扎心”的結論。這意味著,肥胖的人想要透過運動來減肥可能比瘦人更難。相反,儘管瘦的人的減肥意願低,可他們的補償效應卻少得多。
“全世界各地都傾向於建議透過運動和節食以減少500-600卡路里的熱量,來達到減肥的效果。然而他們沒有考慮到維持人體基本功能所燃燒的卡路里的減少,這是身體為了補償運動所消耗的卡路里而造成的。”路易斯· 哈爾西說。
研究團隊利用雙標水資料庫的資料分析表明,每個人對總能量支出的分配方式都不一樣。胖的人可能更容易儲存脂肪,這讓減肥變得更困難。
約翰·斯彼克曼說,隨著研究團隊對個體人群和補償機制理解的不斷加深,未來將對不同人群之間能量補償機制的實質性差異進行研究。該研究有望對減肥的個性化運動計劃制定提供參考。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