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腎,大家都表示很熟悉,那要是說道腎和其他臟腑的關係呢?
相信大多數人,都說不出來個一二三四五。
要知道,腎不僅僅是先天之本,更是五臟六腑之本,腎一出問題,其他臟器也會跟著出現問題,從而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
今天就給大家講講,腎和臟腑的關係,極其容易出現的病變和調理方法。
首先咱們來講,腎和肝的關係:
一、肝腎同源,中醫認為,肝藏血,腎藏精,肝血需要腎精的濡養,腎精也離不開肝血的不斷補充,兩者之間可以相互轉化,互相滋生,而精和血都是由脾運化水谷精微而成,所以肝腎同源,也叫做精.血同源,這也是為什麼在補腎的同時,也要同時補肝,肝腎同治,直指本源。
兩者之間,一旦有一方出現問題,就會影響到另一方,出現肝腎兩虛,具體症狀見:功能衰退,出現難起,或者無法持續、腰膝痠軟、怕冷、四肢發涼、不能久站等症狀,這個時候應當肝腎同治,用熟地黃、肉蓯蓉、五味子、牛膝、杜仲、桑寄生煎水喝,效果不錯。
其次,肝和腎之間還陰液互養,肝在五行中屬木,腎屬水,大家都知道水生木,兩者之間,正常情況下,腎陰滋養肝陰,使肝陽不上亢,肝陰呢,可以滋助腎陰,使腎陽不亢。
這也稱之為水可涵木。
在這裡面腎陰是最主要的,要知道,腎乃先天之本,內寓真陰,真陽,五臟六腑之陰,除了腎陰,其他都無法滋助。
只有腎陰充足了,才能夠維持肝陰和肝陽的平衡。
如果腎陰不足了,無法滋養肝陰,肝陰也就無法滋助腎陰,陷入惡性迴圈,陰液減少了,就無法制約陽,造成肝腎陰虛,相火妄動,會出現難以持續戰鬥、眼睛乾澀、腰膝痠軟、失眠多夢、耳鳴、健忘、口乾咽燥、手腳心和心口煩熱等症狀。
這個時候應當就滋陰益腎,補血養肝,最常用的就是杞菊地黃湯的加減。
除此之外,肝與腎之間藏洩互用,肝主疏洩,條暢全身氣機,腎主封藏,藏身體之精華。
疏洩和封藏,剛好相反,驢頭不對馬嘴,沒什麼關聯,其實不然,兩者之間是相互為用,相互調節,相互制約的關係。
腎的開闔功能,離不開肝氣的疏洩,腎的封藏又能制約肝疏洩太過。
如果你經常心情苦悶,情緒抑鬱,導致肝疏洩失司,肝氣鬱結,沒辦法協調腎進行開闔,就會出現結束快的事情發生。
這就是腎和肝之間的關係。
下面來說,腎和脾的關係。
大家都知道脾主運化,乃後天之本,腎主藏精,為先天之本。
兩者之間是先天與後天相互滋生的關係。
脾主運化離不開腎陽的溫煦,而同時,腎精也依賴於脾運化水谷精微作為補充,如果腎陽不足,無法溫煦脾,脾就會運化失調,脾虛了,就無法正常運化水谷精微作為補充,導致脾腎兩虛,出現功能衰退,持續時間短促,難起,怕冷、體力下降、腹脹、臉上沒有血色、失眠健忘、沒有精神,易出汗、身體倦怠、食慾不振、耳鳴耳聾等症狀。
這個時候應當補腎健脾,生髮陽氣,可以用制附子、吉林參、乾薑、炙甘草、桂枝煎水喝,效果不錯。
除此之外,腎和脾的關係,還體現在水液代謝上。
脾主運化,一方面是運化水谷精微,作為我們進行活動的支撐,同時補充腎精,另一方面則是運化水溼,把對我們身體有用的水,留下來,廢水運化到腎,排洩出去。
腎主水,為水之髒,可以蒸騰汽化水液,將無用的水,透過小便給排洩出去。
以上是就是腎與脾之間的關係。
還有就是,心和腎的關係。
心和之腎之間的關係,主要體現在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當中。
心屬火,腎主水,正常情況下,心火下行同腎陽一起溫腎水,讓腎水不寒;腎水上濟心火跟心陽一起,使心火不亢。
我們把這種狀態稱之為水火既濟,陰陽平衡,這是我們正常生活的保障。
如果這種平衡被打破了,就會導致心腎不交,身體出現問題。
同時心腎不交,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腎水不足,也就是腎陰虛了,腎水不足了,就沒辦法上濟心火,缺少腎水的滋養,心火就會偏亢,出現煩熱盜汗、耳鳴、精華外出、失眠多夢、腰膝痠軟等症狀。
這個時候應當滋陰降火,這個時候要注意,這裡面的滋陰降火,針對的是,腎水不足,心火上亢這種狀態,最常用的就是黃連阿膠湯,方中黃連可降心火,阿膠能滋腎水,雞子黃以補陰血而清虛熱。
第二種情況就是心火不足,也就是心陽虛了,沒辦法下溫腎水了,導致腎水獨寒,出現形寒肢冷、心悸怔仲、胸悶等症狀,這個時候應當溫通心陽,補充心陽,然後再給他通順一下,最常用的方子是參附加桂,參附指的是人參、制附子,加桂,說的是桂枝。
以上這些,就是比較常見的腎與其他臟器的關係,以及出現的病變和調理方法,有什麼不懂的可以在下面評論,我會一一回復。#點亮真知計劃##我來科普##健康科普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