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不少人的胃腸處在超負荷狀態,年後多了不少“春節胃”。“節後不少就診者往往主訴胃疼、腹脹等,其實就是假期飲食不規律、飲酒、睡眠差和熬夜娛樂等,導致慢性胃炎的發生。”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李景南教授說,慢性胃炎、胃潰瘍等都是胃黏膜損傷,而黏膜屏障是所有消化道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礎,只要黏膜受損就會出現相關症狀及疾病。
2021年12月,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激素與黏膜屏障學組《胃腸道黏膜保護臨床專家共識》正式釋出,作為國內第一部關於胃腸道黏膜保護的專家共識,為胃腸道黏膜的保護提供了最新的強力依據。
多種腸胃疾病都與黏膜損傷有關,出現4個症狀要當心!
從食管、胃、小腸到大腸,整個消化道都被黏膜覆蓋,我們每日進食的食物無時無刻不在與黏膜相互作用。一旦黏膜出現損傷,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常見疾病包含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潰瘍等,急性胃腸炎、藥物相關的小腸黏膜損傷、炎症性腸病等也與黏膜損傷相關。生活中不規律飲食、刺激性飲食及飲酒等行為,都可能對胃腸道黏膜造成不同程度損傷。
李景南教授介紹,黏膜損傷從輕到重的表現是不一樣的,其中:
第一最常見的表現是疼痛;
第二是肚子脹、不消化;
第三是動力不好、不蠕動;
第四是嚴重者,出現大便發黑,或便血。
黏膜損傷危害廣,影響到所有胃腸道功能,包括蠕動、消化和吸收功能,而一旦營養素缺失,會延緩孩童生長髮育,同時可能導致成人原發疾病的加重。
李景南教授介紹,黏膜損傷非常常見,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不同的年齡段的主要病因不同。一般老年人多見於藥物引起的小腸黏膜損傷;20-30歲的年輕人則多與情緒、壓力有關,同時有飲食不規律的情況;而30-50歲左右中青年則介入兩者之間,一部分是飲食、生活不規律等外源刺激,同時也由於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發病的年輕化,需長期用藥的問題。
李景南教授提醒,如果出現一過性的消化道症狀,尤其是在飲食不規律、飲酒、刺激性飲食等行為後,經飲食調整或藥物控制後緩解,可不必焦慮擔心;但如果症狀持續或逐漸加重,兩三天無法好轉,則建議及時到醫院就診。
生活中這4種情況會損傷胃腸道黏膜
李景南教授談到,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激素與黏膜屏障學組2019-2020年在全國42家醫院發放了3800多份問卷調查,針對糜爛性胃炎做了一項調查,發現病因與飲食、藥物、情緒等有關。
1. 不良飲食習慣
《胃腸道黏膜保護臨床專家共識》提到,長期飲濃茶、烈酒、咖啡,或食用過熱、過冷或過於粗糙的食物,均可破壞黏膜屏障,造成胃腸道黏膜反覆損傷和炎症。菸草中的尼古丁也可影響胃黏的血液迴圈。
“飲食不規律肯定更會影響腸胃功能,胃需要休息,總被迫持續工作消化食物,時間久了容易出問題。”同時,李景南教授介紹,酒精也會損傷黏膜,中青年大量飲酒後做胃鏡會看到胃黏膜的明顯損傷;另外,醃製食品中的亞硝酸鹽對黏膜也存在化學損傷,甚至可能會導致一些腫瘤的發生。此外,辛辣飲食也是一個影響因素,但存在一定耐受性,與各地長期飲食習慣有關。如果從來不吃辣的人一次大量攝入辣椒製品,也會產生黏膜損傷。我們在涉及42家醫院關於糜爛性胃炎的調查中發現,飲食因素影響佔比達30%-40%。
2. 不良情緒
不良情緒同樣會對黏膜造成影響,李景南教授介紹,抑鬱、焦慮狀態都會透過腦腸的互動機制對胃腸道造成影響,影響黏膜的屏障和防護,導致相關損傷。我們在涉及42家醫院關於糜爛性胃炎的調查中同樣發現,焦慮、緊張、睡眠差的情況佔比與飲食因素相當,也高達30%-40%。
3. 長期使用藥物
現如今步入老齡化社會,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心腦血管疾病,以及關節疾病困擾著不少中老年人,在長期使用抗血小板藥物、非甾體類止疼藥等過程中,不僅對胃黏膜會造成損失,同樣也會引起小腸、大腸黏膜糜爛、潰瘍等損傷。
4. 其他因素影響
胃腸道直通外界,細菌、病毒等也會破壞胃腸黏膜,比如幽門螺桿菌。
“注重維護整個胃腸道黏膜的完整性,才能避免疾病的發生,並獲得更全面規範的治療。”李景南教授提醒,胃腸黏膜保護是一個立體的防護,涉及飲食習慣、情緒狀態、藥物使用等情況,尤其是飲食方面,一定要根據個體情況選擇適當的食物。
出現輕微腸胃不適,該如何緩解?
1. 科學使用黏膜保護劑
幾乎每個人都有腸胃不舒服的時候。李景南教授建議,如果偶爾吃得不合適、胃有些不舒服,可以嘗試使用黏膜保護劑,第一是安全,副作用少,第二是起效比較快。不僅可以中和胃酸,還具有修復黏膜損傷的作用。黏膜保護劑到藥店即可購買,外源性的黏膜保護劑服下即可在胃表面形成保護膜,當即起效。像經典的鋁碳酸鎂類,中和胃酸但不影響胃酸的分泌,同時形成的保護膜可以避免進一步的傷害,也有一定的修復作用。
“黏膜損傷是很多疾病的共同基礎。正確地選擇黏膜保護劑,可以更好地促成黏膜的修復。”李景南教授說,如果服用後還沒有好轉,就需要到醫院就診,一般黏膜保護劑不會掩蓋病情而耽誤就醫。
2.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胃腸道黏膜本身有較強的修復功能,15天作用就可更新一次。李景南教授介紹,輕微的黏膜損傷自身即可修復,但需要注意改善飲食習慣,同時要保證好的心態、控制好情緒。
“我常和病人說,胃和腸道黏膜損傷你看不見,但口腔潰瘍大家都得過,這也是黏膜損傷。口腔潰瘍時怎麼飲食?肯定吃得清淡、避免刺激、細嚼慢嚥,同樣腸胃黏膜存在損傷,飲食也要清淡和細嚼慢嚥,要利於消化和吸收。”李景南教授說。
3. 遵醫囑根除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也會對胃腸道黏膜造成損傷,甚至導致潰瘍、糜爛,但是否需要徹底根除則需結合個人情況而定,《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指出,存在消化性潰瘍、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的情況,強烈建議根除。
李景南教授介紹,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中有一種鉍劑四聯療法方案,會使用含鉍或者含鋅的黏膜保護劑,最主要的是對於幽門螺桿菌有協助消滅作用。另外,也有研究和臨床實踐發現,鉍劑四聯基礎上聯合黏膜保護劑鋁碳酸鎂,可提高患者的服藥耐受性和治療依從性,提高根除率,同時也有黏膜保護的作用。
來源: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