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膳食攝入量和消耗量的守恆對人體保持健康的重要性。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重體力勞動越來越少。特別城市人的生活狀態表現:吃的多、吃的好、活動少、鍛鍊少。這是影響人們健康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必須引起我們城市居民的高度重視。特別是疫情期間的居家隔離、春節拜年,吃的都比較好。但是大家感覺到身體不舒服。大多數人都有都可能胖了。我感覺到:每天不論吃什麼、吃的有多好,晚上睡覺總是不舒服,你總是感覺不輕鬆。難道是我們的營養缺乏嗎?按今天的生活水平。我們家家戶戶在飲食中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等都是不缺乏的。應該都是達到人體營養標準水平的。 綜上所述,維持健康的主要原因不僅僅是吃的問題,而是吃動平衡的問題。就是說:成人每天的基礎代謝總量要清楚,每天的能量消耗總量要清楚。正如古人所說:穿衣要留三分寒,吃飯只吃七分飽。人體能量的消耗與能量的攝入平衡。就是人體能量代謝的最佳狀態。能量缺乏或者過剩都對身體有害,這就是吃動平衡。吃動是否平衡?就是維持健康的重要的要素。人們常說健康的四大要素。一是均衡的營養;二是充足的睡眠;三是良好的心情;四是有氧的運動。我覺得應該再加上一條,通俗的說:就是是否吃動平衡?科學的講,能量代謝均衡就是說人體每天攝入的能量應該等於人體每天消耗的能量。這才是健康的根本保證。
我們想一想60年代70年代,體力勞動者農民。我們的父母身體狀況是非常健康的。除缺少動物蛋白和少量維生素以外,那個時代的人營養是均衡的。吃動表現是平衡的。在農民朋友中幾乎沒有超重的人、偏胖的人,更沒有血脂高、血壓高、血糖高的人。因為那是計劃經濟年代,肉食、糧食、植物油、糖果等都是限量供應的。因為這種限量使得當時的人們的食物攝入量不過量,而且比較符合人體需要的代謝量。儘管當時是吃不飽,但這種吃不飽的量應該符合人體的基礎攝入量。人體的身高、體重、腰圍都是符合健康要求的。就是當時其他勞動者,如教師、幹部、工人等,他們的身體狀況也是非常健康的。他們的能量代謝也是達到了較標準狀態。總之,能量是平衡的。老師、幹部、工人雖然沒有很多的重體力勞動。但是當時的文化體育活動是豐富的:如籃球運動、長跑運動、下鄉支農勞動等,這些活動可以充分消耗每天的輸入攝入能量,這充分說明:人體能量的攝入和能量的消耗要始終保持最佳狀態。這就好比是人體的健康銀行。我們要始終做到收支平衡。這個道理大家應該清楚:不透支,不按揭,始終做到收支平衡,這個健康銀行才能正常運作。營養專家經常這樣說:吃什麼很重要,吃多少也很重要,我的觀點,關鍵是身體活動多少更重要。也就是說必須做到吃動平衡,我們才能保持健康的狀態。這是我在學習營養方面的心得和看法!供大家參考,批評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