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之
位於重慶兩江新區的星湖學校,將5棟教學樓樓頂開闢出來,種了一大片向日葵,足足有6600平方米,約14000株。從空中俯瞰,在城市高樓的灰白水泥色中,一大片黃綠相間,甚是壯觀與醒目。
種這些向日葵當然不只為了視覺效果。據學校介紹,向日葵也成了學校的教學主題,圍繞著種植培育向日葵,一系列涉及語文、數學、美術等知識都被貫穿其中了。
比如為了種植,學生就得透過數學計算測出圍欄的周長、計算圍欄尺度,這就教會了學生學以致用;學生還得寫向日葵日記,將種植過程中的喜怒哀樂灌注其中,潛移默化中提升著寫作水平與情感深度;學生還要欣賞梵高的《向日葵》系列作品,在賞析中激發學生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梵高畫過很多幅向日葵,向日葵生命力旺盛的形態以及濃烈的顏色對比,給了梵高極大的內心撫慰與靈感激發。現在,學校裡的向日葵,想必也能給學生們留下絕無僅有的課堂記憶與人生體驗,會在他們心裡撒下人文精神的種子。
對於這所學校的學生來說,因為向日葵,很多知識都不再停留在抽象的文字與公式,而是在現實生活中發揮著具體的作用。見證一個“生命”從含苞待放、枝繁葉茂到落葉歸根,知識也就變得有溫度了。
給這所學校點讚的同時也要看到,現在的孩子接觸自然太不容易了。當然,他們可以郊遊、遠足,但出趟門的代價真不低。有一次問親戚家的小朋友,問他們喜不喜歡出去玩。有一個回答我,“不喜歡,坐車太久了,還不如打遊戲。”
這個回答很有代表性。城市規模的擴張,讓自然離我們越來越遠,親近自然的成本也越來越高;加之手機對青少年注意力的佔據,孩子們主觀上對自然有些陌生。
但教育,其實很難離開發自天然的“啟蒙”。比如“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若非親眼看見穿梭蓮葉的游魚,又怎會與詩句產生內心深處的共鳴呢?
如何在城市環境裡為自然教育留出一塊地,這所學校的做法其實是個啟發。在樓頂種向日葵,確實是“螺獅殼裡做道場”。具體到各個學校,其實也都可以結合自身的情況,想方設法讓學生有親近自然的機會,增加類似的課程設定。
教育,不只是實用主義的知識灌輸,也包括人文主義的精神塑造。如何讓學生成長為一個大寫的“人”?見識雲捲雲舒、花開花落的自然,當然是題中之義。
責任編輯:李勤餘
校對: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