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去年年底,牙膏廠推出了十二代酷睿,除了C位的大小核架構和19%的IPC(每頻率效能)外,還帶來了DDR5和PCI-e 5.0。不過,現階段來說,DDR5價格有一定的門檻,16GB的普條已經近1400;pci-e 5.0基本上只能遠觀,顯示卡沒有支援的,pci-e 5.0固態硬碟主控倒是有,然而pci-e 5.0的SSD貌似只有伺服器級別的產品。伺服器級別的屬性產品,除了各種安全性外,最大的特性就是貴。我知道,有人會給我槓什麼ecc記憶體之類,咱家只談行貨正品,洋垃圾非正常渠道的不在本文討論範圍。
雖然說顯示卡降價怕是上半年都指望不上(老黃說,40系列出來,30系列給大家一個痛快的價格。至於你信不信,至少我是不信了),但是對於有剛需的朋友來說,該升級還是要升級的。升級平臺的話,即使沿用DDR4記憶體,門檻同樣不小。最為經濟實用的還是升級一下記憶體、硬碟之類的。前者要看主機板以及晶片組的支援,這個我們下一篇再談,咱家先來聊聊硬碟升級。
規劃篇:
硬碟升級的話,對於打算擴建教師樓、學習資料寶庫或者屯片的朋友來說,也只有10TB或者更大的機械硬碟可選。對於需要臨存各種素材進行創作,或者狂熱3A大作玩家來說,超大容量的SATA3 SSD也是不錯的選擇,畢竟6Gbps的速度又不是不能用。
更高速的選擇當然是M.2 SSD,M.2 SSD的種類非常多。早期的雙卡口,sata3介面的老產品基本上看不到了,其他退市的老產品也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就相當於我們小時候的兒歌,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現在還有啥存在意義?現在別說一分錢,一塊錢,有現金在身上的都不多了。
現時選購M.2 SSD最低消費也是nvme協議、PCI-E 3.0 4X介面的產品。PCI-E 3.0 4x的M.2 SSD市面上常見的又有兩種,一種是入門級,讀取速度僅有2000MB/s左右的;另外一種是讀取速度超過3000MB/s的中高階產品。
別以為,讀取速度超過3000MB/s的中高階產品就一定很貴,上圖的金百達k230pro就是一款價格親民級的產品,而且速度和跑分也是可圈可點。
至於PCI-E 4.0產品需不需要?一句話,速度翻番,這個理由夠吸引了嗎?
要說最早支援PCI-E 4.0的平臺的莫過於Ryzen 3000系列處理器搭配5系列的晶片組的組合。理論上,B450晶片組也能開啟PCI-E 4.0,但是後面升級BIOS又把這個給遮蔽了,而且B450壓根就沒有原生的PCI-E 4.0 4X頻寬的M.2槽,除非另外購買PCI-E 4.0轉換M.2的卡。
如果需要Intel平臺的話,比較實惠的就是十一代酷睿i3+B560晶片組的方案,單從遊戲效能而言,並不會跟中高階的平臺有太大的差距。
當然了,即使平臺不支援PCI-E 4.0,4.0的M.2 SSD還是可以向下相容3.0的,雖然發揮不出完整的效能和速度,但是至少保證相容性、穩定性完完全全一致。
前面說了PCI-E 5.0 SSD僅僅在廠家的路線圖上面,離鋪貨還是有點遠。換言之,PCI-E 4.0 M.2 SSD至今還是速度之王。那麼,這個比起PCI-E 3.0速度翻番的頂爺,會不會價格也翻番。當然不會,我手上的這款金百達K260pro還是一款千元內TB級別的PCI-E 4.0 M.2 SSD。
金百達的產品先後接觸過記憶體和SSD,相容性和穩定性都是妥妥的,而且價格都是走親民路線,印象不錯。M.2 SSD的包裝都沒啥看頭。和現在主流產品一樣,金百達K260pro也是一款2280規格的產品,預設是不帶散熱片設計,看來對於散熱這一塊很有信心。
前面說了,支援PCI-E 4.0的平臺並不是太難,最早期的aMD Ryzen 3000系列搭配X470主機板即可,我第一次使用PCI-E 4.0 M.2 SSD就是銳龍Ryzen 3700搭配某主機板廠的第一代PCI-E 4.0 M.2 SSD產品。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其散熱片,小小的SSD上面使用巨大的純銅散熱片,壓根不給筆記本使用者一點點機會。
現在用PCI-E 4.0 M.2 SSD低了很多,幾百塊的B560晶片組主機板,搭配千元級別的十一代i5處理器即可。而且,類似於金百達K260pro這一類,不需要散熱片就可以輕裝上陣的產品越來越多了。
忍不住還是要反覆提醒,安裝之前請查閱說明書。現在的主機板,除了最低端的H510、H610之類的,基本上都有兩條或者以上的M.2 SSD槽,敬請查閱主機板,認清楚到底那一條才是PCI-E 4.0並且是直連CPU的槽。昨晚還有KOL大神非要跟我槓,說直連和非直連不過就是5%左右的效能差距而已。5%的效能,怕是超記憶體都不應能獲得呢.........
順便一說,H510和H610都沒有PCI-E 4.0 4X的M.2槽的。為了上面那句話,我查閱了三大廠家的十五款以上的H610才確定。這個就是不會做流量,不會搞熱點的DIY玩家和流量大神的最大區別。AMD入門級平臺,A320據說可以升級BIOS支援新CPU,但是PCI-E 4.0 4X的M.2槽沒有,老的B450沒有,最低要B550。如果同價位或者相近的話,個人還是傾向於買X470多於B550主機板。
安裝M.2 SSD很簡單,對著防呆口,別玩大力出奇跡就好了。注意,用個好一點的螺絲刀,別用那種買螺絲送的幾毛錢的貨色,萬一弄丟螺絲了。馬上開啟手機--手電筒,慢慢找。縱裡尋他千百遍,驀然回首螺絲在機箱一角。
不多說,再來聊聊我們的PCI-E 4.0 M.2 SSD。金百達 K260pro也是單面設計,1TB僅僅需要兩塊NAND顆粒就行了,散熱更好,更適合筆記本使用。
SSD來來去去就是主控、NAND、韌體、快取(可選)組成,主控的作用就相當於CPU,韌體就相當於演算法。先來看看金百達K260 pro的主控,採用的是InnoGrit IG5236的控制器,8通道、16TB容量、32/16-bit快取,持續讀寫高達7.0GB/s、6.1GB/s,隨機讀寫降為100萬IOPS、80萬IOPS,最高可以支援16TB的容量。
顆粒方面,金百達KP260 Pro使用了兩枚NC66THA1884512G作為儲存晶片,看型號應該是鎂光的儲存晶片,如今就是國記憶體儲大廠江波龍生產。
金百達K260pro上面還有另外一個國產的元件,同樣是來自江波龍,這是FORESEE系列的DRAM了,容量1GB,配置比較合理。
和過往的金百達M.2 SSD一樣,這種K260pro也是標配有散熱片,但是並提供導熱貼讓使用者自行貼上。要知道,不少中高階的主機板都有自帶一體散熱片,所以讓使用者選用更加合適。
附送的散熱片並不厚重,即使加了散熱片,裝到遊戲本里面也是妥妥滴。
測試篇:
老規矩,先來曬曬測試平臺
CPU:i5 11400
散熱器:酷冷至尊 幻鏡 360水冷
主機板:技嘉 AROUS B560M 小雕
記憶體:金百達 DDR4 3200 幻光RGB燈條
顯示卡:影馳 RTX2060 Super HOF
硬碟:金百達 K230Pro(主盤)
金百達K260pro (從盤)
電源:酷冷至尊GX750 白牌
機箱:酷冷至尊毀滅者500
安裝好以後,建議先用CrystalDiskinfo檢視一下執行情況,保證執行在最佳狀態上面。上圖傳輸模式一項。顯示金百達K260pro是PCI-E 4.0模式,執行在 PCI-E 4.0模式,也就是真正效能全開,可以開測了。
透過AS SSD benchmark、TXbench、CrystalDiskmark、ATTO disk benchmark的測試,金百達K260pro持續讀取能達到7000MB/s以上,持續寫入也有5800MB/s,妥妥的PCI-E 4.0 M.2 SSD的T0隊伍的水平。
而持續隨機讀寫效能方面,4k隨機讀取有70MB/s左右,4k隨機寫入超過270MB/s也是妥妥的T1梯隊水平。
透過3DMARK和PCMARK8的磁碟測試,同樣顯示出定價不高的金百達K260pro卻有旗艦級SSD的水平。對於真正需要大量載入資料的3A大作玩家、影片創作者、設計師來說,可謂如虎添翼。
總結:
記得沒做自媒體之前,已經經常看到什麼手機使用不卡的技巧,說白了就是把所有自動下載的圖片、影片全部關閉,犧牲體驗和便利性換取一丁點的速度。對於經常需要和多方客戶、公司交流,需要儲存各種有用截圖、圖片、文件的朋友來說,這種所謂的技巧純粹害人,與其節流不如合理分配資金。
同樣,至今還是有人吹噓買個最便宜的64GB SSD做系統盤,反正開機速度不差2-3秒的雲玩家。SSD的作用僅僅提升開機速度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獲取所有最常用的應用、軟體全方位的響應速度提升。SATA3 SSD的天花板就是6Gps,大約就是550MB/s;PCI-E 3.0 SSD大約是3000-3500MB/s幅度,而PCI-E 4.0基本上6500MB/s以上。更快的響應速度帶來體驗和效率提升,而且類似於金百達一類的正規廠家,選用的都是大廠正品NAND顆粒,都有3年質保的服務,可靠性更高。
而且,千元不到就可以獲得1TB PCI-E 4.0 M.2 SSD,速度能真正跑到7000MB/s以上,配合中端的板U組合,整機的體驗就上去了。
金百達1TB SSD固態硬碟
¥999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