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張上世紀70年代末某基層連隊戰士存款的移交清單。其特別之處就在於雖然看似是一張存款單,但既不出自銀行,也沒有存款利息,而且在管理人催促領取存款的情況下誰都不情願領取。就是到了對越自衛還擊作戰勝利後,管理人員調動時仍無動於衷,只好移交下來。
這張存款單是從戰友微信裡流傳而來的,作者與存款管理人不曾相識,與存款的戰友也不在一個部隊。但當看到這張存款單時,卻有一見如故的感覺。因為,在上世紀70年代中葉我們入伍後的一個時期,全軍基層連隊普遍開展了“厲行節約、艱苦奮鬥”思想政治教育。其中,有一項實踐活動就是號召戰士們把平日裡節餘下來的津貼交由連隊統一保管,隨用隨取。這樣,連隊就成了戰士們的小銀行。所以,當今天見到這張存款單時也就自然聯想起當年我們連隊開展艱苦奮鬥教育的情景,似乎這張存款單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那時,我們連艱苦奮鬥光榮傳統教育開展的十分紮實,除了在戰士們中間開展存款活動外,還開展了“學傳統、見行動”活動。戰士們從小事做起,自覺把用完後的牙膏外殼收集起來,積少成多,再由連隊運送生活物資的騾馬馱出山來賣給收購站變成現金,用以購買一些諸如樂器、乒乓球拍之類的文化娛樂用品,豐富連隊業餘文化生活。
當時,之所以在連隊開展這樣的教育活動,主要是培養戰士們繼承和發揚我黨我軍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養成厲行節約的良好習慣。也是培養戰士們不計得失、無私奉獻、英勇殺敵精神的重要一課。
大家知道,那個年代我們國家的經濟基礎還比較薄弱,部隊的生活待遇十分有限。全軍實行的是供給制,生活水平較低,每人每天的生活標準僅為0.45元,1.5斤糧食。當年入伍的新兵每月的津貼僅有6元,從入伍的第二年起,在上年的基礎上月薪增加一元。邊防及艱苦地區部隊的生活標準略高於內地,但戰士每天的生活標準也不過0.6元,每月津貼高於內地義務兵2元。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連隊官兵只要祖國一聲召喚,一切行動聽指揮。黨把槍桿子指揮到哪裡就衝鋒陷陣到哪裡,直至犧牲寶貴的生命都在所不辭。
時間到了1978年冬,越南當局侵華行徑愈演愈烈,中越邊境形勢已經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全軍部隊進入一級戰備,這個連隊也將從內地奔赴中越邊防前線。一旦連隊到了前線,就不具備統一保管條件。於是連領導動員戰士們將存在連隊的津貼予以領取自己保管,或者匯給父母,可沒有一人願意領。有的戰士直截了當地說:“反正要打仗了,到了前線也沒處花,還是由連隊統一保管著吧”。有的戰士坦言:“打仗是有犧牲的,如果回不來,就將存款作為黨費交給黨組織”。就這樣,戰士們沒有一個人情願領取,這些存款就和戰士們一起經歷了這場戰爭的洗禮,直到對越自衛還擊作戰勝利後,管理存款的司務長要調離連隊,便把所有的存款如數移交給接手的管理人員,而這張存款移交清單便一直保留在這位司務長的身邊。
這張存款單十分鮮明地告訴人們,我們的戰士來到 部隊不是圖報酬,而是保家衛國,平時為國備戰,戰時為國而戰。如果圖報酬,那點津貼無論如何也不足以使我們的戰士在祖國需要的時候,義無反顧地衝向血與火的戰場。對於幹部而言也是如此。那時,邊防一線的幹部月工資也不過60元,大部分又來自於農村,當時的農村生活也不富裕,靠這點工資也不足以養家餬口。如若家庭再遇上天災人禍,那點工資就更顯得杯水車薪。想必人們還會記得《高山下的花環》這部電影,連長梁三喜的家庭狀況在當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在對越自衛還擊的戰場上犧牲後,留下的遺物是一張620元的欠款單,為償還這欠款,上戰場前專門給妻子寫了一封遺書,告訴妻子這些欠款是父親生前治病借的,如果在戰場上犧牲了,國家有規定,會給予550元的撫卹金,就用這錢把欠賬還上,不足部分再把家裡養的豬賣了奏出70元一併還清。梁三喜犧牲後,連隊幹部在料理他的善後時察覺了他的家庭情,於是,連隊官兵紛紛表示要為連長還賬,可被連長的妻子以及家人一一謝絕。我們的軍人就這樣,為了祖國利益,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勇敢地捍衛祖國領土完整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在現實生活中,像這樣不計報酬、踴躍參戰的真實故事比比皆是。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當年我們部隊參加對越自衛還擊作戰前的那一幕幕動人情景。
那年,隨著那場戰爭的腳步越來越近,我們部隊要調一部分骨幹到中越邊境主戰場組成中堅力量擔負重要作戰任務,各連隊都進行了思想動員。當時,在全體官兵的心目中,誰都清楚上戰場意味著什麼,但沒有一人退卻,人人積極要求上前線。我連一位同鄉戰友這次被挑選率先出徵,他出發前告訴我,一定要在戰場上打出個人好樣來。還說,要是犧牲了,代他安慰父母,叮囑父母兒子是為祖國犧牲的,不要悲傷,多保重身體。出發時,還把平時節餘的20多元錢交給我,叫我利用回老家探親的機會交給他父母。就這樣毫不猶豫地提前奔赴了前線。
而在我們整個部隊要調防中越前線時,全體官兵的表現更是令人深受鼓舞。當接到上級調防命令後,連隊召開參戰誓師大會,人人寫決心書,個個在會上表決心,士氣十分高漲,沒有一人流露出知危而退的情緒。出發前夕,連隊特地安排了會餐,食堂裡戰士們舉杯共盞,以酒壯行,乾杯聲震耳發聵,展現出壯士出征前的那種壯烈場面。
如今,40年過去,這張存款單已變成老黃曆,這些當年青春似火的戰士也步入花甲之年。而這些曾經從戰場上回來脫下戎裝的退役軍人,不變的是初心,不變的是軍魂。在這些軍人看來,他們永遠是年輕,祖國永遠在心中,當祖國需要時,他們毅然會老當益壯,像當年一樣勇敢地衝向新的戰場,為保衛國家安全貢獻餘熱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