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亞馬遜封店事件源於刷單評論造假,平臺與商家之間的博弈甚至矛盾總是存在,此次封店也給了商家重新審視跨境電商的機會。那麼,亞馬遜的封店潮背後有什麼玄機?中國跨境電商的未來又會如何?本文就此展開分析,一起來看下。
今年4月底,亞馬遜以賣家刷單評論造假、用禮品卡操控評論為由,對中國賣家發起了史上最嚴封店潮。5萬賣家店鋪資金被凍結,大量庫存要從亞馬遜倉庫移走,賬號解封遙遙無期。
這場封殺在7月和8月達到高潮。撐起國內跨境電商半壁江山的深圳,在這一輪封店中損失慘重。勢力範圍最大的“坂田五虎”和“華南城四少”險些團滅——藍思、澤匯、傲基、有棵樹等跨境電商,被封殺店鋪數百家,每年數十過百億營收分分鐘不保。
為了活下去,“亞馬遜三傑”之一的帕拓遜大幅降薪。從8月6日起讓技術崗進入半年停工期,第一個月發80%工資,其餘每月按深圳最低工資(2200元)的80%支付。有棵樹母公司天澤資訊在公告披露,資金被亞馬遜凍結1.3億元,在職員工人數從今年1月的2800人下降到目前1400人,其中主管級別離職280人。
總之,大賣家降薪裁員,中小賣家面臨破產。
很難想象,這是一個過去在政策激勵、疫情催化急劇發展的行業,但從“深圳灣一號的房子都被做亞馬遜的買了”,到如今飯碗都保不住,才過去半年而已。中國跨境電商短短時間經歷冰火兩重天境遇,而這場封號潮目前還沒到結束的時候。
那麼,亞馬遜的封店潮背後有什麼玄機?中國跨境電商的未來又會如何?
一、機制:刷單背後的流量分配
刷單,類似於商家的“外掛”,指透過虛假交易,繞過平臺的規則來獲得更好的排名。這個灰色行業,在電商平臺發展之初,便如影隨形。
論刷單行業的祖師爺,不能不提2014年被稱為”刷單第一人”的葛峰。那幾年,他鑽了淘寶的漏洞,分了公司20人做刷單生意,有專門的財務、資料和運營部門支援。
一個月至少賺5到10萬,在微博高調炫富被指“雙十一”一天刷出一臺法拉利。高調如他被淘寶約談處理,隨後其幾乎刪光所有關於刷單的微博、微信,不久便隱退江湖[1]。
刷單行業卻久禁不止,與平臺玩起了貓鼠遊戲。2016年,針對電商、O2O等網際網路業務的刷單規模就突破了6000億,相當於淘寶當年GMV的五分之一[2]。當中國電商賣家出海,搞起刷單,那簡直就是降維打擊。
刷單買手會按照要求,先在亞馬遜搜尋商品名稱,在搜尋結果中瀏覽3-5分鐘,模模擬實買家“貨比三家”的行為;再點選目標店鋪的商品,瀏覽商品頁面3-5分鐘,讓一切看起來像一個真實購物的買家,然後再進行下單操作,以此“欺騙”亞馬遜的識別系統[3]。
在早期,亞馬遜商家也會打電話給消費者求好評,平臺隱藏電話後,商家改寄明信片,地址也隱藏後,商家就發站內信。為了聯絡到消費者“A*y”,商家會給上百個暱稱類似“Amy”或者“Any”的消費者發訊息[4]。
但這種模式到底費時費力,搞不好還會被投訴。亞馬遜賣家很快就發明了另外一種流派,簡單來說往包裹裡塞禮品卡,告訴使用者如果給予好評可以返現或折扣優惠。這種在國內司空見慣的刷單小竅門,卻是亞馬遜平臺嚴厲禁止的。
今年5月,感覺到亞馬遜封殺在即,一些嗅覺靈敏的賣家緊急搶救北美等海外倉包裹,撈出禮品卡[7]。
根據億邦動力報道,“刷單/測評+投廣告”是亞馬遜賣家獲得流量的兩大傳統藝能,就算保守來說,基本上賣家有20%的營銷預算是留給刷單/測評的。刷單的原因很簡單,是要提升商品在電商網站上的排名。
亞馬遜站內搜尋排名的演算法完全按照“相關性、轉化率、留存率”三方面綜合打分[5]。在這套機制下,流量分配會向核心單品傾斜,更重視產品的質量和口碑。舉例來說,國內大多數電商平臺,買家不點評,系統會預設好評,亞馬遜則不會。只要有一個差評,亞馬遜上的排名就會直線下降。
拿國內平臺對比,淘寶和拼多多,前者的商品排名更看重商品的瀏覽量、銷量以及店鋪的評分;拼多多則看重商品的便宜程度和銷量,透過爆款競價機制,向用戶展示同品質中最低價商品[5]。
也就是說,淘寶上的商品可以靠打廣告的方式衝瀏覽量,從而提高排名,拼多多則可以靠降價來打造爆款,亞馬遜上的邏輯則是“酒香也怕巷子深”。賣家產品越好,越迫切藉助刷單把排名提上去,這樣能吸引真實的買家,再得到真實的好評。
據報道,亞馬遜2020年每天會審查將近1萬個產品頁面,檢視是否有刷單評論。問題是,以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為什麼現在眼裡揉不進沙子了呢?
二、整治:重奪流量並創收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亞馬遜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是自營電商,營收佔比在5-6成的範圍,但第三方服務和廣告的收入在近年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2000年,貝索斯意識到單純靠自營中小規模B2C的商品能取得的成功有限後,便開始把平臺開放給了第三方賣家。得益於平臺的流量以及服務——第三方賣家能夠與亞馬遜自營的品牌共用一樣的物流倉儲配套服務——亞馬遜吸引到了萬千賣家的入駐。
2017年,第三方賣家的銷售額更是首次超過了平臺自營的銷售額。
由於亞馬遜的推薦機制讓優質品牌獲得更多的曝光機會,亞馬遜的優質賣家價值自然更大。亞馬遜上排名前10000的賣家被視作頭部。中國商家在頭部賣家中的佔比在2020年初達到49%,比美國還多了2%。
早在2015年,亞馬遜就婚紗、平衡車、移動電源和口罩等產品封殺過中國賣家,當時主要針對的是產品質量和專利。這一次則對準了主營3C電子、日用家居和運動品類的賣家,而這些品類正是中國頭部賣家的主流經營範圍。
關於打擊的原因,中美關係說、亞馬遜被反壟斷合規說、新CEO上任說等猜測甚囂塵上。但即使拋開這些外部因素,亞馬遜的整頓也勢在必行,因為大量中國賣家刷單已經損害了亞馬遜、平臺商家和使用者的長期利益。
首先,亞馬遜第三方平臺業務主要賺的錢來自佣金。針對圖書、軟體、電子配件等品類,亞馬遜一般會抽取15%的佣金,服裝配飾以及珠寶甚至會抽得更多。與之相比,天貓抽取的佣金大概0.3%-5%的範圍,廣告收入是絕對的大頭。換句話說,都以平臺屬性來衡量的話,亞馬遜賺的是抽成費,阿里賺的是廣告費。
2019年,亞馬遜佣金物流的營收佔比為19%,是公司的第二大營收來源,僅次於自營零售,廣告收入佔比只有5%。作為對比,阿里巴巴的廣告營收佔比將近39%,佣金為16%。
刷單行為破壞了平臺分發機制,容易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破壞了亞馬遜的飛輪效應。
簡單來說,亞馬遜透過開放平臺吸納大量商家進駐,讓使用者可選擇產品大大增加,透過收會員費又可以提高購物頻次。隨著使用者越來越多,亞馬遜的上游議價能力提高,使用者又可以買到更便宜的產品,從而提高商品的銷量,吸引更多商家入駐。
而刷單不僅使使用者無法買到真正優質產品,長期下來,造假賣家驅逐誠信品牌賣家,使用者會減少到亞馬遜購物,導致越來越少商家進駐,最終導致平臺GMV下降。那麼亞馬遜第三方開放平臺賴以生存的抽成費也就岌岌可危了。
其次,賣家營銷一般分為刷單、站內廣告以及站外引流三種。如前文所說,產品過硬的話,刷單是最行之有效的推廣方式。在肅清刷單行為後,想要推廣,短期內就只有老老實實投廣告了。這也解釋了亞馬遜最近廣告收入的暴漲。
多數賣家其實只會花5%-8%的營銷費用在廣告上。無法刷單後,賣家站內廣告的花費可能翻倍[6]。而在亞馬遜上打廣告的費用也變貴了——2020年,亞馬遜廣告的平均點選成本為0.85美元,目前這一成本上升到了1.2美元,漲幅超過40%。
這種投入反映到了亞馬遜2021年第二季度的財報上。報告期內,其他(廣告)營收為79.14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上漲了87%。
這一輪封店,既是亞馬遜對流量分配的整頓,也是為廣告費增收的手段。
未來怎麼開店,則成了中國商家需要思考的問題。
三、分野:第三方還是自建
目前B2C賣家做跨境電商,主要有兩種路徑選擇:
1)進駐第三方平臺運營,依靠亞馬遜、eBay、速賣通和wish等海外電商平臺開店。這也是目前主流的方式。按賣家的風格,可以分為鋪貨型賣家和品牌型賣家。
前者進駐的平臺不侷限在亞馬遜,傾向於以量取勝,哪裡有店就開哪裡。比如2011年成立的易佰網路。它避開了服裝、消費電子等更新換代快、滯銷風險高的品類,選擇從家居園藝、健康美容、汽車摩托車配件、工業及商業用品等藍海品類切入,SKU在40萬個左右。
2019年底,公司在各平臺共開設1614家店鋪,同比增加近一倍。在阿里旗下的速賣通(345)的開店數量還高過亞馬遜(334)。
品牌賣家,則希望打造自有品牌達到品牌溢價目的,比如賣充電類產品的安克創新。公司已經形成了品牌效應,銷售費用與收入相當的傲基科技相比,要低15%甚至更多。
研發費用率卻常年超過5%,是後者的4-5倍。安克創新的精品化,與亞馬遜重產品的推薦機制相符,公司有七成的銷量來自亞馬遜渠道。
不過,在亞馬遜上的生意可能越來越難做了。一方面,要面臨同行的內卷,另一方面,還要面對來自亞馬遜自營產品的”不正當競爭”。
歐盟去年指控亞馬遜利用大資料,使其自營能夠銷售最暢銷產品,這一行為損害了第三方賣家的利益。2019年,羊毛運動鞋品牌Allbirds的管理層控訴亞馬遜山寨了自己的款式。亞馬遜的這個新自有款,售價只有Allbirds品牌的一半。
第三方平臺和賣家之間的關係是動態的,總可能在”客大欺店”和”店大欺客”之間搖擺。雖然亞馬遜的這一波封店,可能讓商家投入其他第三方平臺的懷抱,但其他平臺積累足夠的流量後也可能出現類似的情況。
2)賣家自建獨立站點,透過自有電商平臺進行銷售。平臺可能是綜合性的,也可能是垂直性的,比如專注女性快時尚的SHEIN。
這種自有電商與第一種模式的最大區別在於流量。賣家無法抱現成流量的大腿,需要自行引流,但它不用擔心來自第三方平臺的壓力、資料全部掌握在自己手裡,上限更高。
中國B2C跨境電商自建平臺SHEIN,2020年營收翻倍至近100億美元,連續第八年營收增長超過100%。在美國,它的風靡程度已經可以和亞馬遜比肩了。
就自身而言,SHEIN的成功依託了兩方面。首先是國內高效的服飾產業供應鏈,這使它能夠用快反+低價的生產策略並主打價效比。
2019年,SHEIN共上新15萬款,遠遠甩開Zara每年的1-2萬,同品類價格卻只有後者的一半。其次,SHEIN在成立的第三年(2011)就開始利用網紅在臉書、推特等社交媒體上推廣。那時的合作比較便宜,網站幾乎所有流量都來自於KOL的引流。
就環境而言,美國電商的格局更加分散,CR5的市佔率(54%)甚至低於中國阿里一家的市佔率(56%),業態也更豐富,除了亞馬遜和eBay,蘋果官網、傳統商超沃爾瑪的線上部分以及家居建材的垂直電商平臺家得寶,也都出現在了前五的榜單中。
四、尾聲
平臺與商家之間的博弈甚至矛盾總是存在。這一點,歷史甚至不只是押韻,而是直接重複了。
2013年12月5日,超過3萬名淘寶小賣家聚到語音聊天室。他們心中有兩處不滿,一是淘寶打假造成對小賣家的誤殺,二是天貓和淘寶沒有一碗水端平:天貓上的大賣家刷單沒有關係,淘寶上的小賣家一刷就被遮蔽。淘寶這一輪整治中,超過6萬商家遭到了懲罰。
近乎嚴苛的淘寶打假,也使得淘寶漸漸摘下了“世界上最大假冒偽劣市場”的罪名,成就了優衣庫、雅詩蘭黛等一眾品牌在天貓上的輝煌。
當平臺監管趨嚴,正是行業加速分化的時機。具備自有品牌的優質賣家,將具有更強的壁壘和盈利能力,由於“鑽空子”越來越難,新賣家突圍難度將進一步加大。
過去十幾年,跨境出海行業的蒸蒸日上,離不開中國強大製造業、完備供應鏈以及人口紅利的支撐。但行業飛速發展的同時,也是亂象叢生、野蠻生長的階段。
這次亞馬遜的封店,為中國賣家提供了一個審視跨境電商的契機。如果封店潮能成為“中國製造”到“中國品牌”的催化劑,從長遠來看,也算是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參考資料:
[1]起底網店刷單者:自稱一天刷出一輛法拉利,中國經營報
[2]淘寶刷單產業規模突破6000億,艾瑞網
[3]潛伏在跨境電商的刷單大軍,億邦動力
[4]亞馬遜中國賣家:刷單越來越難,卻停不下來,南方週末
[5]亞馬遜的流量分配機制為何利好優質產品/品牌商發展?國盛證券
[6]如果不刷單了,亞馬遜賣家們的流量從哪裡來?億邦動力
[7]跨境電商“深圳五虎”被亞馬遜悉數封號,合規難題亟待解決,21世紀經濟報道
[8]天時地利人和,中國製造到中國品牌的另一條路,東吳證券
[9]亞馬遜封號之後,環球雜誌
作者:李健華;公眾號:遠川商業評論
原文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dLmTQ-3K7DH1eVXjCtJcGQ
本文由 @遠川商業評論 授權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