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變暖形勢愈加嚴重的今天,發展低碳經濟、植樹造林等話題經常被環保組織提起。地球之肺亞馬遜熱帶雨林的大火和澳大利亞山火,讓大家更加擔心現在地球森林的狀況。
澳洲山火集中範圍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地球上的原生森林每年都在以驚人的速度消失。如今全世界各國都在提倡退耕還林,使森林重新繁茂,有些激進派甚至覺得如果將絕大部分陸地都種植樹木,那麼全球變暖就會停止。
二氧化碳全球釋出特性圖
這樣激進的說法引起了不少人的反對。如果大家看過3.06億年前的地球狀況,就會發現森林並非越多越好,那時的遠古森林茂密高大,卻為後來的災難埋下了禍根。那麼3.06億年前的地球又是什麼樣呢?
3.06億年前的地球
大家都知道,地質學家根據發現地下的化石物質將地球的演化分為了許多不同的時代。3.06億年前正是“石炭紀”,這一時代延續了6500萬年左右,開始時間是3.55億年前,結束時間則是2.95億年前。
由於6500年的跨度還是比較漫長,因此地質學家又將其劃分成兩個小部分。一個是始石炭紀,另一個則為後石炭紀。後石炭紀的時間在2.9億年前到3.2億年前。至此,3.06億年前所處的具體時代就十分清楚了。
這一時代的氣候十分溼潤,非常適合植物的生長,所以這森林異常茂盛。石炭紀的森林主要由喬木和灌木組成,出現了許多高大的樹種,比如石松、木賊、特殊的蕨類。
石炭紀後樹木形成煤炭
以木賊為例,這種樹木的根莖十分粗長,長度可以達到20㎝到40㎝,其根莖深深扎入泥土中,吸取到了豐富的養分,以供其快速生長。
從上文的時代劃分可以看出3.06億年前的地球正好處於石炭紀的晚期,這時的大陸並未分開,而是連結成一片的“超級大陸”,也可以叫盤古大陸。
盤古大陸
在這片遠古大陸上四處鬱鬱蔥蔥,約99%以上的面積都被針葉林覆蓋,這些叢林當中生活著許多昆蟲和兩棲動物,但是一切繁茂在某一天被災難吞噬,而罪魁禍首就是我們覺得百利而無一害的“森林”。
森林過多導致含氧量超標
根據科學家們探究推測,3.06億年前的某一天遠古大陸上連綴成片的森林在某一處發生了“小火災”,這之後火勢迅速蔓延並且愈演愈烈,足足燒了30年。當人們追究背後的原因時卻發現,根源竟是森林太多。
我們都知道森林作為植物,其主要功能就是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再將之轉化為氧氣。這種功能在今天看來無疑是地球上純天然的“空氣清淨機”,可是石炭紀的森林太多,將那時地球的空氣淨化過度了,反而造成了後來發生的種種災難。那時的森林透過光合作用不斷地產出氧氣,使得空氣中的含氧量增加至45%。
要知道我們現在空氣中的含氧量不過才21%左右,雖然生命的出現就是依賴於氧氣,可是氧氣濃度過高真的是好事嗎?
石炭紀的災難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當時樹木的枯枝落葉在地表形成了厚厚的一層原始“煤炭層”,劇烈的地質活動使得地下溫度升高,高溫點燃了這些煤炭,一場大火席捲了整個森林。氧氣此時反而變成了助推力,使得火勢沒有減小,反而快速擴散。根據推測,僅僅幾天,火舌就已經擴散到幾百千米以外的地方,彷彿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它的腳步。
不少科學家稱這次火災為“野火”,與我們現在所說的北極野火十分相似,都是由地表腐敗形成的木炭燃燒而造成的,這種野火開始時主要是在“陰燃”,不易被觀測到,等到火勢蔓延開再發現就已經來不及了。
不過那個時代並沒有人類,即使森林中的動物發現了“火災”,也無法將其撲滅。這場火災,使得石炭紀當中約46%的物種滅絕,人們也將這件事命名為“石炭紀燃煤事件”。
縱觀火災發生的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其源頭都指向了森林。森林的落葉和枯枝構成了地表深厚的碳層,給火提供了燃燒的材料。大氣當中濃度過高的氧氣,又化身成了助推火災蔓延的工具,而使得氧氣含量升高的也是森林。所以,森林在這場災難中可以歸為“始作俑者”。
3.06億年前這場火災告訴人類,森林並非越多越好,會造成巨大的災難,甚至導致種群滅絕。
氧氣過高的其他威脅
瞭解了石炭紀晚期的火災,我們知道了森林過多會導致含氧量升高,氧氣又推動火災蔓延致物種滅絕,這一系列都是連鎖效應。顯然,氧氣雖然是我們維持生命的必需品,但並不是越多越好,那麼氧氣過高對人類有什麼影響呢?
不少前往西藏地區旅遊的人在抵達之後都會出現缺氧的症狀,主要是因為那裡海拔過高,氧氣含量稀薄,所以外地人去了都會有喘不上氣的感覺。可是大家知道嗎?當那裡的居民前往內陸低海拔地區,也會因為氧氣含量太高產生“醉氧”反應。這類反應在醫學上被叫做醉氧症,具體表現為疲倦、無力、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等,有些人形容就像“喝醉酒”。
人體呼吸
雖然高原海拔和內陸海拔相差很多,氧氣濃度變化也很大,但是也不及石炭紀的“頂級富氧量”。可以想象,假如人類去往石炭紀,呼吸一口那裡的空氣可能就能讓我們暈過去,更別提長久的生活了。科學家研究發現,動物和人類進入純氧的環境超過24小時後,就會患上氧中毒肺炎,最終呼吸衰竭。所以說,氧氣含量過高也是可以致人死亡的,而製造氧氣的森林顯然也不能“過於茂盛”。
肺部病變導致呼吸衰竭
此外,含氧量過高對於人類的壽命也會有影響。氧氣會使得生物的生長速度和老化速度一併提升,因為氧氣的攝入過多會加速我們的新陳代謝,新陳代謝過快就會變得極易衰老。
說到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得道長壽的高僧和道士都是居住在高處的山峰上,看來稀薄的氧氣確實對“修仙”很有益,無形中就能延長人的壽命。
恐怖的巨蟲時代
石炭紀除了森林異常茂盛以外,還出現了許多大型昆蟲,因此也被稱為“巨蟲時代”。大氣中豐富的氧氣,給予了昆蟲們向“更大”生長的機會。
根據現在發掘到的化石來看,那時的昆蟲形態都是現在的“超級加倍”。現在的巨型南方蟑螂已經很嚇人了,那時的蟑螂最小都能長到拖鞋這麼大,想想就讓人毛骨悚然。科學家們表示,石炭紀時期所有的節肢類動物都生長得十分巨大,比如蜈蚣的長度或許能達到2.4米,已經和小型蟒蛇不相上下了。總之,石炭紀的陸地上,隨處可見80釐米長的蠍子,將蜘蛛腿伸展可達2.5米的巨型蜘蛛,以及比蜥蜴還要大的蟑螂。
毫不誇張地說,科幻小說當中的“蟲族原型”就有石炭紀昆蟲的影子,並且很難說這些昆蟲當時是不是隻進化了軀體,假如真的進化了大腦,那麼蟲族還真有可能存在過地球之上。當時的空中殺手是一種叫做“巨脈蜻蜓”的生物,它是現代蜻蜓的祖先,張開雙翼長度能達到1米,和老鷹不相上下。
這類蜻蜓喜歡捕食水塘中的兩棲動物。它不同於現代的蜻蜓,巨大的體型和強有力的肢體使得它成為那個時代有名的殺戮機器。
當代節肢動物
巨脈蜻蜓的眼睛擁有360°的全方位視野,強而有力的腿上長滿尖刺,使得它們可以輕鬆地抓住各種獵物。頭部下方巨大且力道驚人的頜骨、強有力的口器, 能夠讓它們迅速地切割併吞食獵物。
科學家認為,那一時代的昆蟲之所以體型如此巨大就是得益於高濃度的氧氣。與哺乳動物不同,許多節肢動物吸收氧氣的方式主要是透過遍佈全身的微型氣管直接吸收。它們身上的氣孔可以隨意地開啟或者關閉,並且呼入的氧氣不需要經過肺部,當然它們也沒有肺。這種直接將氧氣運送至細胞的方式,使得它們可以迅速長大。
假如現在地球上的森林突然變多,氧氣濃度隨之提升。那麼陸地上的昆蟲可能都會像石炭紀那樣進化,我們雖然有武器,可是面對體型巨大,面板堅硬地“巨大昆蟲”,可能也會成為它們的盤中美食。
氧氣與溫室效應
全球變暖的惡劣影響使得我們對造成它的元兇“溫室效應”十分厭惡,漸漸地大家都理所當然地認為溫室效應就是一個壞的現象,殊不知如果溫室效應完全不存在,地球就會變成一顆“冷凍之星”。
溫室效應其實也叫花房效應,正是有它的存在,才使得我們的氣溫保持在一個適宜生物生長的刻度。簡言之,它起到了很好的保溫效果。如今二氧化碳排放過多加重了溫室效應,使得地球出現升溫情況,所以我們迫切地需要“森林”吸收二氧化碳。
地球過度升溫
這種想法是沒錯的,但是森林過多的話就會出現“過度吸收二氧化碳”的情況,這樣大氣將失去保溫功能,地球的表面氣溫將大幅度降低,我們也許會迎來冰河時代。
所以周易當中所說的“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到現在同樣適用,萬事皆要遵從一個尺度。物極必反、盛極必衰的道理適用於整個自然界,3.06億年前茂盛的森林和氧氣就向我們證明了這件事情,不論是碳排放還是植樹造林,只有在科學的限度中進行才是有益的。
科學應對全球變暖
所以,減緩全球變暖的趨勢雖然是如今迫在眉睫的事情,但是如何減緩,實施減緩行為的力度也需要人們仔細考量。植樹造林是必須的,畢竟現在地球的森林面積確實太少了,但是將絕大部分土地都用來種植樹木是不現實的。
假如真的這樣做,不僅我們的科技無法發展,可能還會再度面對石炭紀時代的災難。因此我們應當將更多的精力和資金投入研究新能源,尤其是太陽能、風能這類清潔能源,做到切實減少碳排放,那麼全球變暖的情況一定會有所改善。
此外,大家也可以期待各國的核聚變技術研究,一旦這項技術取得成功,未來地球的能源不僅能取之不竭還能實現0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