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了,想在樓市躺賺只能既講戰術,又講武德。
1)今年還可以繼續打新
前面說了,2021年全國土地成交建面同比下跌22%。
這意味著在可見的1到1年半時間裡,全國新房供應量將不可避免地出現一波下滑;
而位列前二十幾名的核心城市,供應量只會更緊張:
像廣州、杭州、寧波、福州、佛山、無錫這樣的東南沿海發達城市,一些剛需和首改板塊很有可能出現斷貨。
但另一方面,高層喊話和央行操作,也使得新房貸款較存量房市場更為寬鬆。
除此之外,2021年的集中土拍和“三道紅線”造就了一波房企的“國進民退”。
不妨換個角度看——這相當於為芸芸眾生完成了一次排雷。
國央企、城投系兜底,頭部民營房企扎堆拿地之後,品牌端踩雷的風險進一步降低;
而且,許多頭部城市實行指導價,市場透明度遠遠高於存量房。
這樣一來,新房市場的最大不確定性,可能來自於兩點——
一是交付品質;
二是競爭對手。
在“價格雙限”的時代,不少人其實已經對“交付即維權”這事兒麻木了。從二手房市場反饋來看,只要不是房倒屋塌,就沒啥難以接受的。
2022年,或許真正應該擔心的是,那些“價高質優倒掛足,城靚牌響配套好”的房子被對手搶先一步。
2)選擇成長型城市去攢房票
如果可以的話,一線城市的房票真的可以攢一攢。
官宣了4萬億的北京,在城市擴張火候調小數年後,再次迎來一波新的紅利:
譬如金融屬性加持,譬如生物醫藥產業加持,譬如網際網路經濟的聚集效應,譬如那些搬不走的國字頭配套…
老大哥——上海,去年四季度二手房成交量連續4個月上漲,庫存卻已連續4周下跌。
目前,上海成了全國二手房存量最低的城市,且存量還在連續下滑。
長線來講,上海依舊無可取代,近年來落戶端鬆開的口子,能珍惜的一定要珍惜。
再說深圳,儘管去年跌跌不休,但腦子沒坑的都門兒清:
那是強力調控的結果,而非市場自發的表現。
換言之,城市該牛還是很牛,但調控端和信貸端一個太給力,一個太不給力。
可這何嘗不是為調倉和攢房票創造好時機呢?
還有廣州,這座普通人最容易得手的一線城市,在2021年也經歷了一波牛熊轉換。
到了虎年開春,廣州極有可能乘著信貸鬆動的東風走一波去化。
如果你有必須“佔領”一座一線城市的夙願,考慮下廣州吧!
沿著產業中軸線一路向東打新,三五年後大機率不會後悔。對於二線城市來講,筆者強烈建議:
珍惜既得房票,深耕一城,不在能級類似的城市之間做橫跳,減少客場作戰:
譬如南京換杭州、重慶換武漢、鄭州換西安、蘇州換寧波、佛山換東莞…
如果不是出於自住,所有類似操作一律大寫的STOP!
如果今天你仍在三四線城市,我倒強烈建議你:人生總要做一次升艙:
要麼換到省會城市,要麼換到沿海經濟強市,譬如蘇州、無錫、佛山、東莞、寧波、青島這類…
還記得上個月我們聊到的24座GDP萬億城市吧?實不相瞞,選擇“萬億俱樂部”建倉,真的已經是底線了。
不過,這裡面有一例個案,就是廈門。
民富、地小、顏值高,哪裡是廈門人的廈門?分明是全球閩商的廈門…
請把這座城市當成僅次於北上廣深杭的存在。
3)買五年後人們仍願意接手的房子
簡單來說,就是當你的房子滿五之後也有人願意要。
從方法論上講,可以著重考慮三大因素:
配套因素:產業、教育、地鐵、商業
房源因素:開發商、居住品質、設計代差、使用者體驗
以上兩項是決定一處房源長線價值的基本盤,能否穿越週期、穿越牛熊,也是這兩大項、八小項說了算。
如果嫌麻煩,沒關係,還可以有個傻瓜操作——錨定單價因素。
如果預算給力,那就執行上策:
買單價高、面積大的產品,用一張房票去錨定更多毛資產,再用時間將負債轉化為淨資產。
這種操作和房產的黃金時代、白銀時代幾乎是一毛一樣的。
如果預算適中,或者後續現金流並不十分充裕,可以執行中策:
買單價高,面積剛需但功能齊全的房子,用相對溫和的槓桿實現家庭資產增值的五年計劃。
許多人面對這個局面時,會在單價高與面積大之間猶豫許久。
從經驗上看,發揚“奮鬥在前,享樂在後”的拼搏精神,後悔的機率明顯要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