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明景帝朱祁鈺(1428-1457),明朝第七位皇帝,在位7年,年號景泰(1450年-1457年)。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之弟。上期小編為大家講到,明英宗朱祁鎮千里送人頭,土木堡直接被瓦剌部俘虜,被俘之後的朱祁鎮在瓦剌被沒有受到剝削壓迫,與之相反,瓦剌對這位敵國的最高統治者竟好酒好肉伺候著,那為什麼沒有選擇去殺了他呢,已經是俘虜了,
這裡小編認為有兩點原因,一是瓦剌雖勝,但實則是以一隅之力敵全國,如果殺了最高統治者,明王朝內部並不會亂成一遭,反而會更加的同仇敵愾,與瓦剌不共戴天,二為當時俘虜英宗後,瓦剌部實權派太師也先投鼠忌器,於是想了另一種辦法,既然殺了不太好,那就以皇帝為誘餌,嚮明王朝勒索敲詐,緩慢圖之,
代宗登基,勵精圖治
然而令也先沒想到的是,明王朝以國不可一日無君為由,迅速拋棄明英宗,反立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為帝,改元景泰,遙尊英宗為太上皇,而也先以英宗為挾的願望破滅,惱羞成怒,於是帶兵進犯,此時的代宗朱祁鈺勵精圖治,知人善用,重用朝臣于謙為兵部尚書,糾集兵馬,一舉擊敗瓦剌進攻,取得北京保衛戰勝利,也先悻悻而歸,此時的俘虜英宗,對於瓦剌來說,就是個只知道吃喝的廢物,絲毫沒有利用價值,於是也先將其放回,讓這顆老鼠屎去攪代宗朱祁鈺的粥。
北京,紫禁城,代宗剛剛贏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軍政大權都握在手裡,正當其準備要大展宏圖的時候,得知了瓦剌要將英宗放回來,心裡那是一百個不願意,畢竟,誰願意將權力拱手相讓呢?代宗就去找于謙商議,于謙可真是對明朝忠心耿耿,於是進言“皇位都已經穩定下來了,把他接回來也是太上皇,不妨礙你掌管大權,再說了,軍隊都在你手裡,你怕啥?”,見於謙和朝中群臣意見皆如此,代宗遂派遣大臣前去談判,看看瓦剌部開出的條件是否合理,有待商榷。
沒想到這兩位大臣也低估了瓦剌放英宗的決心,根本不走虛的,直接把你家太上皇帶走就行了,於是就這樣,英宗一人一騎回到了京城,代宗見生米已經煮成了熟飯,遂出門迎接,兩人相見即抱頭痛哭,互訴衷腸,而有意思的是,代宗將英宗安置於南宮,尊為太上皇,實則軟禁控制起來,據記載,英宗被軟禁期間經常吃不飽,穿不暖,每日都有錦衣衛嚴密控管,宮門不但上鎖,並且灌鉛,食物僅能由小洞遞入,慘狀著實令人唏噓。
奪門之變,英宗復辟
景泰八年,代宗朱祁鈺病重,有意立自己的兒子為皇太子,此時朝臣中有英宗老臣,和一些想要藉機博取功名的大臣,見代宗病重,於是密謀英宗復辟,改元天順,史稱“奪門之變”,廢代宗朱祁鈺仍為郕王,軟禁起來,一個月後,代宗暴斃,以親王禮葬於西山,英宗以其對自己刻薄寡恩為由,給其諡曰戾,毀其所建壽陵。其妃嬪也都被賜死殉葬,朱祁鈺也成了定都北京後,唯一一位沒有被葬於明十三陵的皇帝。
小編認為,對比兩位同時期的帝王,代宗綜合能力要強於英宗,雖執政時間稍短,但在位期間,知人善用,勤於政事,澄清吏治,擊退瓦剌的入侵,對軍政、經濟等方面進行了整頓和改革,推動明朝政治由亂而治,漸開中興,可謂英明之主。
而英宗之前,每一位順利繼位的大明皇帝,都有一段時間實習期。朱棣靖難時,長子就留守北平,當皇帝的時候,太子長期在南京監國。而朱棣由於徵北,朱瞻基隨之跟到北京,也經常留下監守。到仁宗在北京登基後,朱瞻基又作為皇太子在南京監國(做太子監國雖然時間短,但加上北京監守的時間則不短了)。可以說,仁宗宣宗父子,都有歷經戰陣+南北二京的經驗。到英宗這裡,是第一個“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繼承人,既無出征戰陣,也不曾監國京城,唯一一次御駕親征就被俘虜,功不抵過,在為政作為上,與代宗比即有些相形見絀了,你們是怎麼認為的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