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在軍事上的失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水戰的失利。
長江中下游地區江湖密佈,水網交織。誰控制了江面水面,誰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便捷的水上運輸更是天京最重要的物資生命線,如果失去對江面的控制,太平天國覆亡,只是遲早問題。
太平天國前期確實有一支龐大的水師,有專門的水營與水軍將領。從武昌到江寧的千里江面,全軍大小船隻萬餘,船帆遮天蔽日。但到了後期,長江上穿梭的都是湘軍水師與西方列強的武裝輪船,江面被封鎖,天京成了一座孤島,僅存的太平天國水軍將領成了陸軍將領,在陸地戰場上奮戰。
太平天國水營到底經歷了什麼?失敗得如此徹底?在戰場上影兒都不見?這或者可以從曾經的水營統領,後來卻棄船上岸成為陸地將領的航王唐正財的經歷中找找原因。
唐正財,又名唐正才,湖南道州人,又有說法是祁陽人。一直在長江兩江兩湖之間以販賣木材、大米為業。因為長了一把大鬍子,外表粗獷,人稱唐鬍子。這位唐鬍子經常來往江面,精通水性,力氣又大,善使大刀,還有一手搭架浮橋的好本領。他生性豪爽好客,喜愛結交朋友,與長江上不少商船水手關係都不錯。
1852年年底,太平天國大軍入湖南,向益陽、嶽州進軍。其中嶽州扼守洞庭湖與長江的出入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湖北巡撫常大淳受命在此沉船堵塞洞庭湖與長江江面。唐正財的運米船剛好到此,被困在嶽州不能透過。
但真等到太平軍殺到,防守嶽州的清兵卻是不戰自潰。12月13日,太平軍發現嶽州“城門大開,無人把守”,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槍都不放一下就拱手讓給了太平天國。
攻克嶽州之後,太平天國派人四出向老百姓“講道理”,就是傳播反清思想和“太平天國小天堂”的美好願景。據說唐正財就是聽了“講道理”之後,幡然大悟投奔。剛好東王楊秀清正在招募水手,唐正財不單自己來,還利用個人關係帶來了滯留在嶽州的成千上萬糧、鹽船水手!楊秀清自然大喜!唐正財會操船,又能招募與統領水手,正是太平軍最需要的人才!唐正財被封為典水匠,職同將軍,大小船隻,皆歸調遣。太平天國也有了自己的水師,總計約2萬餘人。
除了水師,太平軍在嶽州還獲得了相當充裕的軍資,包括糧食錢銀、炮械火藥。傳說中還發現了吳三桂埋藏在嶽州城裡邊的大炮與火藥。當然,大炮有可能,火藥就太扯了,畢竟已經過了兩百多年。
有了足夠的船隻和充足的物資,又打開了長江的門戶,太平天國全軍開始水陸並進,向武昌進發。12月22日攻克漢口、漢陽,開始圍困武昌。但長江、漢江風波險阻,為方便部隊調動,唐正財奉東王之命,發揮自己特長,從24日開始,動員將士“以所擄船為浮橋,鐵索環之”。建成兩座浮橋,“一通漢陽,一達漢口”,太平軍在橋上如履平地,“省城九門被其合圍,水洩不通”。武漢三鎮的交通被打通,同時切斷了武昌的運輸線,城中士氣大受打擊。
這兩座浮橋自然成為清兵的眼中釘,巡撫常大淳出重賞:“能毀江上一浮橋者,賞銀五千兩;上下流二浮橋全毀者,賞銀萬兩;燒燬一賊船者,賞銀二十兩。”有如此重賞,卻沒有人敢去毀橋,城中士氣之低落由此可見。
1853年1月12日,太平軍用地道炸藥轟塌武昌城文昌門,攻破起事以來的第一座省會,常大淳舉家自殺。楊秀清論功行賞,正式將水師升為水營,以唐正財總統水營事務,水營分為前、後、左、中、右五軍,後來更分為九軍,太平天國的水師正式獨立建軍。
1853年2月,太平天國放棄武昌,全軍水陸並進,萬餘艘船隻載運將士及老幼家眷、貯運糧食物資,一路沿江以下,攻破江寧,定都天京。唐正財被封職同指揮,再加恩賞丞相,不過太平天國的“恩賞”並不值錢,要多少封多少。到了10月,升為殿左五指揮,提督水營事務。唐正財於天京儀鳳門外築營,管理調遣上行下行的舟船。
當時清軍的綠營長江水師衰廢日久,根本不是太平天國水營的對手。太平軍下取鎮江、揚州,上徵安徽、江西、兩湖各省,糧草物資源源不絕從長江運輸進天京。清軍雖然在天京城下有江南大營,但始終無法圍困天京,原因就是有水營的存在,這段時間可以看作是太平天國水營的全盛時期。
但水營的隱憂,此時已經出現。首先,洪秀全、楊秀清對水師根本就沒有太多重視,雖然水營獨立建軍,在使用上卻更多作為陸地部隊的輔助,船隻主要用於運輸各種物資。這從唐正財的職級上就可以看出來,雖然統領水營,級別只是將軍、指揮,上邊還有檢點、丞相。當時太平天國王府裡邊,很多做著各種雜務工作的人,都“職同將軍”。如東殿(東王府)的參護,也就是牌刀手,職同將軍,有一千六百人之多。一堆負責楊秀清出行的各種典官,如典東輿,典東馬等等,也是職同將軍。甚至楊秀清身邊負責舉旗的大旗手“職同檢點”,比指揮還高一級!
其次,唐正財是一流的行政管理人才,但並不是合適的作戰統帥。水營的船雖然多,絕大部分都是民船,船況參差不齊,有些還是被清兵鑿沉堵塞航道後撈起來修復再用。唐正財並沒有對船隻進行分類,戰鬥一來就全部變戰船,要運兵、運輜重就全部變兵船、運輸船。這些船新舊不一,大小不一,航速吃水不一,堅固程度也不一樣,根本就不適合編在一起作戰。水師更沒有進行陣型、作戰方面的訓練,水手多數只懂駕馭船隻,不懂得如何水戰,打起來完全就是靠船多,搞“艇海戰術”。
其實太平天國裡邊有一人,比起唐正財更適合率領水師,這個人就是原來天地會“往來茭塘一帶,出沒無常”的艇軍首領羅大綱。可是,羅大綱到了太平軍後,卻是任命為左二軍軍帥,成了陸軍將領,不得不說是一大遺憾。
最後,水營有自己的船廠,但一般只是對船隻進行修復,較少建新船,補充的速度遠低於戰損的速度。這也是因為船廠缺乏做船的原材料——木材。並不是所有的木材都適合造船,當時出產堅固造船木材的兩湖、江西得而復失,供應斷絕。天京城內大建王府官署又要用木材,留給水師的,能有多少?
清廷方面也深知綠營長江水師不堪戰,就從其他地方想辦法。1854年年中,廣東水師副將吳全美從廣東帶來一批紅單船,紅單船本來是海商用船,船大堅固,安裝火炮二三十門,火力兇猛,船上舵工、水手都是父子兄弟,不會鬧矛盾,一遇敵就合力向前。太平天國水營的那些民船根本就不是對手,天京糧道也因此堵塞,與江對岸聲聞不通。
為對付紅單船,唐正財奉東王命令,造木排,在木排上列樓櫓城牆,排布槍炮,號為龜船。同時也在船廠仿清軍船式造專門的戰船,教健兒習水戰。但缺乏木材的頑疾不除,百般經營,都無濟於事。
對水營而言,最大的威脅,還不是紅單船,而是曾國藩的湘軍。
曾國藩從組建湘軍起就很重視水師,在長沙成立湘軍陸師的同時,就在衡州全力建立水師。曾國藩仿照廣東戰船樣式,集合衡州、永州工匠,在衡州設總廠,湘漳設分廠,製造戰船。並在湘潭、衡州招募船戶水手為水兵,用廣西炮手為教習,編成水師五千人,共分十營。曾國藩還親自寫下《水軍得勝歌》來進行教導。湘軍水師統領,如彭玉麟、楊嶽斌(楊載福)等,日後都官至總督,成為位高權重的封疆大吏。
1854年2月25日,湘軍正式成軍。當時太平天國西征已經深入湖南,唐正財也統領水營進入湘潭。
為攻破長沙,太平軍分別佔領了長沙南、北的湘潭與靖港兩地。湘軍水師與靖港的太平軍水營交戰,遭到慘敗。但同一時間,湘潭之戰卻是太平軍大敗,西征軍被迫放棄了從湖南進入兩廣的作戰計劃,收縮回湘鄂交界處。
接下來從嶽州城陵磯戰役開始,到武昌、田家鎮、半壁山,因為指揮失當,太平軍一路潰敗,水營損失慘重,船隻被焚數以萬計,元氣大傷,全軍一直敗退到江西九江、湖口。幸得翼王石達開親臨前線,用計將湘軍水師的輕便戰船引誘入鄱陽湖,馬上堵塞湖口,將大船留在江面上,湘軍水師被分割為長江和內湖兩部分。太平軍乘夜擊破沒有小船掩護的湘軍大船,曾國藩座艦也被羅大綱奪取,湘軍大敗,戰線才穩定下來。
這次太平軍反敗為勝,湘軍損失巨大。但湘軍在湖南、江西等地擁有眾多造船廠,資源豐富,可以製造、維修船舶,補充戰損,太平軍的水營則是越打越少。
湖口之戰後,翼王石達開也看出水師的問題,準備開始一項龐大的造船計劃,建立新的水營。但1856年天京事變之後,翼王出走,軍心動盪,唐正財更加孤掌難鳴。
唐正財此後一段時間,都被安排到安徽蕪湖,負責運糧以及籌劃天京興修諸王府所需的建築材料,遠離戰場。
1857年10月,經過整頓後的湘軍水師與太平軍水營再次在湖口激戰,此役太平軍水營僅剩的一千多條戰船被全部燒燬,湘軍外江、內湖水師會合。曾國藩高興地大叫:“三年積憤,雪於一朝”,又說內湖水師“從此重遊浩蕩之宇”。
到11月中旬,湘軍水師和吳全美統領的長江下游清軍水師匯合。至此,太平軍基本喪失了對長江的控制,僅餘的舟船也轉隸各省、各將領,唐正財成了真正一無所統的光桿司令。
1858年夏天,洪秀全恢復五軍主將制度,唐正財轉隸前軍主將陳玉成麾下,統帶英王右大隊,徹底變成陸軍將領,隨陳玉成轉戰各地。
失去水營助戰的太平軍,如折一臂。安慶戰役期間,湘軍水師就在江面上嚴密包圍,配合陸師截斷城內補給供應。曾國藩在圍困之時,向清廷奏報:“發逆之橫行在陸不在水,皖、吳官軍之單薄亦在陸而不在水”。太平天國陸軍戰鬥力強大,卻未能建立同樣強大的水師,最後為敵所敗。
1862年5月,陳玉成被苗沛霖出賣,旋遭清廷殺害。唐正財迴歸天京,太平天國王爵開始濫封,他也被封為“殿前濟川涉遠頂天扶朝綱航王撐千歲”。
“濟川涉遠”“航”和“撐”,明顯與之前統領水師的經歷有關,但此時水師統帥已成為陸師將領,看著這種王號,不知唐正財作何感想?
就在同一年,李秀成率軍第二次進攻上海,戰事對防守上海的清洋聯軍越發不利。在緊要關頭,李鴻章率領新組建的淮軍,從安慶出發,乘英國商船赴上海增援,共計13營6500人。其中李鴻章於4月6日登船,率2000人僅2日時間就到達上海。
從安慶經長江水網到上海,肯定要經過當時的太平天國控制區,但太平軍水營馳廢,根本無力攔截,任由淮軍全體到達上海扭轉戰局。如果太平天國有強力的水營,淮軍又豈能走得如此從容?
淮軍守住上海,開始從東路反攻太平天國蘇福省。1863年10月,為進攻蘇州,淮軍李鶴章、劉銘傳等率大隊進逼無錫,李秀成派唐正財等將領前往救援,遇敵於大橋角等地,酣戰五日,戰局不利。11月10日,再與淮軍張樹聲、張樹珊於東亭惡戰,太平軍又再失利,唐正財當先衝鋒陷陣,力戰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