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女足捧起亞洲盃的熱潮剛剛退卻之際,中國女籃再次帶來好訊息,在世界盃預選賽中,中國女籃擊敗馬裡女籃(84-64),提前拿到女籃世界盃正賽的名額,可喜可賀,但在一派歡騰之餘,衍生出一個不得不考慮的現象,為何三大球(足球、籃球和排球)都是女隊更出色?
這問題由來已久,去年僅有女子三大球參加東京奧運會便表現得尤為明顯,似乎女隊非常抗打,對比下來,男隊選手的整體競爭力就要遜色許多。
事實上,儘管男隊表現並不算理想,但從球迷基礎和投入來看,三大球依舊以男隊主導,其中只有男排存在感不高,亦是三大球中唯一被球迷較為包容的球隊,細究起來,主要是男排沒能崛起有值得認可的理由。
最近,排協提出了改革男排聯賽的設想,希望提高男排影響力,但效果究竟如何很難保障。
由於歷史原因,當初中國女排豪奪五連冠震驚所有人,一下子突出重圍人氣急劇攀升,而男排球迷基礎薄弱,不少選手和資源都是從女排借調,長時間處於陪練角色,加上宣傳力度很小,觀賞性不如女排,導致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不高,選手待遇很低,基層人才流失,如此惡性迴圈,難有作為。
對比之下,男籃男足卻無法在這幾個方面找藉口,要說待遇,有幾個體育專案能及得上男足男籃?就算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男籃男足的投入亦不少,不能說絕對優質,但也不差,可投入帶來的回報並不理想。
因為屢屢成績不佳,還耗費鉅額資金歸化球員,但實際作用如何顯而易見。
要說群眾基礎,足球作為世界第一運動,球迷非常多,尤其男足,因為比女足觀賞性更高,現場氛圍更燃而備受推崇,使得男足在待遇上極好,用“財大氣粗”來形容一點不為過,包機、星級酒店、高薪是常態,只是依舊輸給了連VAR裝置也要租賃的越南隊。
籃球雖然球迷數量可能沒有足球多,但我國的籃球基礎很好,在校園隨時能見到籃球場,比足球場要多得多,男籃更是其中主角,可惜結果依舊不如人意。
從姚明到易建聯,男籃球員有過輝煌期,到了年輕球員衝鋒之際,卻難找出代表性球星,本以為老一輩球員是開端,沒想到是巔峰。
為何男子三大球發展不好?可能每個人都能說出幾條原因,只是如何改變大部分人只能沉默。
如果每次只能給網友貢獻段子,那男子三大球的存在意義是否太弱了呢?如同網友調侃:遭遇戰、生死戰、榮譽戰,火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