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黃石公傳世奇作《素書》,讀懂者人生順達

《素書》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黃石公傳世奇作《素書》,讀懂者人生順達

素書相傳為秦末黃石公作,民間視為奇書、天書。它雖提出"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素書》以道理為宗旨,同時以道、德、仁、義、禮為立身治國的根本、揆度宇宙萬物自然運化的理數,以此認識事物本原。

傳說黃石公三試張良,而後把此書授予張良。張良憑藉此書,助劉邦定江山。2012年記者會上,溫家寶總理引用書中名句“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以守信約。

原始章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慧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於後代。

釋義

道、德、仁、義、禮,五位一體,不可分離,缺一不可。雖然五位一體,但層次有別,所以分而用之則誤,合而用之則吉。

道,是人人都需遵循的自然規律和自然法則。萬事萬物都遵循著道的約束,道也寓於萬事萬物之中,因此我們身在其中反而感覺不到道的存在。也就是說,道的神奇之處還在於萬事萬物雖受制於道(自然規律和自然法則)但又無法清晰追溯其發展的軌跡。好比是我們感覺不到空氣的存在,但空氣的的確確在我們的周圍甚至身體記憶體在著。好比是任何圓形均有圓心存在,但圓心既沒有顏色也沒有大小,不可見。

德,是人對於道的心得,也是萬事萬物受制於道的表徵。德是在人的身上具體體現道的存在,是道的感化,是道的一種人格化。道如規矩,而德如方圓。得道深則德也深,得道淺則德也淺。所以,德有深淺之分,德有賢愚之別。有所求必有所得,只是得之深淺,視造化之功而定。儘管如此,畢竟魚有魚途,蝦有蝦道。依德而行,人可使自己的欲求得到滿足;符合德的要求,自然界萬事萬物也因此各得其所。故曰,道者如河流,德者如堤岸,德高者能得上道,德弱者能得下道,各有所得也。道者如三千弱水,德者如瓠瓢,舉水幾何,視瓠瓢之器量而定。故德有上德與下德之分。

仁,是人們與生俱來的親近融合之心,如水入海,如雨潤土。有仁慈、聰慧、善良的情懷是促成仁的基礎條件。

義,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道德準則。義中蘊涵著理,所以人們根據義中之理獎善懲惡;以義的原則作為建立功業的基礎條件。

禮,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行為法則。人人遵循禮的規範,才能兢兢業業、勤奮努力,才能形成正常的社會秩序。

以上五個方面是做人做事的根本,缺一不可。

凡是賢明能幹的人物以及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夠看清國家盛衰的規律,也懂得存亡的道理;既瞭解治理亂象的途徑,更知曉隱退仕進的方法。其中的奧妙在於:盛衰有其規律性,成敗有其定數,治亂在於能分清勢之正逆,去留有其內在的邏輯性。

因此,當條件不成熟時,甘心隱伏,靜守正道,加強準備,等待時機。一旦時機來臨而有所行動,則能建功立業,位極人臣;看破玄機,順勢而為則能成就絕世之功。假如生不逢時,只不過無聞於世而已,不會有大的損害。如果明白這個道理,智慧就比別人高,名氣也比別人大。

黃石公傳世奇作《素書》,讀懂者人生順達

評註

人於出生之時,智力懵懂未開。隨著年齡的增長,透過知識積累和社會歷練才逐漸掌握了生存的技能。但是,一個無可迴避的事實是,每一個人的生存技能千差萬別,假若人與人之間相比較,一生之中所得到的利益也是多寡不均。從生物學上講,雖然人的身體結構和基因水平具有極大的相似性,智力水平也具有較大的相似性,也就是說,差異性較小。但是,僅僅這樣的較小差異性就使人性形成了光怪陸離的多樣性。也就是說,無論哪朝哪代,也無論是古代或是現代,上智下愚的社會階層的結構分層永遠存在,利益多寡的差異性也是各個時代的客觀存在。

當然,處於“上智”的社會階層不願自己的後代淪為“下愚”的境地,不願意自己的既得利益煙消雲散;而現實中的“下愚”的社會階層更不願讓自己的後代世世代代淪為“下愚”。因而,雙方都在尋找突破這個瓶頸難題的解決辦法。

但是,由於這個問題從古至今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也使人懷疑是否真的存在這樣的解決辦法。當然,人們是不會甘心的,找不到一條“上路”,那麼就找一條“中路”。這條中路就是讀書。從古到今,中國人都信奉一個理論,這就是讀書做官,以爭取在“仕農工商”的社會序列中處於高位。到了現代更加信奉“知識改變命運”的謬論,妄想透過“知識”來彌合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並把取得文憑當作是進入社會的唯一敲門磚。事實上,文憑未必一定能成為晉身社會上層的通行證。知識的普及雖然有著積極和正面的意義,但是,無論怎麼普及也不能消除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最多隻是達到高位均衡而已。

而且,這種均衡所反映的只是一種互補平衡,並不代表知識結構的相同性。何況,所謂的“知識”還得分“有效知識”還是“無效知識”,因此,連達到上述的均衡也是較為困難的事。雖然透過讀書,也就是透過積累知識獲得相應技能的模式,是憑一般人的智力水平能夠認同的最佳的一條路,而且別無他路。至於透過獲得社會關係或是透過務農、做工、經商找到晉身社會的路則是更加摸不著方向了。這也反映了社會價值認識中的趨同性,或稱之為羊群效應。

也就是說,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總是一片黑暗,人生的前行道路中原本就沒有什麼指路明燈,都是盲聽盲從,都是別人舉什麼燈,我也舉什麼燈;別人走什麼路,我也走什麼路。手中的燈能否照耀自己的前途,確實誰也沒有把握。何況,更多的時候,自己的手中並沒有燈,是靠別人的指引並摸索前行的道路。

《素書》是一本天書,簡潔地直指人心和道心,猶如一盞人生的明燈。但是,這盞明燈有一個侷限性,那就是隻能一個人用,不能讓大家都用。當只有一個人知道時,才能佔據思想的高地,統馭別人。當人人都知道時,就將這種差異性消除了,也就不存在這種位勢了。這也是《素問》在現代社會中作用不大的原因所在。也就是,當秘籍已不成為秘籍時,一些殺招就不起作用了。

但是,《素書》真是一無是處了?答案也是否定的。其實對於當今社會還是具有較好的借鑑作用。只是《素書》的論述方式過於簡潔,使人誤以為所謂的“天書”也不過如此。這或許就是古人的高明之處,看似平凡的書卻使上智者得道,中智者得德,下智者得仁義,全憑個人的慧根和悟性。遍觀古代的著作如《道德經》、《易經》者莫不如此。因此,以今人的智力輕視古人智慧,是無知的表現。

《素書》開篇就建立起一個金字塔結構,這就是“道、德、仁、義、禮”,最上端的“道”最不容易捉摸,也不容易理解,因而知道的人也最少。而“禮”知道的人最多,但是層次最低。因此《素書》認為,一個治國者必須統盤瞭解這個結構,並透過這個結構層次去治理社會。只有站在思想的金字塔高階才能洞悉世人的行為舉動,才知道什麼人可以為我所用,什麼人必須小心提防;什麼人可以團結,什麼人必須消滅。其次,實事求是地評估自己的力量積蓄的程度,能否真正戰勝一切與已抗衡的勢力,從而選擇時機,選擇敵友,絕不把自己置身於危險的境地。先求生存,再求發展,步步為營。其三,要以“道、德、仁、義、禮”的要求去規範整體的社會行為,把整體社會分層次地裝進這個金字塔中,統治者剩下的工作就是牢牢看住這個金字塔。當然,這一點不能讓百姓們看透,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把《素書》隱藏起來。漢代張良所採取的辦法就是隨葬。誰曾想,後來被人盜墓,這或許也是天意。好在《素書》也沒有幾個人能看得懂,粗看之下似乎都是陳詞濫調,因此得以流傳至今。要是總是誰一拿到一本奇書就視為珍寶,而且動不動就將其隨葬,估計今天我們連這本書的名稱也不知道了。

當一個人凡事能夠洞穿事情的來龍去脈和整體結構變化,從而慎始敬終,那麼這個人要他不成為“上智”之人也是很難。所以,這也是張良非常珍惜《素書》的原因之一。想想也是,張良僅憑參悟了這本書的一部分道理就幫劉邦取得了天下,因此這本書一定還隱藏著我們至今無法破解的道理。

也就是說,當我們瞭解這本書的字面意思後,可能無法參透各個基本要素依據某種神秘法則的組合形式。或許,神秘的力量就在這些組合之中。例如中國古代每位軍事家都熟悉《孫子兵法》,因此《孫子兵法》幾乎沒有秘密可言,但是每個時代總是有一小部分軍事家能夠成為常勝將軍,這似乎是一個令人奇怪的現象。但是,答案非常簡單。之所以能夠能成為常勝將軍在於有一個整體觀、全域性觀,尤其是各種要素的組合變化和力量對比的條件,也就是說,心中有一個整體結構並清楚地知道這個結構中哪些是薄弱環節,哪些是兵力浪費的環節。按照文學的說法,就是“胸有成竹”。

所以說,當《素書》告訴你需要注重“道、德、仁、義、禮”這五個要素,但是究竟這五個要素是以怎樣的空間結構(空間模型)組合在一起,這就是秘密所在了。好比是磚頭、瓦片、木料是造房子的材料,但是在這些材料沒有組成房子之前,材料就是材料;但一旦搭建成房子後,這些磚頭、瓦片、木料就不是單純的材料了,是組成結構的一部分了。但房子的結構如何設計既與搭建房子所用的材料有關係,但又沒有多大的關係。也就是說,房子的結構意義遠遠大於單純的磚頭、瓦片、木料分散的意義。

本章之所以命名為《原始章》在於是通篇的立論基礎。而立論的底氣在於建立一個包含“道、德、仁、義、禮”結構要素的體系。知道了組合形式,可能會找到一條通往神秘之鄉的道路。

分類: 文化
時間: 2021-09-19

相關文章

黃石公《素書》|樹立怎樣的形象才能服眾?

黃石公《素書》|樹立怎樣的形象才能服眾?
正道章 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才足以鑑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茍免,見利而不茍得, ...

讀《素書》七:富在迎來,貧在棄時——得失之間看格局
得失之間看格局 昨天討論了<安禮章>這個標題.要安於禮,因禮而安,一是天下安,二是自己安. 安禮章開篇五句話,對如何修煉自己,提升格局,實現"自安"很有啟發. 怨在不捨 ...

你真的讀懂了楊修之死嗎?因其愛耍小聰明?其實有更深的政治邏輯

你真的讀懂了楊修之死嗎?因其愛耍小聰明?其實有更深的政治邏輯
對於絕大多數人們來說,都對<楊修之死>的故事耳熟能詳,因為這個故事曾收錄在我們的語文課本里,用來警示我們做人不能太鋒芒畢露.自作聰明,要懂得韜光養晦.謙虛低調. 明代李贄點評<三國演 ...

《素書》:“病莫病於無常”,世事無常,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什麼?

《素書》:“病莫病於無常”,世事無常,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什麼?
"萬物有成敗之理,人生有興衰之數:人之有生,必當有死,天理迴圈,世間萬物豈能免於無常?" 世事無常,興衰成敗,生老病死,乃是天理迴圈.面對這些,人們總是患得患失,那麼,人生最好的境 ...

天下第一謀略奇書《素書》:一山難容二虎,如何才能做到寵辱不驚

天下第一謀略奇書《素書》:一山難容二虎,如何才能做到寵辱不驚
古人云:"勢相軋,害相刑."禍患的到來,全是爭的結果.所謂一山難容二虎,具有同等權勢地位的人,必然相互排擠,彼此傾軋:有同樣利害關係的人,必然互相猜忌.那麼,如何才能在同等權勢地位 ...

《素書》原文及譯文
[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 使萬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親, 有慈惠惻隱之心, 以遂其生成.義者.人之所宜, 賞善罰惡,以立 ...

《素書》處義不回,良知,是無愧於人生的底色,修身養性做上品人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但凡英雄豪傑都懂得做事該有所為,有所不為: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一個品格高尚的人,在處世時,能做到以義制利,而不會見利忘義,舍義取利. 在現 ...

劉陽:讀懂中軸線就讀懂北京

劉陽:讀懂中軸線就讀懂北京
正如梁思成所說,"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線為依據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規模",南起永定門,北 ...

讀懂詩歌:關注詩之“人”——穿越時空現場景

讀懂詩歌:關注詩之“人”——穿越時空現場景
為了更好地把握詩歌內容以便正確解題,考生在閱讀詩歌時要善於"補白"(設身處地還原場景)."補白"原是相對"留白"而言的.中國古典藝術創作很重 ...

讀懂敦煌壁畫

讀懂敦煌壁畫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敦煌談藝錄>:趙聲良著:文物出版社出版. 做美術史研究,一是要讀書,一是要讀畫.我們從小就讀書,讀書當然要讀懂書中所說的內容,擴充套件知識,加強修養,培養獨立思考 ...

80個文化典故,讀懂滄桑中華!

80個文化典故,讀懂滄桑中華!
--每天在這裡,發現藝術生活的美好-- ◆ ◆ ◆ 1.斑竹 湘妃竹.舜死後,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湘水上啼哭,眼淚灑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紋. 唐劉禹錫<泰娘歌>:"如何將此千 ...

讀懂九一八事變,才能明白舊中國真實的樣子

讀懂九一八事變,才能明白舊中國真實的樣子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炸燬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並以此為藉口,炮轟瀋陽北大營,"九一八事變"爆發. 次日,日軍侵佔瀋陽.四個月後,東北全境淪 ...

肝病發生時,身體給出的六大預警訊號你讀懂了嗎?

肝病發生時,身體給出的六大預警訊號你讀懂了嗎?
肝臟,可以說是人體內最具"忍耐力"的臟腑,因為沒有痛覺神經,所以,對一些病毒.酒精和藥物性肝損傷的侵害總是"默默忍受",這樣帶來的後果就是肝病病情的延誤,人們很 ...

當你讀懂了《城南舊事》,所有的苦難都會過去

當你讀懂了《城南舊事》,所有的苦難都會過去
每到初冬時節,總會有賣煤的駝隊從門頭溝來到椿樹衚衕的林家門口. 大女兒林海音站在父親身後,看他買下兩麻袋"烏金墨玉". 30多年後的一天,林海音偶然聽到了駝鈴聲,思緒也隨之飛向了遙 ...

讀懂詩歌需知曉詩之“語”(特殊表達)

讀懂詩歌需知曉詩之“語”(特殊表達)
"詩家語"是詩人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和詩詞格律的要求對詩歌的語言所作的變形處理."它常常是不合法的,它常常是不合理的,它常常是無言的.即無法,無理,無言."&qu ...

王菲和謝霆鋒,是這一代人才能讀懂的故事

王菲和謝霆鋒,是這一代人才能讀懂的故事
#婚戀手冊# 作為80後的一代人,生在農村,長在農村.那時候唯一的音樂影視來源都歸功於電視和期刊雜誌. 那一年,1992.一首<容易受傷的女人>橫空出世.在香港爆紅.我認識了王菲. 那一年 ...

怎樣才算將一本書讀懂了
雲簫老師: 你說你苦惱於喜歡讀書卻不知是否讀懂:"有時候拿著一本書翻來覆去地讀,似懂非懂."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書是否讀懂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不同的讀者因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知 ...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讀懂了魯迅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讀懂了魯迅
讀書的時候,我是不喜歡魯迅的,因為他的文章難讀懂,考試還特別容易考到,實在不討喜. 正所謂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 後來再去讀魯迅,還是不喜歡他,因為他的筆太刻 ...

周易與素書:六爻通六章

周易與素書:六爻通六章
<周易>是一部奇書,<素書>也是一本奇書.前者是商周周文王姬昌所著,後者是西漢黃石公所著.都是歷史上了不起的神仙人物. 周易有八八六十四卦,384爻.素書有一千三百三十六言,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