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奔到昌平區流村鎮白羊城村尋訪慶親王家族墓比較草率,事前並未做任何準備,僅知道慶親王一家幾代人均葬在白羊城村一帶。但是對於該墓遺存情況並未做任何瞭解。本想著可以如以往一樣到村裡找老鄉打聽具體情況,但數九寒冬的天氣,村中冷冷清清,僅看到幾位老奶奶,卻一問三不知。所以此行算是有些遺憾。
白羊城村再向西北就是昌平段的長城,白羊城是一個古老的地名,亦是當時駐防的隘口。村子北邊是一個巨大的豁口,豁口南北各有一道山樑,而白羊城村就在南邊的山樑上。南邊的山樑凸起一脈五個山峰,喚曰五峰山。這真是個風水寶地,地貌頗與此前尋訪的房山金陵九龍山有些相似,即便沒有皇氣,也是有王氣的。所以在嘉慶二十五年(1820),慶僖親王死後,就選址此地修建陵墓。慶僖親王墓修建於1821年。但是此地還是頗有些偏僻的,筆者從昌平轉車到此處,一路山勢迴旋,路窄而車少。
關於和碩慶親王一支,始於愛新覺羅永璘。永璘是乾隆帝十七子,亦是最小的兒子。其人愛好玩鬧、到處惹事生非,為乾隆帝所厭惡。至嘉慶二十五年,永璘晉升為親王,但也於同年去世,嘉慶帝賜諡號僖(數月後嘉慶帝薨)。永璘共有六子,長子名綿恆,次子早夭無名,三子慶良郡王綿愍,四子早夭無名,五子已革慶郡王綿悌,六子輔國公綿性。這第二代慶良郡王綿愍也葬在此處,綿愍之墓也就是筆者此行遺落的點。筆者看到白羊城村委會和部分網友的部落格中,也把綿愍稱為親王,稱其墓為慶良親王墓,應是錯誤。因為慶親王這個封號在嘉慶帝始封時,並不是鐵帽子王。按照清禮,慶王傳至第二代應該自動降級為郡王,所以綿愍是郡王無疑。至於慶王鐵帽子王的特權,則是到慶王系第三代、永璘孫奕劻的時候,奕劻被慈禧太后封為慶親王,並得世襲罔替。
我們通常說慶王繫有三位親王、兩位郡王、這三位親王除了永璘和奕劻外,第三個是載振,載振為奕劻長子,直至民國六年(1917)才襲封慶親王,但此時大清朝早已不存在了。至於兩位郡王,一個是慶良郡王綿愍,另一個是綿愍死後的奕彩,奕彩是綿愍之侄,此時朝廷開恩允許奕彩襲封,並再任一任郡王,後因故被廢。
按照白羊城村的介紹,慶王家族墓自1820年至1917年,共埋葬四代27人,建成陵園7處,有寶頂22座。不過至今這22處墓葬中,能夠留下遺蹟還有多少,筆者尚未進行統計,也沒有走訪完全。按照筆者此行的路線,共走訪陵園三處,其一是慶密親王奕劻墓,位於白羊城村東北出口,與村委會隔馬路相對,現存碑樓一座、左右朝房三間兩座,皆是新修。在村子的西南口,有第一慶僖親王永璘墓和緊鄰其墓北側的慶貞親王載振墓,當然載振死於1947年,並未安葬此處,此處僅埋葬了其福晉索綽羅氏。搜尋其他人的走陵記錄,發現在慶僖親王墓北約一公里處,是慶良郡王綿愍墓,位於軍區院內,遺憾的是當時筆者並不得知,所以並未再找。
筆者亦根據谷歌和百度衛星圖,依據現場考察情況對走訪的三處墓址進行了標記說明。這些陵墓皆坐西面東,背倚五峰山。其中慶密親王奕劻墓僅餘碑樓和朝房,朝房西側本是祭祀享殿的位置,現已蓋上了紅瓦房的民居。民居以西應該是奕劻的墓塚寶頂,如今是村中的小公園,遺址全無。碑樓和朝房被鎖在院子內,並不得入。
但據網友記載和照片,碑樓內的石碑亦曾被毀,該碑是新造的。一代慶僖親王永璘墓在村子西南角,今僅存墓道單孔石拱橋一座,與其墓北側的索綽羅氏墓單孔石拱橋同在一條護城河上,相距約五十米。永璘墓除殘存石橋外,其他建築均被毀,其墓北側的索綽羅氏墓情況稍好,還存朝房兩座,已修繕。據網友記載,慶王后人近年來重修了祖墳,應和了筆者現場觀察到的情況。如今的永璘墓和索綽羅氏墓均被圈進了羅牆內,羅牆的隆恩門皆已重修。其中永璘墓還有一新修小寶頂,寶頂前立兩塊新刻石碑,南側為嘉慶帝諭旨,北側為永璘墓碑,索綽羅氏墓園內則一片平地,並未重修寶頂。(摘自筆者文章《三訪清代王爺墳03·尋訪昌平慶親王家族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