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國姓爺鄭成功,在接手東南的抗清大業後,曾先後四次派人東渡日本。
當然不是回去探親的,而是向德川幕府借兵抗清,畢竟國姓爺抗清難度太多了。
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第四次,派遣部下兵官張光啟前往日本,請求幕府出兵幫自己抗清。
然而國姓爺真的找日本借過兵嗎?這些說法又是從何而來呢?有什麼資料可以證明呢?
1、張光啟去日本真是為了借兵嗎?
清順治十七年,南明永曆十四年(1660年)七月,國姓爺派遣部將張光啟東渡日本,據說是承擔了祈師借兵的使命。
再說借兵之事前,咱們還是稍微瞭解下,張光啟是什麼來路吧。
明清史料對張光啟的記載並不多,畢竟國姓爺手下的文臣武將也不少,像甘輝、馬信、陳魁、陳澤、楊朝棟等猛將,史料記載也是相當的模糊。
更可況是沒打過幾次仗的張光啟嘞。
按照國姓爺部下戶官楊英,所著的《從徵實錄》記載,張光啟的人生大概是這樣的。
他第一次出場非常的慫。
永曆七年時,國姓爺率鄭軍在海澄跟清軍廝殺,由於對陣失利遂派旗鼓官張光啟,向各鎮各營傳令向清軍發動最後的攻擊。
然而張光啟卻慫的不敢在前線穿梭:
“遂喚旗鼓張光啟,往各營傳令,光啟不敢往。”
可見張光啟膽子不大,但詭異的是,一向治軍嚴明的國姓爺,居然沒有責罰他。
永曆九年二月的時候,張光啟從指揮都督的職位上,升任為兵官,基本上相當於鄭軍的兵部尚書。
這升遷速度有點令人髮指,關鍵也不知道到底為啥提拔他。
不過在永曆十年六月的時候,張光啟就被國姓爺鎖拿了,因為此時鄭軍大將黃梧降清了。
據說是因為身為兵官的張光啟,對黃梧進行了欺壓等噁心事,迫使黃梧歸順了清朝。
不過很快張光啟就是被釋放了,可見國姓爺對他確實夠意思啊,這麼大罪都能原諒他。
此後張光啟還練過鄭軍新兵等,算是國姓爺身邊難得的紅人,自始至終都沒被國姓爺處理。
時間來到永曆十四年七月,張光啟被國姓爺派往日本,據說是尋求幕府出兵協助抗清。
“七月,命兵官張光啟往倭國借兵,以船載黃蘗寺僧隱元及其徒五十眾;時倭人敦請隱元,故載與俱往。賜姓書與倭國王而不及上將軍主國政者,故兵不發。”(《海上見聞錄》)
這是明說國姓爺遣使借兵的資料,一般喜歡稱國姓爺找日本借兵的學者,喜歡引用這一條記錄說事。
然而這條記錄裡有一個大bug,那就是所謂跟張光啟同去的隱元禪師,其實倆人並沒有一塊去日本。
因為隱元禪師早在六年前,就已經受德川幕府和日本僧界的邀請,在鄭成功派船護送的情況下,順利抵達日本開始講法生涯了。
怎麼可能還在六年後跟張光啟一起去嘞?
可以確定的是,張光啟在順治十七年,的確是東渡日本跟德川幕府溝透過,但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表明:
他是受國姓爺委託去借兵的。
這點有張光啟自己的說辭為證,他抵達日本後跟隱元禪師透過信,稱自己前往日本的使命是溝通交好。
“徂夏奉命日國,修好幣交。”(《來往書信集》)
並沒有任何字眼提到是來借兵的。
所以他自然是借不到兵的,更不會因為是鄭成功只寫信給日本天皇,而不是致信給德川幕府而遭到拒絕。
所以國姓爺遣使日本是真的,至於借兵與否就不得而知了,至少沒有任何資料可以實際佐證。
2、國姓爺需要借兵日本嗎?
在張光啟東渡日本之前,國姓爺已經三次遣使德川幕府,但同樣沒有證據表明是要借兵。
第一次是順治五年,鄭成功寫信給幕府提到:“施予恩惠。”(《華夷變態》)
但未表明借兵的事。
第二次是順治八年,鄭成功遣使德川幕府:“遣使通好日本。”(《小腆紀年附考》)
只提到了通好,沒有言及借兵的事。
第三次是順治十五年,鄭成功制書德川幕府稱:“舊好可敦。”(《鄭成功啟日本文》)
同樣是表明交好的用意,自始至終沒有提及過借兵事宜。
最後一次就是張光啟東渡修好了,同樣沒有證據表明是去借兵的。
最關鍵的問題是,國姓爺有必要找日本借兵嗎?他對日本是啥看法嘞?
可以確定國姓爺很重視與日本的交好,畢竟生育他的母親就是日本人,而且從他爹開始就跟日本關係挺好。
所以國姓爺確實對日本有尋求幫助的想法,但僅僅是希望從日本獲得糧食、武器等資助,並沒有直接找日本借兵的意思。
他部下宮工官馮澄世跟他商討過,希望藉助日本地方向金廈輸送物質,然後再轉手販賣到東南亞等地。
這樣金廈等地不但有充足的物資供應,還能透過壟斷日本貿易轉手賣出高價,從而彌補鄭軍軍餉的持續短缺。
“藩主何不修書,竟以甥禮自待,國王必大喜,且借彼地彼糧以濟吾用。然後下販呂宋、暹羅、交趾等國,源源不絕,則糧餉足而進取易矣。”(《臺灣外紀》)
國姓爺對馮澄世的建議非常認同,派遣族兄鄭泰等人攜帶鉛銅等物,前往日本進行交易和商貿,換取了大量的糧食、軍械等補充。
而且在日本設定了官員搭理外貿事宜,以至於後期鄭泰等在日本有大量存銀,鄭經等為這筆存銀還打了不少嘴官司。
不過馮澄世也嚴肅的警告鄭成功,倭寇亡我之心不死,可以和他們進行貿易,但同樣要提防他們垂涎中原。
更不能幹引狼入室的事。
“方今糧餉充足,鉛銅廣多,莫如日本,故日本每垂涎中國。”(《臺灣外紀》)
所以國姓爺怎麼會找日本借兵嘞?他真有自信心控制住幾萬倭寇嗎?真不怕倭寇到時候反水嗎?
更關鍵的問題是,在國姓爺堅持抗清的十多年中,他從來都不缺乏後備兵源,他極其缺乏的是地盤和糧食。
國姓爺除了創業初期比較狼狽外,中期和後期的兵源從來都不是問題,豎起招兵旗就不缺來投奔的人。
何必千里迢迢去倭國借兵嘞?
鄭軍在巔峰時刻,國姓爺擁有侍衛親軍五鎮,此外還有親軍五營;步騎陸兵則多大五十多鎮;水師則有七鎮之多。
兵力最多時都突破二十萬了。
要騎兵能跟八旗剛正面,要步兵打造出了“鐵人軍”,要炮兵有各式先進火炮,要火槍兵有各式火槍,甚至連外國僱傭軍都有。
那他去找日本借兵的意義是啥嘞?找日本借糧食更現實一點吧。
哪怕是國姓爺派張光啟東渡前,剛經歷了南京慘敗被趕回金廈,國姓爺對抗清大業也從不氣餒。
他的部將右武衛鎮總兵周全斌就分析說:
“擇地取餉,以裕兵食,以鼓兵心。以戰則勝,以守則固,虜雖百萬來犯,亦可立破也。”(《從徵實錄》)
哪怕鄭軍損失慘重,最重要的也不是補充兵員,而是想辦法趕緊積累糧餉,只要將士們有吃的就不怕清軍圍剿。
怕的不是沒有兵,而是沒有糧食,自己的兵都用不完,還用找倭國借兵嗎?
再說來了幾萬倭軍就不吃糧食嗎?那不還得國姓爺給他們解決嗎?有這時間好不如讓自己的兵多吃點。
3、或許國姓爺對找日本借兵有想法
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能夠證明國姓爺找日本借兵,但從他的部分言行中看,他又似乎對日本出兵有想法。
永曆七年八月的時候,順治帝對鄭成功進行招撫,當然最後以談崩而告終了。
不過在國姓爺寫給鄭芝龍的信中提到,自己壓根就不怕清廷的大軍圍剿,因為自己手裡頭也是兵強馬壯。
就不會自己的部下屢敗清軍了,就連日本、柬埔寨等異域小國,都準備出兵幫助自己抗擊清朝,盡一份藩屬國的綿薄之力。
“且不特此也,異國之兵如日本、柬埔寨等諸夷兵,旦晚畢至,亦欲行春秋大義矣。”(《從徵實錄》)
如果國姓爺沒有扯謊的話,那很顯然他對借兵這種事很開明,不光往東面聯絡了日本,甚至還去東南亞聯絡了柬埔寨等國。
而且看他說“諸夷兵”早晚集結的話看,似乎是日本、柬埔寨等國已經答應出兵,甚至大軍已經快到金廈了。
但這其實很不現實。
因為自始至終,德川幕府也沒有派兵,柬埔寨等東南亞小國也沒有派兵,更不會有他們行“春秋大義”的事。
至少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他聯絡過柬埔寨等國出兵。
所以很顯然國姓爺在信裡誇張了,甚至就是說順嘴了編瞎話忽悠鄭芝龍,讓他爹知道自己不會輕易投降。
當然說是忽悠鄭芝龍也不準確,畢竟他的信件肯定會落清廷手裡,所以大機率就是寫給清廷看的。
讓清廷看看什麼是“得道者多助”,什麼叫大明朝雖亡但人心所向,連海外小國都跟自己結成同盟了。
八成也就是嚇唬一下順治帝而已。
此外在他的北伐檄文中提到:
“文稱師濟,武列糾桓。不期而會者,海外十四國;同心而應者,土司三五營。”(《爝火錄》)
不少人覺得所謂的海外十四國,其實就是指代的日本,因為日本當時號稱有“六十六”國,從而論證國姓爺已經聯絡好的倭軍。
但其實很明顯,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國姓爺這句話是指代日本,因為這很明顯是在開嘴炮。
因為這句話就是個典故而已,沒有任何實際的聯盟含義。
“武王觀兵孟津,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皆曰:紂可伐矣。”(《資治通鑑》)
周武王在孟津閱兵,諸侯不打招呼就來會盟的有八百個,個個都說可以幹掉紂王了。
很明顯國姓爺就是化用了這句話,沒打招呼就跑來跟我會盟的有十四國,跟我結盟願意抗清的還有幾十個土司。
潛臺詞是啥啊?
“紂可伐”對應的不就是“清可伐”嗎?
這就是個典故,沒有任何實際用意,這是證明自己天命所歸、人心所向,給自己加油助威而已。
所以國姓爺除了在信中開嘴炮,提到日本、柬埔寨願意出兵幫助自己抗清外,並沒有任何實際行動去聯絡。
最多也就是搞戰忽糊弄清廷。
所以國姓爺聯絡日本是肯定,至於借兵抗清的事實際不存在,至少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存在。
(一家之言,求同存異,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