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8日,因為珍珠港事件的原因,美國正式對日本宣戰。1941年12月9日,在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10年後,民國當局正式對日宣戰。對日宣戰書上就有民國政府名義上的最高領導人林森的簽名。
那麼,日本早在1931年就入侵中國,很快佔領了中國的東北三省。1937年,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日百萬軍隊在上海展開激烈拼殺。從1931年算,中國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有10年時間了。即便從1937年算,中國全面抗日戰爭也打了4年多。為何民國政府在日本入侵中國發動918事變的10年後才正式對日宣戰呢?難道民國當局內心深處有哪些難言之隱嗎?
上圖_ 九一八事變
第一,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民國當局的重心在江西打內戰。雖然有128淞滬抗戰、長城抗戰等區域性的抗戰行動,但民國當局的重心一直在“安內”上面,自然不可能對日本宣戰。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軍迅速進攻東北三省。在黑龍江境內,黑龍江省政府主席兼軍事總指揮馬占山指揮部隊發動江橋抗戰。但由於缺少關外的援助,江橋抗戰堅持了一陣就以失敗而告終。
江橋抗戰結束後,東北掀起了大規模的義勇軍抗日運動,義勇軍抗日兵力達到了50萬人。但是,由於張學良和民國當局奉行所謂的“攘外必先安內”的國策,義勇軍抗日又以失敗而告終。
上圖_ 東北義勇軍
1932年1月28日,19路軍在上海抵抗日軍進攻,張治中的第5軍來到上海參戰。1933年,日軍進攻長城,中國軍隊投入30萬人發動長城抗戰,29軍還在喜峰口用大刀殲滅日軍500多人。但是,由於國軍的重心在江西打內戰,對江西展開大規模軍事進攻,無法支援抗日前線的部隊作戰,淞滬抗戰和長城會戰的結局依然以民國的失敗而告終。
在1931年到1936年雙十二事變,整個民國政府的重心就是在打內戰。即便紅軍主力開始長征了,民國軍方依然沒有停止軍事進攻。當時,日軍侵略東北,威逼華北,民國的內戰卻讓民國當局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抗戰,更別提對日宣戰了。“攘外必先安內”在客觀上幫助了日軍的侵略,增長了日軍的侵略野心,是民國當局的巨大失誤。
上圖_ “西安事變”(雙十二事變)發生後的相關新聞報道
第二,1936年雙十二事變後,聯合抗戰的局面逐漸形成,但由於日本的盟友——德國,以及隨後的蘇聯等國家援助中國抗戰,民國當局考慮到當時的國際局勢,不對日宣戰。
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進而擴大成全面的侵華戰爭。民國當局在國內各方面政治勢力,包括延安和各省地方軍閥的推動下,決定抗戰。蔣介石發表的廬山談話指出“若戰端一開,則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皆有守土抗戰之責。”日軍進攻上海,中國軍隊奮起抵抗後,民國當局更是直接表示,中國將透過抗戰的方式抵抗日本的侵略。
然而,對於正式對日宣戰這事情,民國政府仍然有自己的算盤。這個算盤就在於——一旦宣戰,中日兩國成為正式的交戰國,按照當時國際法的規定,互相宣戰的國家,其他不參戰的國家可以實施武器禁運。
上圖_ 淞滬會戰 舊照
而當時中國又沒有獨立的國防工業製造戰場消耗的大量武器,為了不切斷德國,以及日後的蘇聯對中國抗戰的援助,中國不應該對日宣戰,而採用戰而不宣的方式。
由於這種不宣戰的方式,讓中國從國外獲得了軍事援助。1935年到1937年,中國從德國獲得了包括150毫米榴彈炮在內的援助,將德械師投入到淞滬會戰中。1938年後,德國援助逐漸停止,中國又從蘇聯獲得了軍火援助。
中國利用蘇聯提供的戰鬥機重建了空軍,利用蘇聯提供的坦克組建了機械化師第200師參加崑崙關會戰。這種不正式宣戰,但實際作戰的方式,讓民國在極其艱難的國際環境中苦撐局面,堅持抗戰。
上圖_ 國民革命軍200師,第一支機械化師
第三,民國當局在全面抗戰爆發後還有用談判解決中日問題的想法,這是民國沒有對日正式宣戰的又一個原因。
民國當局的外交是強硬和軟弱交織的外交,七七事變爆發後,民國當局投入70萬兵力打響淞滬會戰,投入28萬兵力打響太原會戰。民國百萬兵力在前線和日軍浴血廝殺,但民國的高層仍然想以和談的方式解決所謂的中日戰爭問題。在德國的調停下,民國和日本進行了談判,但日本當局要價太高,蔣介石知道一旦接受日本的條件就等於中國亡國,這使得蔣介石沒有接受日本的條件,民國繼續抗戰。
1939年開始,民國又一邊抗戰,一邊和日本談判,整個談判到1940年才停止。在此期間,民國當局仍然幻想談判解決戰爭問題,但日本的目標是侵略整個中國。這使得民國和日本的談判始終談不攏。由於民國和日本的談判時斷時續,民國直至1940年沒有對日宣戰。
上圖_ 蔣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
第四,蔣介石一直希望美國能直接捲入二戰,幫助民國打敗日本。這使得蔣介石對日宣戰的時間點選擇一直跟隨美國人的“臉色”。直至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美國正式對日宣戰,蔣介石跟隨美國一起對日宣戰,併成為中印緬三國戰區最高統帥,中國抗戰進入新的階段。
1940年後,蘇聯停止對華援助,美國逐漸加大對華援助。由於民國當局外交親英美,蔣介石一直希望美國能捲入二戰,和中國一起抗擊日軍入侵。自然,美國不對日宣戰,蔣介石也不會主動對日本宣戰。換句話說,在蔣介石的眼中,中國和美國成為了抗戰的利益共同體,何時對日宣戰,一切由盟友和老大美國說了算。
上圖_ 日本偷襲珍珠港
而且,老蔣還有一層擔心,如果美國不對日宣戰而民國對日宣戰,美國可能會利用國際法對宣戰交戰國的制裁而停止對中國的援助,而當時的中國需要美國援助,這使得一心求美國援助的蔣介石不願意在美國之前對日本宣戰。
1941年12月7日,日軍空襲珍珠港,把美國徹底拖入了二戰。蔣介石極其興奮,認定美國終於成為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成員,美國可以盡全力援助中國打敗日本了而沒有後顧之憂了。在美國宣戰的第二天,民國當局對日宣戰,其宣戰書很明顯揭開了民國政府“配合”美國對日本宣戰的目的——為暴日向英美諸友邦開釁,擴大其戰爭侵略行動,我政府與人民為表示同仇起見,應由國民政府昭告中外,正式對日宣戰。
作者:軍事帥哥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抗戰時期蔣介石與日的秘密談判》 呂春 《文史春秋》雜誌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