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中國人口的歷史,在清朝的康雍乾時期,經歷了一次爆炸式的增長。從康熙時期的1億,到乾隆鼎盛時期的3億,人口數量突飛猛進的原因,除了國家安定,生產恢復等因素外,最重要的就是攤丁入畝的實施。把丁銀併入田賦,簡化了賦稅流程,減少無地和少地農民的負擔。此舉打破了人口增長的瓶頸,奠定了今天中國人口大國的基礎。
盛世滋丁,永不加賦
丁銀就是人頭稅,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丁銀都是重要的賦稅來源。以人口為收稅標準,而不是田畝為標準,長此以往就很容易出現弊端。“富者田連阡陌,竟少丁差;貧民地無立錐,反多徭役。”有錢人還可以透過各種關係,減免人口稅;窮人們除了硬著頭皮繳稅,沒有更好的方法。
收成好的時候,還能勉強過活。一旦底層民眾生活困難,丁稅就成為雙方矛盾的焦點。因此,歷代的統治者都在做著改革。從唐朝的租庸調製到兩稅法,再到明萬曆時期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官府逐漸把收稅的標準由人口轉向田畝。他們簡化收稅流程,減輕農民負擔,為此後的變革指明瞭方向。
清朝之前,丁銀的收取一般由地方來收。這就成為官員們中飽私囊、可操作性很強的創收途徑,無論對中央政府,還是黎民百姓,都是很大的傷害。清軍入關後,逐漸加強對地方收稅的管理。首先是要求地方官,把丁銀和天賦一齊上繳中央;其次是對人口嚴格稽核,編輯造冊。以此為據,徵收適量的丁稅。
然而,丁銀畢竟是弊大於利的。作為一代雄主的康熙,晚年看到民間疾苦,常常發出感嘆。“為民牧者若能愛善而少取之,則民亦漸臻豐裕”。康熙五十一年,更是親自下旨,“盛世滋丁,永不加賦”。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數作為固定數,以後徵收丁稅,不再計算新生兒的人頭稅。繼承父親遺志的雍正,把改革的步伐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排除萬難,按畝收稅
從康熙手中接過政權的雍正,比誰都明白滿清帝國的痺症。吏治腐敗、國庫空虛、西北戰患、奪嫡黨政,千頭萬緒等著去解決。雍正太明白眼前的困局,因此從一開始就直抓要害——恢復生產,減免賦稅。而以人口為徵收物件的丁稅,成為改革的突破。雍正“把丁稅平攤到天賦中,只徵收統一的地丁銀”,這就是攤丁入畝。
皇帝的告示一出,迅速引起了官紳階層的強烈反應。長期以來隱蔽在稅收中的田畝,被無情地作為徵稅標準。反對的呼聲蓋過了黎民百姓的聲音,但是他們明顯低估了雍正的決心。生性堅毅的胤禛,又怎是宵小之輩能夠阻撓的。他的勤政愛民,親力親為,是歷代皇帝中都難尋的。
上任之初,雍正就提出“火耗歸公”的政策,意在規範地方官員對民眾的徵稅。對於直接徵稅的州縣長官,雍正嚴明批示,“州牧縣令,乃親民之官,吏治之始基也。至於錢糧,關係尤重,絲毫顆粒皆百姓之脂膏。增一分則民受一分之累,減一分則民沾一分之澤。”這樣的大背景下,攤丁入畝迅速推行。
“地多者多納,地少者少納,無地者不納。”簡單明瞭的政策,直接釋放了人口增長的紅利。富人們的田產被清查,以田產為徵收依據,剷除了他們的搖錢樹。而貧苦百姓少地無地者,卸下了沉重的賦稅枷鎖。從雍正元年開始,到乾隆四十二年,攤丁入畝在兩代皇帝的接力下,逐漸在全國推行開來。
人口激增,生活改善
廢除了自西漢以來的人口稅,清朝的人口數量完成爆發式增長。除了高產作物引進種植、人口活動範圍擴大外,攤丁入畝更是巨大的催化劑。人口與土地剝離,地主如實上繳稅額,農民則徹底放開了傳宗接代。以往不敢上報的人口“黑戶”,在新的政策下完全沒了顧忌。以此為契機,乾隆子承父業,攤丁入畝的功效還在延續。
以往徵收人口稅的弊端,在攤丁入畝的新政策下有了轉變。在此之前,士紳官吏們為了躲避丁銀,層層加碼,轉嫁負擔,最終是窮苦百姓承擔了一切。這其中的手段,自然是各顯神通,“豪強盡行花詭,得逃上則;下戶窮民置數十畝之地,從實開報,反蒙升戶”,官府為了補足富戶逃逸的差額,只能拿貧苦百姓開刀。
解決丁銀的弊端,只是攤丁入畝的第一步。把徵稅的物件由人口變成土地,表明政府放鬆了對戶籍的控制。在封建社會里,大量人口的增加,意味著可以自由流動的勞動力出現。在人心思定、人人居安的大環境下,傳統的小農經濟下,手工業和商品經濟也蓬勃發展。清朝中期城鎮的發展,就是最好的表現。
人口增長的解禁,在當時的江南地區起到了額外的作用。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外,多餘的勞動力用於其他行業,“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資本主義萌芽就此出現。當然,無論有什麼樣的好處,攤丁入畝從本質上來說,還是封建統治者的一次改革,再怎麼緩和階級矛盾,最終的結局還是要剝削農民,最終的受益者也是統治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