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時期的將軍號除重號將軍外,其餘的“雜號銜”皆為出征前臨時任命的,征戰結束後即停止使用。兩漢時期的重號將軍中共有8個: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後左右(四方)將軍。到了三國魏晉時期,又將四徵(即東、西、南、北)將軍、四鎮將軍、四安將軍、四平將軍也列為重號將軍。
兩漢時期除了重號將軍外,其他的一些雜號將軍,都是有一定隱喻的。例如:如鎮守帝國南部邊境者通常稱“伏波”,渡海遠征者多稱“樓船”。
三國時期群雄割據,諸侯亂戰,雜號將軍的命名構造除美號類如:建忠、建義、建德,更多表現為“殺賊”。譬如:徵虜、蕩寇、破虜、討虜、平寇、討逆等,但是有些個別雜號將軍,看表面文字會覺得很高大上,實際如果知道擁有這個將軍銜經歷,可能就不那麼高大上了。比如“揚武將軍”,咋看一下是“發揚武功”,覺得屬於常見的褒義,實際上冠有“揚武將軍”號的人物,多有在三國因為戰亂多有“乏糧”甚至是“食人”的經歷。比如三國曹魏的揚武將軍
在可記載的揚武將軍就有5個人分別是:王忠、張繡(曹操因為想“臨幸”他嬸嬸,而被他起兵偷襲,導致曹操的兒子曹昂、親衛隊長典韋戰死)、滿寵(曹魏時期的酷吏)、郭淮、王基。
1、 王忠
王忠,司隸三輔的扶風郡人,公元194年馬騰在郿縣(屯糧地)叛亂,引發翌年的恐怖饑荒,史書稱“三輔亂,人相食”王忠在興平年間逃往荊州的路上,半途沒有糧食,竟然食人肉;還組建了一支恐怖的機敏軍團 ,沒有糧食又是饑民,為了活下來也就只有吃人肉了(被吃的人在古代有一種叫法叫“兩腳羊”)。王忠先後指揮饑民軍團,打敗了當時替劉表招募災民成軍的婁圭,之後北上投奔曹操,在後面跟著曹操東征西討因功封揚武將軍,可能是從這裡開始在這個“揚武將軍”號蒙上了一層血腥淒厲的色彩。
後面有一次王忠隨同性情乖張喜歡作弄下屬的曹丕他外出,曹丕竟然命人,從墳冢裡挖出骷髏骸骨,掛到王的馬鞍上,來隱喻王曾經的食人的經歷,並以此為歡笑。想想這曹丕也是夠重口味的。
2、 張繡
張繡也是有食人的過往,只是史書記載比較隱晦,不像王忠。
張繡是張濟侄子,屬涼州軍。公元192-195李傕、郭汜擅徵長安,殺樊稠。張濟驚懼,逃到屯弘農避難。公元194年三輔戰亂同時鬧饑荒。張濟軍隊斷糧,被逼無奈一路從弘農(函谷關)逃到荊州。當時的史書記載非常明確:張濟飢餓!
而且張濟竟然因搶奪糧食而喪命!張濟身先士卒率軍搶糧,在穰縣遭到劉表軍士射殺。張濟戰死後軍隊由侄子張繡率領。劉表以糧草誘降張繡,張繡為了不餓死只能率軍投靠劉表,並屯兵宛城,替劉表鎮守南陽郡。張濟、張繡的部隊因缺糧而潰散,甚至軍隊主帥竟因搶糧而死。軍隊內部因為飢餓,人相食是無法避免的。
張繡降曹後,受封“揚武將軍”,可見是對張繡過去經歷在一定程度是有隱喻的。
3、 滿寵
滿寵,曹魏時期的酷吏,當時是曹操麾下的兇殘打手,惡名在外。隨曹仁鎮守樊城,抵禦關羽。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至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前後多次領兵攻打樊城。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借江水暴漲,“水淹七軍”大敗於禁,擒殺龐德,並同時圍困樊城。曹仁與滿寵被困數月,上天無路,入地無門,軍心潰散。
但是史書關於滿寵吃人的記載頗為詭異。說滿寵召集城內兵士,與共盟誓,之後沉白馬於水中(樊城城內已經被關羽灌水所淹),穩定軍心。頗疑此處為春秋筆法,即委婉隱喻的手法。
樊城被圍數月,軍心渙散,而軍心渙散的原因必然是軍隊斷糧已久。用電視劇新版的《三國演義》裡說的樊城曹軍連耗子都沒得吃了。但是奇怪的是連糧食都沒有了,滿寵竟然還會將白馬沉溺於水中,為什麼不吃了,這樣做豈不是白白浪費?要知道在古代如果沒有糧食吃了,如果軍中有活的牲口就必定先吃牲口的,比如戰馬。就是沒有戰馬可吃了才會被逼無奈吃老鼠。
所以說滿寵沉白馬於水中不太靠譜,分食白馬倒是大機率是真的,或者是沉白馬只是一個鼓舞軍心的儀式,等儀式過後再把馬撈起來吃掉。而且後面曹丕的一個舉動也是能層面驗證了這個疑點。
第二年即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即位。滿寵因樊城之戰受封“揚武將軍”,聯想之前王忠的經歷而受封的這個將軍號,再到樊城之戰軍中因缺糧而差點軍心渙散,不得不懷疑滿寵這個“揚武將軍”的封號,吃人肉是跑不掉的。
到了曹魏後期的“揚武將軍”這個名號就慢慢地變得正常了,這時的“揚武將軍”就只是軍隊缺糧有關,或者就是一個單純的將軍號沒有什麼隱喻了。公元231年諸葛亮北伐時,魏軍在長期對峙中導致缺糧,郭淮想辦法籌糧解決軍隊糧荒,因而獲封“揚武將軍”那就只是單純的軍中缺糧。再往後的王基被封為“揚武將軍”,他的經歷中沒有“乏糧”或者“吃人”這些事情描述,可見到了後面這個“揚武將軍”的將軍號隨著時間推移也就慢慢的變得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