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乾隆皇帝絕對避不開馬嘎爾尼訪華,也是噴乾隆的一個點,認為乾隆自大,覺得自己多牛等等。尤其是乾隆讓馬嘎爾尼帶給英國國王的回信,更是顯得吹爆了的感覺。具體乾隆為什麼不給別人吹這個牛,卻要給英王吹這個大牛呢?當時的清朝可不只和英國有來往,和沙俄,和法國等國,都有來往。為什麼和這些國家沒有出現這種事情呢?
在馬嘎爾尼出訪前,英國國王也帶給了乾隆皇帝一封國書,當然,國書內容如果是你吃過飯看的話,最好還是別看了,容易反胃。先來看看英國給乾隆皇帝的國書內容:
我喬治三世代表大不列顛、愛爾蘭和印度,祝中國大皇帝萬歲萬萬歲。只有您才配治理天下萬萬年。
我知道中國的地方太大,管理的百姓也多,皇上您操心天下大事,不但是中國,就連外國,都要您去保護,這些國家都心悅誠服,皇上您太操勞了。
如今全球各國都說,世界上只有中國大皇帝統治的地方,制度更加完善,所有人都心服讚美,所以我也越來越神往。皇上,今年是您的八十大壽,我向您進獻貢品,盼您能體恤我們。
這個夠雷人吧,夠噁心吧這馬屁拍的,再者說拍馬屁能是白拍的嗎?人家是要東西的。下邊我們來看看,當時馬嘎爾尼除了這封馬屁國書以外,另外給清政府(乾隆)提出的六項要求:
1、允許英商到寧波、舟山和天津貿易;
2、准許英商像以前俄商一樣,在北京設立商館;
3、將舟山附近一處海島讓給英國商人居住和收存貨物;
4、在廣州附近劃出一塊地方,任英國人自由來往,不加禁止;
5、英國商貨自澳門運往廣州者,享受免稅或減稅;
6、確定船隻關稅條例,照例上稅,不額外加徵。
看到這六項要求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對,南京條約的內容。為了方便對照,附帶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有:
1、割香港島給英國。(喪失領土主權)(馬嘎爾尼提的第三條和第四條)
2、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國人在通商口岸設駐領事館。(喪失貿易主權)(馬嘎爾尼提的第一條:重點是天津;第二條)
3、中國向英國賠款2100萬元。2100萬元的成分是: 600萬賠償鴉片,300萬償還英商債務,1200萬英軍軍費。(大量白銀外流)
4、英國在中國的進出口貨物納稅,中國與英國共同議定。(喪失關稅主權)(馬嘎爾尼提出的第五條)
5、英國商人可以自由地與中國商人交易,不受“公行”的限制。(喪失貿易主權)(馬嘎爾尼提出的第六條)
透過這兩個內容的對比,多麼的相似。準確來說,馬嘎爾尼的要求更為喪權辱國。如果對照一下,大家能發現,馬嘎爾尼提的要求裡面有天津。想想天津離北京的距離。不得不說英國人真的是非常瞭解當時的海岸線。上邊列的地點基本上成為了後來戰爭的交戰地點。這些地點完全就是當時的軍事重地。如果當時乾隆痛痛快快的答應了條件,真不知道現在會如何評價乾隆。
當然,俗話說得好,來而不往非禮也,你給我帶禮品,我也回禮品,你給我寫國書,我給你回信。回信是不能隨便回的,畢竟是給國王,這個時候,天朝上國的心態爆表。當然了這封信拿到現在來說,成了一個笑話。在當時來說,也是一個揚我國威的一封國書。要不怎麼體現出堂堂天朝的虛榮心呢。
附帶乾隆回信內容:
奉天承運皇帝敕諭英咭利國王知悉,諮爾國王遠在重洋,傾心向化,特遣使恭齎表章,航海來廷,叩祝萬壽,並備進方物,用將忱悃。
朕披閱表文,詞意肫懇,具見爾國王恭順之誠,深為嘉許。所有齎到表貢之正副使臣,念其奉使遠涉,推恩加禮。已令大臣帶領瞻覲,賜予筵宴,疊加賞賚,用示懷柔。其已回珠山之管船官役人等六百餘名,雖未來京,朕亦優加賞賜,俾得普霑恩惠,一視同仁。
至爾國王表內懇請派一爾國之人住居天朝,照管爾國買賣一節,此則與天朝體制不合,斷不可行。向來西洋各國有願來天朝當差之人,原準其來京,但既來之後,即遵用天朝服色,安置堂內,永遠不準復回本國,此係天朝定製,想爾國王亦所知悉。今爾國王欲求派一爾國之人居住京城,既不能若來京當差之西洋人,在京居住不歸本國,又不可聽其往來,常通訊息,實為無益之事。
且天朝所管地方至為廣遠,凡外藩使臣到京,驛館供給,行止出入,俱有一定體制,從無聽其自便之例。今爾國若留人在京,言語不通,服飾殊制,無地可以安置。若必似來京當差之西洋人,令其一律改易服飾,天朝亦不肯強人以所難。設天朝欲差人常駐爾國,亦豈爾國所能遵行?況西洋諸國甚多,非止爾一國。若俱似爾國王懇請派人留京,豈能一一聽許?是此事斷斷難行。豈能因爾國王一人之請,以至更張天朝百餘年法度。若云爾國王為照料買賣起見,則爾國人在澳門貿易非止一日,原無不加以恩視。即如從前博爾都噶爾亞(葡萄牙),意達哩亞等國屢次遣使來朝,亦曾以照料貿易為請。天朝鑑其悃忱,優加體恤。凡遇該國等貿易之事,無不照料周備。前次廣東商人吳昭平有拖欠洋船價值銀兩者,俱飭令該管總督由官庫內先行動支帑項代為清還,並將拖欠商人重治其罪。想此事爾國亦聞知矣。外國又何必派人留京,為此越例斷不可行之請,況留人在京,距澳門貿易處所幾及萬里,伊亦何能照料耶?
若雲仰慕天朝,欲其觀習教化,則天朝自有天朝禮法,與爾國各不相同。爾國所留之人即能習學,爾國自有風俗制度,亦斷不能效法中國,即學會亦屬無用。
天朝撫有四海,惟勵精圖治,辦理政務,奇珍異寶,並不貴重。爾國王此次齎進各物,念其誠心遠獻,特諭該管衙門收納。其實天朝德威遠被,萬國來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爾之正使等所親見。然從不貴奇巧,並無更需爾國制辦物件。是爾國王所請派人留京一事,於天朝體制既屬不合,而於爾國亦殊覺無益。特此詳晰開示,遣令該使等安程回國。爾國王惟當善體朕意,益勵款誠。永矢恭順,以保義爾有邦,共享太平之福。除正副使臣以下各官及通事兵役人等正貫加賞各物件另單賞給外,茲因爾國使臣歸國,特頒敕諭,並賜齎爾國王文綺珍物,具如常儀。加賜綵緞羅綺,文玩器具諸珍,另有清單,王其祗受,悉朕眷懷。
特此敕諭。
脫離時代,看書信,無論是英王還是乾隆,一個噁心,一個自大。他們都是各懷鬼胎的主。尤其是英王,本以為拍個馬屁就能撈點好處。結果空手而歸,畢竟那時候不會因為你拍個馬屁就給你好處。乾隆這邊呢,本以為自我吹噓一下,你們就乖乖的不來這邊鬧事,沒想到半個世紀以後,英國用鐵甲艦敲開了清國的國門。再一次將這個要求提出來,還附帶了2100萬元的賠款。
現在很多人都拿著乾隆的回信來嘲諷,卻很少提背後的故事。當然背後還牽扯更復雜的故事。比如英國支援廓爾喀騷擾邊疆等。這些乾隆能否知道,就不得而知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主政西南的福康安和和琳肯定知道廓爾喀背後的勢力。至於他們會不會將資訊上呈乾隆就需要更多的史料挖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