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嗎?”看到這個話題,我的第一反應:不是的,是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且環境和基因分別佔比70%和30%。
然而,看完研究報告後,我的內心受到了不小的衝擊,甚至開始產生消極悲觀的情緒……於是在第三天我又把研究報告從頭到尾地大聲朗讀了一遍,開始產生了不一樣的思考,甚至在打字期間又源源不斷地生出許多想法。
“眾所周知,完整的人格是透過遺傳和經驗的相互作用而塑造起來的,我們所要問的唯一的一個問題是:此二者中哪個佔了主導地位?用媒體慣用的表達方式來說便是:“人性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
研究者們以此引出論點,開始實驗。實驗物件:同一家庭或不同家庭撫養的同卵雙胞胎或異卵雙胞胎(注:同卵雙胞胎:始於同一個受精的卵子,簡稱受精卵,然後才分裂成為兩個一模一樣的胚胎,具有完全一致的遺傳物質;異卵雙胞胎:兩個不同的精子細胞使兩個不同的卵子受精後的結果,異卵雙胞胎和其他非雙胞胎的兄弟姐妹一樣,僅具有遺傳的相似性);實驗方法:讓參與者們在獨立環境下完成各種維度的測試,包括:4種人格特質量表,3種能力傾向和職業興趣問卷以及2項智力測驗,另外還有一些可以評估家庭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主要是父母教養方式的問卷調查,以及個人生活史、精神病學和性生活史等訪談。以上旨在全面瞭解參與者。
分開養育同卵雙胞胎(MZA)與共同養育同卵雙胞胎(MZT)在某些特徵上的相關係數(r)的比較
研究結果表明:對於相當數量的人類特徵而言,大多數差異似乎是由遺傳因素引起的!
說實話,當我看到這個結論時,令我悲觀的原因是這個研究結果有些帶著宿命論的感覺!然而,我們一再接受的教育是“我命由我不由天”!這讓我產生了撕裂感…
再看一遍時,我的思路忽然開闊了一些:“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難道這就是來自於基因組的恆定壓力所導致的嗎;我又想到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或許是我們的基因組壓力讓我們選擇“進朱”還是“近墨”的;“性本惡還是性本善”,這個論點還有那麼多可辯論性嗎,這得由本身基因決定嗎;“水漲船高”的環境決定論是否也沒有那麼穩固地站住腳呢;“若身在泥潭,心也在泥潭,則滿眼望去均是泥潭;若身在泥潭,而心繫鯤鵬,則能見九萬里天地”,這個“心”在何地,到底是什麼決定的呢;父母一心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生活、教育環境……
研究者也提到一個非常有趣的點:並非環境影響人的特性,恰恰相反,是人的特性影響著環境,也就是說,實際上是人的遺傳傾向塑造著周圍的環境!舉的是反饋的例子,你對別人的態度決定著別人對你的態度,因此,你影響了你們相處的環境。
最後,我突然有這樣的一個想法,我們的選擇影響著環境,環境又會迫使著我們做出有利於自身生存的改變和有效的選擇,而選擇過程的壓力又推進著我們的基因組進行著緩慢的進化或者一瞬間的突變,而那些不利於生存的改變和選擇的基因也會慢慢退化消失,人類其實一直在與基因組的恆定壓力作鬥爭,這可能就是整個人類基因向越來越文明的方向進化的實際歷程吧!
以上僅是個人不成熟的見解,也許再讀一遍或再過一段時間又會產生不一樣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