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研究表明,部分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聚乙二醇干擾素-α(Peg-IFN-α)治療後可以清除乙肝表面抗原(HBsAg),獲得持久的功能性治癒。近日,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寧琴教授團隊在Journal of Hepatology發表了一項研究,旨在識別與持久功能性治癒相關的分子學標誌物,並剖析潛在的免疫機制。
研究收集了ANCHOR研究中257例核苷(酸)類似物(NA)抑制的CHB患者的資料,其中80例患者被隨機分配到96周聚乙二醇干擾素為基礎的治療中,並在治療結束後進行24周的隨訪,動態檢測病毒學和免疫學生物標誌物。治療應答定義為治療結束時出現HBsAg清除或乙肝表面抗體(HBsAb)陽性。持久的功能性治癒被定義為隨訪結束時(EOF)持久的HBsAg清除伴或不伴HBsAb陽性。結果顯示,80例患者中有36例(45.0%)獲得了治療應答,其中58.3%(21/36)的應答者獲得了持久的功能性治癒。分析表明,治療結束時患者的HBcrAg和HBsAb定量水平與持久的功能性治癒密切相關,AUROC分別為0.697(P=0.047)和0.744(P=0.013)。在治療結束時,HBrAg<4 log10 U/mL和HBsAb>2 log10 IU/L的組合對患者獲得持久的功能性治癒的陽性預測值為100%,AUROC為0.822(P=0.001)。進一步的分析表明,在獲得持久的功能性治癒的患者中,HBV包膜特異性CD8+T細胞和B細胞的比例保持不變。並且,在干擾素治療停藥後濾泡輔助性T細胞的比例顯著增加;在隨訪結束時HBV聚合酶特異性CD8+T細胞和CD86+CD19+B細胞的比例顯著升高。研究收集了ANCHOR研究中257例核苷(酸)類似物(NA)抑制的CHB患者的資料,其中80例患者被隨機分配到96周聚乙二醇干擾素為基礎的治療中,並在治療結束後進行24周的隨訪,動態檢測病毒學和免疫學生物標誌物。治療應答定義為治療結束時出現HBsAg清除或乙肝表面抗體(HBsAb)陽性。持久的功能性治癒被定義為隨訪結束時(EOF)持久的HBsAg清除伴或不伴HBsAb陽性。
結果顯示,80例患者中有36例(45.0%)獲得了治療應答,其中58.3%(21/36)的應答者獲得了持久的功能性治癒。分析表明,治療結束時患者的HBcrAg和HBsAb定量水平與持久的功能性治癒密切相關,AUROC分別為0.697(P=0.047)和0.744(P=0.013)。在治療結束時,HBrAg<4 log10 U/mL和HBsAb>2 log10 IU/L的組合對患者獲得持久的功能性治癒的陽性預測值為100%,AUROC為0.822(P=0.001)。
進一步的分析表明,在獲得持久的功能性治癒的患者中,HBV包膜特異性CD8+T細胞和B細胞的比例保持不變。並且,在干擾素治療停藥後濾泡輔助性T細胞的比例顯著增加;在隨訪結束時HBV聚合酶特異性CD8+T細胞和CD86+CD19+B細胞的比例顯著升高。
研究表明,干擾素治療結束時,HBcrAg<4 log10U/mL和HBsAb>2 log10IU/L(即HBVCure-crAb模型),反映了較低的肝內cccDNA水平、更穩定的HBV特異性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比例,以及持續的濾泡輔助性T細胞和B細胞免疫應答。該模型可用於預測聚乙二醇干擾素治療後哪些CHB患者可能實現持久的功能性治癒。
來源:國際肝病
《臨床肝膽病雜誌》官方網站—國外期刊導讀欄目:
http://www.lcgdbzz.org/newsListDaoDu.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