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是中國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古老的奇書。但是對孩子、對很多人來說,晦澀難懂。尤其是其中描寫到的奇珍異獸,它們到底長什麼樣,孩子好奇,我也好奇,原書記載和黑白的圖看得不清晰,所以有了這新出的《山海經裡的博物學》,可以讓我們重新且全面地認識《山海經》裡那些奇珍異獸。
《山海經》構建了中國的神話和傳說體系,《山海經》裡的那些奇珍異獸也成了神話、奇幻故事裡的主角。雖然暫時沒有記載證明古人記錄的這些奇珍異獸是考證過的,但是看了記載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想象力,讀了《山海經裡的博物學.鱗門館》我們會發現書中描繪的水中動物有很多在現實中是能找到原型的,雖然它們是想象出來的,古人因為交通、觀察條件的限制,也無法深入大海去探究,可是他們憑藉著豐富的想象力居然能描繪出那些栩栩如生的物種。
在這書中,奇幻與審美並存,吸引孩子閱讀並愛上山海經裡的世界,激發孩子自主探索的能動力。
書的設計很精巧,首先紙張、用色看著比較舒服,中國畫系的柔和色調,每頁不同的顏色,讓小孩子好區分。
其次書中版面設計協調,內容清爽,每頁介紹一種鱗門動物,標明它們的名字,有注音,考慮到古文中的字比較生僻,注音便於孩子閱讀。內容包括《山海經》原文、現代譯文、還有大眼睛老師給孩子們科普的知識。
大眼睛老師、4個小朋友(兩個是現代的一對熱愛動物的兄妹大奇和小遇,兩個是來自遠古時代的孩子小山和小海,)是這本書裡的人物,由他們來帶著大家認識《山海經》裡的奇珍異獸,穿插著旅行式的故事,不是孤立地介紹麟門動物,可以情境聯想,比較生動。4個小朋友的名字合在一起就是“山海奇遇”,和這套書要表達的主題相符。
下面是其中一頁介紹“蠃魚”的:
【原文】
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濛水出焉,南流注於洋水,其中多黃貝,蠃魚,魚身而鳥翼,音如鴛鴦,見則其邑大水。 ——《山海經·西山經》
【譯文】
再往西二百六十里是邽山……濛水發源於此,向南流入洋水,水中有很多黃貝。還有一種蠃魚,長著魚的身子,卻有鳥的翅膀,叫聲像鴛鴦的鳴叫。它在哪裡出現,哪裡就會有水災。
小遇看到了一條紅色的魚,它的鰭又大又薄,像透明的紗。小遇忍不住說道:“太漂亮了,它還長著翅膀!”大眼睛老師說道:“它叫蠃魚,是一種外形優美、色彩絢麗的有翼魚。它們會飛行遷徙,在水中時,翅膀就收起來不用了,依靠美麗的鰭來幫助遊動。”
【魚鰭都有什麼作用呢?】
自然界中的魚,在自然選擇的影響下演化出了各種各樣的魚鰭,以及各式各樣的運動形態。魚類除了腹、背、尾鰭之外,還長有胸鰭、臀鰭和脂鰭,不同的魚鰭有不同的作用。背鰭是為了保持魚的身體平衡,防止魚體側翻;尾鰭決定著魚的運動方向,產生前進動力;胸鰭的主要功用是控制身體前進的方向或幫助魚在行進中急剎車;臀鰭的基本功能則是維持身體平衡,還可以協調游泳姿勢……當然,魚類的各種魚鰭都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在水中游動。
這蠃魚和我們現在所知所見的“飛魚”幾乎一樣。不知道古人是否真的曾經見到過它,如此惟妙惟肖。
這影響了人們想象力的奇書,也是人們考證動物、地理的依據。習古文、聽故事、漲知識,《山海經裡的博物學》一應俱全。